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家道中落”的文化形态,它由无限的相对时空串联成整部历史,在“兼收并蓄”的原则下运行至今,这是一个文明的奇迹!它的转型与迁延是内在机制的灵活运演与外在推力的整合流动的结果,始终恪守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准则,最终旨在综合平衡、内外相依、顺应自然和人本。
工业革命后兴盛起来的欧美文化是一种伴随着历史的新生和政治、经济社会的特异性而发生、流动与推展的文明样式,其文化根源的“非地缘性”和文化发生的全球化倾向造就了它“后发制人”的“强势”立场,实用主义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在个性扩张语境下的公共价值追求,造就了它“世界性”观念的阐发和文化一体化的主流倾向。从终极意义上说,这样的文化选择与走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害而无益。这种“单一物种”的繁衍方式极有可能损害“物种多样性”的社会运行法则,阻止甚至中断“河流”的自然流向,造成机体本原与流程的伤害,实不可取!
人不分南北,地无论东西,人类文明的自然走向日趋导向协调、可持续。
老子所谓的世界生成之理,在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的本质,是“负阴而抱阳”,存在于统一体中的阴阳互不消解,保持平衡。自然如是,人类如是,宏观如是,中观、微观更如是,这是宇宙的大道,物质不灭定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孔夫子会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遗训,山东孔庙大成殿里才会有“中和位育”的铭文,象征着秩序和进步。这些,统统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循此路径,必然得出“天人合一”的认识思路。
“天人合一”,是东方宇宙意识的核心理念,更是东方哲学思维的本质追求。自然与人本、外在与内在、客观与主观的整合如一,会在“综合”把握的平台上使事物、人达到最大限度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最终旨向,即是“和”。
“和”思维的中心,是“和谐”。天地万物、阴阳男女,始终保持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便为长治久安做了奠基。“和为贵”,是中国人的哲学,东方思维方式的主流精神和智慧结晶,古今同一、不离不弃。因为“和谐”是相对性得以保持的根本,因为“和谐”,个性与共性才能相得益彰,对立统一。
处于中国和欧美文化对话的当下,需要这样的语境,更需要这样的人文情怀来观照人类文化自身的整体态势。
“和”是中国文化的根性意识,它标识了文化交流的基本价值;“和而不同”是文化沟通桥梁和手段,它提升了文化选择的境界。
“和而不同”,是孔夫子的箴言,它强调的是在保持各自独立品格的前提,形成一种共同恪守的原则、状态和境界,即所谓“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类学大家费孝通先生,将其演化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表述,旨在发掘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的强大生命力,焕发传统精华,提炼当代属性。在他看来: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否则就要出现纷争。而现在人类拥有的武器能量已经可以在瞬间毁灭掉自身。如果只强调“同”而不讲求“和”,纷争到极端状态,那只能是毁灭,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古今贤达的思维共鸣,既凸显了“百家争鸣”的合理内核,又昭示了多元文化的当代共融。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它可以跨越历史,又能在当代阐释中寻得新生。
有了“和而不同”的基石,建立在文化自信与自尊前提下的文化多样性,就成为人类文化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文化的多元格局与健康生存,才能克服单一倾向对文化根源的破坏,遏止文化灭绝的企图。
当然,文化多样性存在一些必须注意的方面,其中隐含了对规律的深层把握:
1.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性。诸多文化现象或文化形态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它们的产生、繁衍、存在与扩展符合历史沿革的线索,代表了文明动态更迭的基本特性。但随着时间的淘洗,它们的取舍、沉淀与存留状况也在继承与更新的链条中恒动着。对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抱有历史的观点,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去能动地保存它,找到它合理存在的价值,再去设法实现对它的切实保护。
2.文化多样性的现在性。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动态保护原则,保持对对象的“鲜活”程度与存活能力的本体性认知。换句话说,即是实现对保护对象的“在线性”保护。对于那些已经完全失去生存能力或早已不见“活体”存在的文化类项,不必采取“泛保护”的庸俗文化观念。但前提是,要拥有对保护对象的科学、实证的检验手段和合理结论。
3.文化多样性的自足性。这是主体挖掘和文化“重构”的过程,是人类文化观念的新走向,代表了文明的前景。让各种文化类项能在和谐、合理和公正的环境中并行不悖,和平演进,既是每个文化保有者的权利和义务,又是每种文化模式健康存活的必然选择。要激活文化持有者的自身能动性,真正、充分地认识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并在具体操作中实现对多样性的保有与弘扬。每个人都应确立“以自身文化为荣”的观念,并身体力行地令其扩大、拓新。
4.文化多样性的原生性。让文化形态回归“原野”,像麋鹿放归自然那样,让文化在属于自己的视阈中觅食,学会“自给自足”,进入“自然选择”的“生物链”。
文化多样性是一件精工细作的“系统工程”,也是文化对话必须观照的另一个思维角度,我们同样需要谨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