走读鲁迅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23     作者:陈光中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作者以独特的“走读”方式,持续十年关注,行程逾万公里,寻访鲁迅生命历程中的7座城市、11处故居,细细讲述那些老屋旧舍隐藏着的令人欷歔感叹的故事,解读他人生经历中的众多谜团,如:兄弟缘何失和、两个“老虎尾巴”、与高长虹的曲折恩怨、与顾颉刚的离奇“官司”、广州白云楼故居考证、鲁迅死因之谜……在鲁迅诞辰130周年之际,荟萃这些成果的《走读鲁迅》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鲁迅”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

    他要么被捧上云端奉为神灵,要么被打入污泽斥为妖魔。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把鲁迅当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在这一片喧嚣之中,鲁迅的身影却似乎更加模糊、更加神秘,让人感到迷惑。

    正是带着这样的迷惑,我才踏上“走读”之旅。我对那些政治并无多大兴趣,只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真实的鲁迅。

    十几年来,边读边走,读读走走。书读了不少,路也走了不少。沿循鲁迅的人生轨迹,在实地寻觅往事的遗痕,随着行程的延续,他的形象在我眼中渐显清晰。

    鲁迅在国内居住和生活过的城市主要有七座,即:绍兴、南京、杭州、北京、厦门、广州、上海;此外还去过西安,但只是短暂讲学。至于国外,他只去过日本,在那里生活的时间不算短,前后共有七年多的时间,由于条件所限,我无法前去考察,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不过,我却去了国内的另一处作为弥补——尽管鲁迅本人从来没有去过,但在那里发生的事情却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使他毅然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那就是辽东半岛的旅顺港。

    在旅顺的那段时间,我的心情始终十分阴郁易怒,尤其见不得一些游客的轻佻。我不能理解,他们在参观那些“景点”时,居然能旁若无人地高声喧哗、没心没肺地嬉笑打闹、搔首弄姿地拍照留影!

    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些“景点”到底是什么?

    ——那是每个中国人心头永远不能愈合的血淋淋的伤疤!

    一百多年前,日俄两国为了争夺这个远东地区著名的战略要地,在这块属于中国的土地上打得昏天黑地,而腐败无能的中国政府,居然宣布“保持中立”。这是何等的耻辱!

    不难想见,当时正在异国学习的鲁迅,置身于成群爱国热情高涨的日本学生之中,在与他们一起观看课间放映的那些宣传日军英勇战绩的幻灯片时,显得多么尴尬和孤独。如他所说:“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任何一个稍有自尊的中国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场景,更何况鲁迅正是一个热血青年。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为什么竟会就此弃医从文。

    然而,尽管鲁迅后来被尊为“战士”,他却并没有选择和他的同乡秋瑾、徐锡麟那样慷慨赴死,他的战斗武器不是匕首、手枪和炸弹,而是笔墨与纸。

    我不认为鲁迅懦弱。我只觉得,是因为肩上和心头有太重的负担,使他难以摆脱束缚。这负担,就是他的家庭。

    不可否认,鲁迅是至孝之人。恕我直言:他已近乎“愚孝”。纵观鲁迅并不漫长的一生,可谓颇多坎坷,而最直接最沉重的挫折和打击,却大都来自他的家庭。祖父入狱、父亲早亡造成家道中落,母亲又固执而盲目地给他套上了婚姻的枷锁,至亲至爱的兄弟却成为伤害他最深的人……而他只能默默地承受。尽管后来终于有勇气挣脱枷锁,但那些伤害已经成为无法痊愈的隐痛,以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心态和性格。

    所以,我在“走读”那些旧居的过程中,时常会产生难以抑制的感慨:就个人经历而言,鲁迅的一辈子,活得真不容易!

    比如,绍兴老屋那间独处一隅的卧室,映射出他婚姻中隐秘难言的悲剧;北京绍兴会馆补树书屋的破败小院,则是他自“沉默”至“爆发”正式走上文坛的起点;北京八道湾旧宅,见证过他与周作人断然绝交的场面,那“兄弟失和”的真实内情,却始终无人知晓;他在厦门的空旷大房间里经历了难耐的孤独与苦闷,却又在上海景云里的石库门中品味了爱情的甜蜜和家庭的温暖;上海大陆新村的寓所,是他的人生终点,死因竟成为引发剧烈争论的“世纪之谜”。还有,他和高长虹的曲折恩怨、与顾颉刚的离奇“官司”,都有许多需要诠释的内情……在那些老屋旧舍之中,隐藏着多少让人欷歔感叹的故事啊!只有走进去、读过去,才能品味鲁迅那五味杂陈的内心世界。

    然而,时光的尘沙、人为的修饰、偏颇的理解往往会掩盖许多重要的痕迹。

    比如绍兴的东昌坊口,百年前本是一条僻静的普通街巷,如今已经成为人流如织的旅游景点;那被定为“鲁迅祖居”的老台门和被定为“鲁迅故居”的新台门,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全然看不出当年破败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想象鲁迅幼时在百草园的荒草丛中自寻乐趣的场景?如何体会其家境败落后的凄凉氛围?如何感受他被族人逼迫甚至诬陷时的愤懑心情?许多参观者可能无法理解,鲁迅当年为什么要离开这奢华的豪门大宅,被迫外出求学──产生如此疑问的原因很简单:现今展示的一切,已经远离原貌。

    还有北京八道湾和宫门口西三条的宅院。在鲁迅的一生中,只有这两处住所是由他亲自勘选购定、亲自设计监造的。他是一个做事细心、感情细腻的人,这两处住所的格局,明显展示了他的个性,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便是那两个“老虎尾巴”。但是,一些专业人士始终不承认八道湾宅院中“老虎尾巴”的存在。我曾请教过相关的专家,回答是斩钉截铁的:“‘老虎尾巴’只有西三条那一处!”但确有证据,说明八道湾“老虎尾巴”的真实存在。那不是一间普通的屋子──它的存在是鲁迅对自己畸形婚姻的一种无奈的反抗。

    在八道湾,鲁迅写出了著名的《阿Q正传》。如果说,阿Q脑后那条鼠尾般难看的辫子隐喻着国人头脑中难以割舍的封建思想,那么八道湾的“老虎尾巴”则反映了长期无法摆脱的家庭枷锁对鲁迅所构成的精神禁锢。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展出的八道湾旧宅模型,不仅遗漏了那不可忽视的“老虎尾巴”,还有一处失误:它显然是借鉴普通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制作的,因此把后院做得太小了。许多年来我始终存有疑问:鲁迅为何只给两个弟弟及其家人留下了那么窄小的空间,作为大哥,岂不是过于霸道了吗?待到考察过实地,我才知道自己想错了。那后院异常阔大,面积甚至超过正院——鲁迅是绝对不会亏待自己的弟弟们的!那不仅是院落面积的问题,从中可以体悟鲁迅内心深处许多难为人知的情感。

    许多事情,是要自己亲眼看过之后才会大致明白的。说这话的前提是:所看到的应当是真实的东西。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