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买榜” 搅乱市场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14     作者:陆尚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一则揭露出版界“买榜”现象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沸沸扬扬的议论和对“买榜”歪风的讨伐声中,读者们对于各大图书排行榜也产生了信任危机,榜单已然成为了真实的谎言,可信度丧失殆尽,对出版界亦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何为“买榜”?专业人士给出的答案是:“买榜”并不是指给制榜人钱,而是出版社或书商自己安排人去买书。说到底,就是自己花钱购买自己出的书,本质上也就是一种销售造假行为。其实,在出版界“买榜”并非个别现象,而且一直都存在。图书“买榜”在业内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一些出版商买榜打榜,也成了老规矩、“潜规则”,某些出版机构会为重点图书“买榜”,还有作者本人要求“买榜”的。人们不禁会质疑,“买榜”既非光明正道,又要自掏腰包,为什么还会有人“心向往之”呢?无疑是利益使然。为的是能够凭借“制造”的高销售量冲上排行榜,“榜上有名”后就会卖出更多的书,可得到的高额收益也就远远超过了造假所需的投入,这也是一些唯利是图的出版商不惜忽悠他们的上帝——读者们而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的。殊不知,此种行为实为自欺欺人,其结果既影响到了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也严重损害了榜单的公信力,给出版行业抹了一把黑。

    对于很多读者来说,热销榜对他们购书无疑具有引导作用,因而从表面来看,“买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起到一定的“广告效应”。然而,花钱造假上榜的书只可能换取读者的短期信任,因为谎言早晚会被戳破,长此以往,也就成了“狼来了”,结果既丧失了读者对榜单的信任、出版方的公信力,使出版商迷失在“买榜”的潮流中,名誉扫地不说,还会影响到图书的质量和评价体系,不利于图书市场的长远和健康发展。笔者以为,与其机关算尽地去“买榜”不如踏踏实实地去经营,把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内容完善和营销创意上,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地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像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深受读者信任和好评的出版机构,就是用长久以来积累的口碑和实力来赢得读者的,这才是出版机构应该一以贯之去追求的。另外,出版业也应该建立健全自身的规范体制机制,对于“买榜”行为给以坚决抵制和斥责,有关机构也应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惟有如此才能还出版界以正风正气和良性竞争的氛围。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