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点亮未来——“国际青年论坛”探讨博物馆与公众互动话题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19     作者:严长元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国际性展览“启蒙的艺术”引发的思考远未停止。除了中德两国间不同形式的学术研讨、讲座交流外,8月3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由中、德、印、俄四国青年参加的“点亮我的未来!——国际青年论坛”,通过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模拟、合作、对话,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群体对不同文化间交流借鉴的认识以及博物馆在文化与社会的大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解读。什么是博物馆?启蒙的意义是什么?哪些展览相关的问题仍然重要?这些问题又将如何适应未来的发展?在塑造未来的新社会形象的过程中,博物馆应当积极参与哪些工作?上述问题在论坛的小组讨论和专家面对面讨论等环节中屡被提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探讨也许将启示博物馆事业的未来发展。

论坛现场

    “文化!我的未来”主题的延伸

    在论坛现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国际知名艺术家徐冰感慨道:“青年是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新鲜血液。在面对问题时,他们有着天然而独特的解决方式。在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的问题上,虽然许多教育人士和权威学者都有过深刻讨论,但在这些平均年龄17岁的各国青年人的讨论中,一些问题的深度仍然会令人惊讶。”

    “这次国际青年论坛的构想源于去年4月,即在德累斯顿国立美术博物馆建立450周年纪念大展上,‘文化!我的未来!’青年论坛所形成的影响。”据策划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教师郑勤砚介绍,该论坛吸引了来自土耳其、捷克、波兰、俄罗斯、西班牙、法国、中国和德国的30名年轻人齐聚德累斯顿,提出了对于博物馆和文化发展的想法。在那份以“拉近距离”为结论的总结里,他们列举了小组讨论所得出的10个重点,并最终呈现给萨克森州州长。利用“启蒙的艺术”展览在中国举办这一契机,德累斯顿国立美术博物馆希望与中央美术学院一同合作,继续并加强这一国际间的对话。在论坛筹备的一年中,德累斯顿国立美术博物馆馆长Martin Roth几次来京,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余丁、郑勤砚、王璜生及参与组织的学生一起交换意见、加深了解,逐渐建立了国际青年论坛“点亮我的未来”的雏形。

    在去年的“文化!我的未来!”青年论坛上,很多人都对在场青少年的发言感到惊讶和感动。在这些参与者中,有艺术史专业的大学生,也有课余时间在博物馆、美术馆做义工和讲解员的高中生。人们没有想到,原来有这么多十几岁的年轻人不仅关心网络、体育和时尚,更深爱着文化和艺术,以及博物馆和艺术馆这些曾经被误解为严肃刻板的场所。

    博物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此次论坛上,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再度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大有可为。”郑勤砚的感受同样得到了国家博物馆策展人陈钰的回应。

  4个小组,多元文化展示

    “启蒙的艺术”展览的背景是启蒙运动对于当时的思想、科学与艺术的开发,18世纪欧洲革命以及对现当代社会的影响。从这一历史视角出发,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德累斯顿国立美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国际青年论坛“点亮我的未来!”,通过中德共同筛选的来自德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的30名16岁至20岁的年轻人,以“启蒙的艺术”展览中呈现的主题为出发点进行交流,探讨艺术和博物馆在当今多元文化世界中能够和应该担当的角色。论坛不仅讨论博物馆的直接与间接价值,还进一步探讨博物馆的国际化工作的呈现和发展。“这一展览的主旨是要重新聚焦未来文化机构与社会的关系。”郑勤砚表示。

    与会的青年分成4组,在风格迥异的文化背景上讨论博物馆的建设思路,并设计了一系列开放式文化展示,除了富有趣味的展品和布置,更有展览、讲座、论坛等多个互动式的方案供选择。

    为把不同国家的文化推广到小城镇,德国小组提出的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展览计划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关于饮食文化对比的策划案,包括厨房设施的演进、饮食习惯、食品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对于拥有很多部落分支和内部文化差异的印度,策划小组将其设计成流动性巡展,并针对每个地区制作专门的展览资料,其内容广涉艺术、婚姻、家庭、食物乃至宗教,通过这些内容的比较展出,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及历史,以达到在当地推广印度文化的目的。有意思的是,在他们的计划中,还引入了手机的微群,利用了收音机、互联网推广展览。此外,展览还设计了“讲故事”环节,以吸引人们对下一展览的关注。

    在俄罗斯青年小组的发言里,建立更多的讨论空间,并尽量提供咖啡等饮品,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甚至通过制作电影等更灵活的方式予以传播等,无一不是强调他们对于“点亮灵感”重要性的认识。中国青年小组的展览计划围绕着博物馆里的“南北朝”主题,不仅将展厅分布按照国土的形态设计成一幅中国地图的样子,富有创意,而且强调了博物馆“时光机”的概念,强调观众的体验、实践等环节……

    4个小组的文化展示策划案闪耀着多元文化交叉碰撞的火花。通过这次论坛,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不仅切身体验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异同,并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这个核心价值上有更多的思考和应用。严肃的讨论主题与新奇的文化交流经历在此并行。

    不仅关乎博物馆,更关乎未来

    曾在巴西、保加利亚、喀麦隆等国家多年从事文化交流的北京歌德学院院长安德思对于论坛上这些超越了语言障碍的发言十分赞赏,歌德学院的理念是注重与当地的文化机构合作,当坦言不同的文化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时,他说:“对自我文化的认知固然重要,了解其他文化的多样性也很必需。”

    与会的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给青年学子们介绍了中国博物馆、美术馆的现状,虽然中国的文物类博物馆有2000多座,但2000年以来新建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很多,她表示,众多“美术展览馆”是中国转型期的现状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美术馆“为未来的人们保存过去及现在文明”的作用会发挥得越来越大。

    “这些年轻人对于跨文化的交流有这样成熟的见地,真不可小视。”余丁评价,他们的发言既从自身的文化背景加以考量,又观照不同的文化背景,视野开阔。通过这种模式探讨文化差异下的沟通交流,不仅对博物馆行业,对文化管理者也有一定启示。“今天的论坛其实也是一些院校开展的训练内容。这是文化管理的基本功——虽然只有10分钟英语陈述,但无论对于实习还是工作都很有帮助。”他说。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系不仅致力于高等美术教育研究,而且积极关注和投身于研究不同年龄层的儿童、青少年、成人艺术教育发展的相关举措。该院从2002年开始建立视觉艺术管理专业,并与德国等国开展了研究生的相关课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陈经纶中学、北京第八十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大连实验学校等重点中学的负责人和学生代表也相继到场,全程参与了此次论坛。

    此次国际青年论坛效果良好,不仅让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积极投身致力于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年轻人获益匪浅,增强了彼此间的沟通和了解,同时建立了继续往来与对话的良好关系和渠道。

    “博物馆也是一种媒体、一种传播方式,它是文化的使者,更是人与人思想撞击的地方。”安德思的观点指出,博物馆的天地广阔而充实。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