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 繁花似锦 薪火相传 与时俱进
——隆重纪念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
60年薪火相传,60年繁花似锦。9月3日,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南昌隆重召开。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向大会发来贺信。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出席大会并讲话。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小琴,副省长孙刚,省政协副主席汤建人等,以及江西省直有关单位、省各人民团体的负责同志,省各文艺家协会历届主席团成员,各设区市文联负责人,从事文艺工作60年文艺家代表共280人出席大会。大会回顾了江西省文联60年发展历程,总结了基本经验,提出了努力方向。会议宣读了表彰江西省212名从事文艺工作60年的文艺工作者的决定,向其中的39名老文艺家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会议期间,举办了“如歌岁月”——纪念江西省文联成立60周年图片展。
纪念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大会全景
贺 信
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欣闻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特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并向你们及全省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江西自古人文荟萃、俊采星驰,涌现了一批在中国文学艺术界有卓越贡献的先辈前贤,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魅力的江西文化。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文联团结和带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扎根红土地、讴歌新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文艺精品,举办了一系列品位高、效果好的重大文艺活动,形成了百花齐放、佳作纷呈、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江西影响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希望省文联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高举旗帜、引领方向,服务大局、服务人民,团结带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富民兴赣的伟大实践,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情、为江西立传,大力唱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进一步发展繁荣江西文学艺术事业。希望全省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始终牢记神圣使命,致力德艺双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挖掘江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创作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代表人民利益,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为发展繁荣江西文学艺术事业再立新功!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苏荣
2011年9月3日
解放思想 振奋精神 为江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再立新功
李屹(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在大会上讲话
值此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之际,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的江西省委省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文艺领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江西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亲切问候!
江西省文联成立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与人民心连心,与时代同步伐,走过了不平凡的辉煌历程,为增强文艺界大团结、促进文艺创作大繁荣、推动文艺事业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在组织重大文艺创作、举办大型文艺活动、打造文艺品牌、服务基层大众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家,涌现了在业界有美誉的“戏剧现象”、“电影现象”和“散文现象”,创作生产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开创了江西文艺界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局面,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
新世纪新阶段,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文艺事业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重要发展期。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工作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和文艺界人民团体的重大责任。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这些为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文学艺术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学艺术界及广大文艺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60年光辉岁月,60年春华秋实。在新的形势下,衷心希望江西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奋发努力、开拓进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积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唱响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谱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篇章,创作更多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江西省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再立新功。衷心希望江西省文联及各团体会员以这次纪念大会为新的起点,更加科学有效地履行联络、协调、服务基本职能,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文艺发展规律和人民团体特点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不断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依法维护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在继承基础上改进创新文联工作,提高服务层次,拓宽服务渠道,广泛团结各方面各领域的文艺工作者,努力把江西省文联办成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
响应时代召唤 不负人民期待
刘上洋(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在大会上讲话
当前,江西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正站在新起点上。我们生逢繁荣昌盛的伟大时代,身处波澜壮阔的赣鄱热土,肩负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各级文联组织要响应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待,努力推动江西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希望文联在引导文艺工作者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下功夫。方向问题是文艺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顺应历史潮流,站在时代前列,体现人民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为新形势、新阶段的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各级文联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把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要求,鲜明地贯穿在文艺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和文艺活动的各个方面,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引领风尚、凝魂聚气的独特作用。
第二,希望文联在引导文艺工作者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上下功夫。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文学艺术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大众,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践证明,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让艺术之花永远扎根人民之中常开不败,既是人民的需求,也是艺术家艺术生命长盛不衰的立身之本。从古至今,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文化大家的经典诗文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已成为历代文人的创作遵循。在当代,无论是艾青的《火把》、臧克家的《有的人》,还是杨沫的《青春之歌》、柳青的《创业史》;无论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还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这些文艺作品之所以流传于世,广受赞誉,就在于作者坚持为人民而书、为人民而作,鼓舞和激励了人们去追求光明和理想。各级文联要引导文艺工作者把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表现主体和服务主体,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积极组织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汲取艺术营养,从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创作素材。同时,各级文联要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文艺惠民服务体系,广泛深入开展“文艺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一县一品”、“一村一品”艺术惠民工程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充分发挥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践行“百花回报沃土、艺术奉献人民”的积极作用,更好地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努力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指数。
第三,希望文联在组织文艺工作者多出精品力作上下功夫。文艺精品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体现一个地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生产能力。这些年,我省文艺战线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但真正振聋发聩的大作佳作还不多,质量不高、精品不多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潜心创作不够、精心磨砺不够。文艺创作是一项艰辛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文艺家长期秉持文化理想、艺术追求,潜下心来不断积累、不断锤炼。通观中外文艺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大画家齐白石说过:“画者,寂寞之道。”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只有矢志不渝、孜孜不倦,才能到达成功的顶点。如果心浮气躁,赶进度、赶场子,不花时间体验,不下功夫琢磨,一味追求得奖,总想一朝成名,是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的。各级文联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尊重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规律,大力倡导脚踏实地、勤勉敬业的作风,倡导“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倡导流大汗、吃大苦的“苦行僧”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力戒浮躁,辛勤耕耘,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大的气力,推出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动文艺进步、攀登艺术高峰,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辉印迹,丰富我们的文化宝库。
第四,希望文联在鼓励和支持文学艺术创新上下功夫。创新是文学艺术与时俱进、出奇制胜的法宝。回望江西文艺发展史,陶渊明、欧阳修、黄庭坚、汤显祖、八大山人等先辈前贤以及当代许多文艺家,都为我们留下了锐意创新、勇开风气之先的篇章和佳话,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江西历史文化。各级文联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沿着先贤的足迹,在广阔的文艺天地中,艰苦求索,埋头实践,大胆创新。文艺的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是文艺创新的先导。没有新的观念的引导,没有新的理论的支撑,文艺创新就会陷入盲目的困境。古往今来,文艺观念的创新造就出一代代文艺新风。比如,中国书法中的汉代尚“气”、唐代尚“法”、宋代尚“意”、明代尚“韵”、清代尚“朴”。正是由于创作观念的创新,才形成了绚丽多姿的中国书法。又比如,中国画的发展,也是随着意象思维的变化而不断演化,经历了以狞厉的饕餮纹为代表的神秘的青铜时期,以秦代兵马俑为代表的对现实世界真实再现的写实期,以西汉霍去病墓雕塑为代表的以道家思想为主流的崇尚自然期,魏晋六朝和大唐盛世以“意在笔先”为宗旨的注重神韵气度的时期,以对自然之美追求为主流的五代北宋的山水花鸟画时期,最后发展到意象思维的最高境界——“舍形取神”的清代文人画鼎盛时期。可见,正是观念的创新造就了品质卓越的中国画。因此,要引导文艺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张扬赣鄱文化个性,不断树立面向新时代、适应新语境的文艺观念和创作理念,努力探索文化原创道路。同时,还要在文艺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大力创新。回眸中国文学史,先秦时期的论说散文、语录体散文,两汉时期的乐府、史传散文、赋体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曹”的诗文及建安文学,特别是唐诗和宋词的兴盛,元代戏剧和明清小说的繁荣,都是文学表现形式创新的典范。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网络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形式,正以其特有的文学性、思想性、娱乐性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事实证明,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手法能够赋予文学艺术新的审美内涵和独特的文化气质,从而引起人们瞩目。因此,要引导文艺工作者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把诸多文艺样式进行有机整合,大胆吸收当代美学元素,大胆运用当代数字技术,使文学艺术以新的形式、新的业态、新的体裁呈现在受众面前。
第五,希望文联在培育文艺新人、打造“文艺赣军”上下功夫。人才辈出是文艺繁荣兴旺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志。这些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之所以蓬勃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关键在于我们不但充分发挥老一辈文艺家的聪明才智,也注重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文艺新人。现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具有创作潜力,取得较好创作成绩的中青年作家群体,譬如“宁夏青年作家新人群”、“河南青年作家新人群”、云南“昭通作家新人群”及内蒙古“平庄作家新人群”等。就江西省而言,尽管近年来也涌现了一批文艺人才,但从总体上看,既缺少享誉全国的文艺名家、大师和领军人物,也缺少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文艺新人。因此,培育文艺新人,壮大文艺队伍,是文联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文联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培育一批文艺新人特别是青年文艺新人。必须加大投入,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请知名文艺家讲课;选送有潜力的青年艺术人才到各类高等艺术院校深造;对重点文艺新人重点文艺作品进行跟踪扶持。特别是要为文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给他们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真正打造出一支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在全国有实力、有地位的“文艺赣军”。
第六,希望文联在提高为文艺工作者服务的水平上下功夫。文联是我们党领导的文学艺术工作者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文联人才荟萃,门类齐全,相比其他部门及专业文艺团体,联系、服务的文艺家更广泛、更紧密。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在文艺队伍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依靠多年来的联络、协调、服务、指导作用,团结了众多的优秀作家艺术家。各级文联要真诚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多做增进了解、加强交流、化解矛盾的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广大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凝聚起来。要尊重文艺,尊重文艺家的劳动,为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重点作品的扶持工作,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和文艺期刊出版、影视制作等方式,为作家艺术家投身艺术实践、发挥艺术才能、展示创作成果搭建平台。各级文联组织还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文学艺术发展规律和人民团体特点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增强服务本领,努力为文艺工作者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经常深入文艺家、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当中,深入全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伟大实践当中,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创作、学习、生活状况,了解人民群众对文艺工作的意愿和需求。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切实履行好文联组织的维权职能,维护和保障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真正把文联建设成为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
与时俱进 不断开创江西文艺事业新局面
刘华(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
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刘华在大会上讲话
回望60年的如歌岁月,我们激情满怀。过去的60年,江西省文联大力繁荣文艺创作,通过积极组织采风、研讨、评奖、交流等各种活动,激励创作,形成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
60年来,全省文艺工作者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出色的艺术劳动,热情歌颂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为人民放歌、为时代抒情、为江西立传,在各个时期都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有着“红色情结”的江西文艺家,长期深入开掘革命历史题材的“富矿”,小说《在青山那边》、电影《红孩子》、话剧《八一风暴》、歌曲《请茶歌》等经典之作,生动表现了江西人民为新中国诞生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为人民前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中短篇小说创作尤为活跃,《小镇上的将军》等作品在全国文坛上为江西赢得荣誉,电影创作忽如新竹破土,《庐山恋》《乡情》和阿满系列等多部佳作,令人刮目相看;自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实施以来,江西的影视、戏剧、音乐、文学等精品创作屡创佳绩,涌现了采茶歌舞剧《山歌情》、采茶戏《榨油坊风情》、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歌曲《旗帜》等优秀作品。同时,出版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近年,以异军突起的散文创作、蓬勃发展的书法创作为代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以及文艺评论等各个文艺门类佳作迭出,成果斐然。据统计,我省先后荣获全国性各类文艺奖项的作品达600多件,其中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达21件,获得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各项文艺大奖的作品达50多件。可以说,一部江西当代文艺史,就是江西作家艺术家与时代、与人民同行的奋斗历史;而在时代的进步之中,江西创作也在不断实现艺术的进步。
历数60年的春华秋实,我们感动于心。过去的60年,江西省文联紧密团结全省文艺工作者,精心建设文艺队伍,采取各种措施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形成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此时此刻,我们情不自禁地忆起石凌鹤、李定坤、俞林、陈茵素、矢明等一批老艺术家、老领导的音容笑貌。正是他们以及历届省文联领导班子当年的艰苦努力和勤奋工作,为全省文联事业的发展、为江西文艺队伍的成长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情不自禁地想起今天受到表彰的老同志的昔日风采。正是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呕心沥血、倾尽毕生的辛勤耕耘,为江西文艺园地培育了茁壮的新苗。情不自禁地想起潘凤霞、吕玉堃、毕必成、王一民、张刚、刘天浪、解策励、黄秋园、陶博吾、杨佩瑾、陈世旭、游云谷、叶学龄等享誉全国的文艺名家,他们以坚定的艺术信念、可贵的创造精神启迪并激励着后来者。近年来,按照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省第七次文代会提出的“全力打造一支在全国有实力、有地位的‘文艺赣军’”的要求,江西省文联连年举办“江西文艺·名家讲坛”,邀请全国著名文艺家来赣讲学,这对提高我省文艺队伍的理论素养、开拓创作视野,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各省市区文联、作协组织中,江西省文联率先与鲁迅文学院合作,在北京举办了第一个地方作家班——鲁院江西作家班,集中培训了31名中青年作家;江西省文联还通过协会换届、任用干部、调入专业人才、选拔、推荐和奖掖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等措施,加大了培养文艺人才的工作力度。如今,江西省文联已发展成为拥有全国各协会会员2000多名、省级会员12000多名、市县级会员10多万名的庞大专业文艺组织。可以说,一部江西当代文艺史,就是江西作家艺术家队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而这支自觉秉承优良传统、努力追求德艺双馨、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队伍,昭示着人杰地灵的江西大地上,必定俊采星驰。
纵览60年的文联发展,我们重任在肩。过去的60年,省文联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指导职能,不断增强凝聚力,不断扩大影响力,形成了团结和谐、开拓创新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江西省文联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坚持以打造在全国有实力、有地位的“文艺赣军”为目标,以实施大项目为抓手,通过开展重大文艺活动,体现活力,产生合力,扩大文联的社会影响;通过精心培育品牌活动,搭建舞台,构筑桥梁,树立文联的专业形象;通过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强化服务,共建和谐,增强文联的凝聚力;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拓展文联的发展空间。江西省文联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先后举办了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活动;坚持每年举办谷雨诗会,使这一延续了半个世纪的诗歌活动,成为江西独有的文学景观;组织创作了巨幅油画《坚忍卓绝——2008·五月记忆》,并将拍卖所得捐献给四川地震灾区,获得领导及专家好评;组织策划了“百年百虎”国画精品展,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赴印度举办了“虎趣——中国水墨精品展”;为配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一首好歌”的全国征集评选,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组织创作了民俗风情组歌《赣鄱谣》,应邀赴国家大剧院演出,等等。丰富多彩的重大文艺活动,影响大、品位高、效果好,既展示了江西文艺的独特魅力,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树立了文联的品牌,扩大了文联的社会影响。近几年,顺应文化产业发展大势,江西省文联坚持一手抓文艺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大胆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即将开工建设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正在筹建江西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和筹划组织实施“艺术惠民”工程等等。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实施,进一步创新文联发展格局,拓宽文联工作天地,增添文联发展动力。
文联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文艺工作的内在要求和首要任务,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文艺工作的根本宗旨,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认真履职、凝聚合力是文联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到生活中去
解策励(原江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老艺术家代表解策励在大会上发言
我清楚地记得,1957年我们一来到江西,就在省长邵式平同志的安排下,沿着当年红军的路线,一路行走、一路采风、一路演出。就是在这一次让我毕生难忘的采风途中,我被江西炙热的历史、火热的生活所感染,我喷涌欲出的创作激情,正好与文莽彦老师的诗集《井冈山诗抄》相遇,我将诗集中的第一首《请茶》,采用江西民歌中的兴国山歌和宜春评话作为素材谱成歌曲。这首歌后来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40周年广播歌曲金奖,并且传唱至今,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重要的文化名片。
从这首歌开始,我广泛吸取江西民间音乐的营养,创作了《庐山美》《江西好》《牛歌》《井冈山颂》《鄱湖水清又清》等歌曲,并先后获得了一些奖项,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还清楚地记得,为了做好党的各项政策宣传,为了更好地服务江西工作大局,在“瓜菜代”的岁月里,我们经常加班加点进行文艺创作,组织文艺演出。为了提高江西省文艺整体水平,省文联想尽一切办法,举办采风创作研讨等各种活动。
几十年的音乐创作实践,让我收获了许多感悟。而最大的感悟,就是文艺家要走出书斋,到人民群众中去,到广阔的生活中去。
人民是艺术之母,生活是创作之源。这是一条重要的文艺规律。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格林卡说:“人民创造音乐,而我们艺术家只是改编而已。”人民的生活中蕴藏了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技巧、诗情和画意,只有到生活中去,我们的文艺创作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没有去井冈山采风的经历,没有对井冈山历史的深刻认识,如果没有兴国山歌和宜春评话的音乐基础,我是根本写不出《请茶歌》的。我的其他作品,也都是在广阔的人民生活中写出来的。任何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文艺家只有到生活中去,自觉接受人民生活的冶炼,才会拥有严肃的创作态度,高尚的情操,高超的人品和文品,才会不断校正自己的创作方向,开拓自己的创作空间;才会对是非有明确的判断,对自己的文艺创作有更高的要求,对艺术也才会有更高的追求。
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应当是文艺家的座右铭。60年的从艺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为人民抒情,为时代放歌,执著于文艺,忠诚于理想,是每一个文艺家应该做到的。我从艺60年,实质就是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60年,是时代给了我机会,是人民给了我营养,是音乐给了我快乐、安慰和陶冶,是新的时代校准了我人生的方向,是勤劳朴实的江西人民让我的心中始终充满着阳光!无论是在革命圣地的纪念馆参观,还是在丰收的田野采风;无论是在机器轰鸣的厂房与工人师傅们对话,还是与民间艺人交流学习,我都能深切地感悟到,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幸运和厚爱,人民给了我们太多的呵护和滋养。我们只有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进,为人民的需求放歌,毫无保留地奉献我们的激情、汗水和心血,才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爱!
德艺双馨是我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龙红(江西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中青年文艺家代表龙红在大会上发言
我从11岁学艺至今,已有35年的艺龄了。30多年在基层摸爬滚打,30多年与基层百姓的亲密接触,让我深深感到,基层需要艺术家,艺术家的成长更离不开基层。
1981年我从艺校毕业,被分配在赣南地区采茶剧团工作,开始真正踏上艺术的征途。记得第一次下乡演出,我发现农村的文化生活是那样的贫乏,老乡们带着板凳、打着电筒,走几十里山路,赶来看我们的演出。特别是家住更远地方的群众,提前在演出地的亲戚家住下,专门等待我们的到来。演出时,戏台上点着昏暗的马灯,照着台下一张张纯朴渴望的脸,这情景、这画面,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强烈的责任感,一下子把下乡演出的所有辛苦都化成了幸福。这种责任、幸福与那一张张印刻在我心中纯朴的脸,成了一种情结,让我在几十年的演出中,从不敢有丝毫懈怠,更让我几十年送戏到基层而乐此不疲。
从艺30多年的过程中,更让我无数次感动的是,老一辈艺术家那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对事业无怨无悔的付出。每次看到他们和我们青年演员一样,毫无怨言地打地铺、搬布景、放幻灯,一种崇敬之意油然而生。正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言传身教和德艺双馨的榜样,使我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演戏,更学会了怎样做人。
2007年中宣部、中国文联、人事部联合表彰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我光荣地成为50多个受表彰者之一。当奖杯沉甸甸捧在手上的那一刻,我知道受表彰并不仅是个人的光荣,代表的是江西11万名文艺家的光荣,这个荣誉属于时代,属于大家,属于江西;我还进一步领悟到,我能获得这样的荣誉是党教育的结果,是人民和生活激励的结果,是老一辈文艺家培养帮助的结果。我要代表全省中青年文艺家向各级领导、各位同仁,特别是老一辈艺术家对我们的关怀、培养和帮助,深深地道一声感谢!
今天,文艺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要勇于担当、主动担当、善于担当。要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把个人的追求同人民群众的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要做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加强学习,加强修养,提升精神素养,培育高尚人格,增强社会责任,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抵制低俗之风,努力成为刻苦学习、敬业奉献、报效社会、服务群众的表率。要做文艺繁荣的推动者,自觉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经济建设最前沿、社会生活最基层,不断挖掘鲜明的时代主题,提炼崭新的艺术形象,为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