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登台,看老戏如何新编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19     作者: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部戏刚播出,反响目前还不知道。但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我们都会听,我们接受不同的意见,也不怕板砖,因为我们很坦荡。”9月9日,在北京京剧院召开的青年演员杨少彭京剧《伍子胥》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副所长张关正说。这是北京京剧院第一次专门为青年京剧演员的剧目召开研讨会,而话题最终也深入到了传统京剧的现代改编问题。

  “经典中的经典”

    北京京剧院副院长刘桐介绍,此次演出的《伍子胥》是“完整的经过整理加工的传统剧目”,“从整理的角度来说,是非常优秀的剧目”。专家学者认为,整部戏的演出很成功,整体很流畅,结构紧凑,青年演员们的表演很卖力也很出彩,成为展示北京京剧院实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洪智评价杨少彭的表演:“我理解的伍子胥,是一个充满悲愤的人,杨少彭将这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和我理想中的伍子胥很接近。”

    除了为青年演员提供展示的平台,《伍子胥》的意义,还在于也为传统京剧《伍子胥》的改编提供了机会。著名戏曲理论家刘连群表示,此次选择《伍子胥》参赛,是因为“它是经典中的经典”,而要对它进行改编,是因为“这个戏的复杂曲折使剧本看上去很庞杂——人物众多、情节繁杂”,此次的改编,就是让其更加紧凑和精炼。

  “老戏必须要改了”

    杨少彭的父亲、京剧名家杨乃彭称,自己唱了一辈子《伍子胥》,“有各种版本的”,“如想把所有的情节都展示出来,时间上根本不允许”。“其实有些可要可不要的情节,去掉之后大家都能接受、能看懂。如此次杨少彭版的《伍子胥》,就是掐掉过场戏,将原剧浓缩了。”

    杨乃彭肯定了这种改编思路。“现在很多传统剧目,我们干这行的,都不爱看了,情节太松。”业内人士尚且如此,对于在新媒体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观众来说,缓慢冗长的传统戏曲对他们的吸引力会更弱。

    因此,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当代著名余派老生陈志清呼吁:“老戏必须要改了,否则观众坐不住了、不接受了。”

    其实,对传统戏剧的挖掘整理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但始终存在偏差,后来也没有坚持下来。”刘连群说,“近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改编才重新提上日程。”他肯定了改编的意义:“老戏经过提炼,让好演员来演,完全有生命力。”

  “为了减得完善,必须增得巧妙”

    老戏的整理改编需要遵循哪些原则?需要往哪些方向改?刘连群提出了几个原则:“在精炼的同时,保证情节的合理性;保留原剧的艺术精华;唱词不必为了押韵而勉强凑词。”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所长赵景勃表示,对传统艺术的继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模仿式继承,一种是创新式继承。他认为对老戏的改编需要“稳中求进”,要“保留精华、突显精华”,“由于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感受不同,所以要对老戏削减枝蔓,力求合理”。“改戏的最高境界是,老观众看不出来做过大改动,而新观众也喜欢看。”

    张关正以此次《伍子胥》的改编为例,总结成功经验,为老戏新编提供参照:“首先它做到了真正尊重经典,留住精华,保住本体。这就要求改编的前提是吃透原剧,然后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整理。”老版《伍子胥》共4个小时,此次新版时长2小时40分钟,因此“改编需要删繁就简,在浓缩的过程中,还要顾及到情节的流畅”。

    但他同时强调:“对传统戏的整理有减也有增。老戏改编是以减为主,但不增也是不可能的。为了减得更完善,必须增得更巧妙,这样才能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同和喜欢。”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