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名画亮相首博 中文书信即将出版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19     作者:云菲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馆藏中,文森特·梵高1887年所绘的代表作《自画像》是最重要的展品之一。9月2日至10月9日,该馆协同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梵高和阿姆斯特丹印象派画家的多幅作品,《自画像》自然也成为展览中最重要的展品。对于该件作品此番来华展出,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说,梵高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耳熟能详,他的传奇人生、超凡天赋和不朽作品始终都在打动中国美术爱好者的心灵。

    其实,世界各地的人对于梵高艺术及其个人都有着极大关注。1886年来到巴黎的梵高,对克劳德·莫奈等人的法国印象派绘画技法产生浓厚兴趣,他试图采纳印象派画家们生动的色彩和自由的笔法。然而,由于穷困潦倒,没钱聘请模特写生,他只好把自己当成模特来钻研技法,并且在一种最廉价的材料——硬纸板上作画。《自画像》就是这时的作品,画面中的梵高尽管瘦削憔悴、表情严肃,但目光炯炯有神、坚忍不拔,流露出他对艺术的无比热爱和执著追求。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梵高艺术作品收藏,包括200多幅绘画、500幅素描,如巨作《吃马铃薯的人》《向日葵》《卧室》,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已知的902封梵高信件中有800封保存于此。此次展览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梵高不仅给世界留下了大量独特的画作,而且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充满好奇的信件。

自画像 文森特·梵高

    专家们在过去15年间对这些信件进行了全面研究,它们绝大多数是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也有写给他妹妹薇廉明和其他艺术家如保罗·高更、埃米尔·贝尔纳的。梵高在信中以直白、扣人心弦的写作风格,讲述了他和提奥间深厚的感情,他的梦想与失望、友情与争执,与病魔的抗争,以及欲创作出永恒艺术作品的这一超越一切的愿望。这些信件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其动荡生活的基础,该学术成果以荷兰文、法文、英文在2009年出版发表。“文化和文学联系起了全世界的人。”梵高博物馆馆长阿克瑟·如格表示,如今这900余封梵高通信将被翻译成中文,并于2013年6月面世,让中国人更加深入了解其绘画风格、工作方式和创作灵感来源。

    除了梵高的这一作品,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伊萨克·伊斯瑞尔斯、乔治·亨德里克·布莱特纳、威廉·威森、爱德华·卡尔森、威廉·德·茨瓦特、泰蕾兹·施瓦策等其他几位阿姆斯特丹艺术名家的10幅印象派油画作品。这些画家与梵高是同时代的人,彼此在艺术风格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他们的创作繁荣了19世纪末的荷兰绘画,让观众可以一睹荷兰艺术蓬勃发展时期的风采:阳光明媚的日子里,3个女孩骑着毛驴沿北海海滨行进,这是荷兰现代生活中一种新型消遣方式,伊萨克·伊斯瑞尔斯在《海滨骑毛驴的女孩》中,运用流畅潇洒的笔触和五彩缤纷的色彩强调出无拘无束的氛围;乔治·亨德里克·布莱特纳的《木鞋》因题目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年轻女孩穿着的那双荷兰传统木鞋上,她正在欢快地前后摆腿,就像一个拥有新鞋的孩子,看起来非常得意;平静的荷兰农庄被可以行船的宽阔沟渠围绕着,宛若联系交通的“街道”,经常一头扎到阿姆斯特丹郊外写生的爱德华·卡尔森在《北荷兰省的农庄》中描绘了这一平静景象;《冬景》展现了荷兰东部地区白雪皑皑的景色,画面中的村庄是作者威廉·威森当时生活的地方;威廉·德·茨瓦特的《瓷盘中的苹果》中,一件被桌布褶皱微微抬起、装饰有“万历”年款的瓷盘成为表现对象,诉说着中国瓷器大受欢迎。透过这些画作,观众更能直观体会到那个时代荷兰的风土人情——那里的天空、树木、街巷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内心世界。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