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8集电视人物传记片《华罗庚》将于教师节期间在央视的《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在中国,提起华罗庚三个字,可说上至社会精英,下至普通百姓无人不晓,他的数学成就曾如此之深的融入大众生活,是当代数学家中少有的,华罗庚作为“自学成才”的典范和榜样,对一代年轻人起到了活生生的鼓励和鞭策作用。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著名华裔国际数学家丘成桐高度称赞华罗庚为难以比拟的天才。华罗庚不仅是个数学天才,他教书育人,因材施教,桃李满天下,其弟子中最著名的,当属陈景润。
传记片《华罗庚》拍摄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从“生在金坛”、“发愤为雄”、“情牵国运”、“心系祖国”、“宏伟蓝图”、“数学之美”、“甘为人梯”、“大哉为用”、“山高水长”10个方面展现了华罗庚从穷苦的店员,刻苦自学最终成为大科学家的历程。
抢救史料与时间赛跑
华罗庚所处的年代,影像资料不多,因此,大量的后期采访作为纪录片叙事的补充,在实际采访中,名单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去世人名出现在名单中。由于讲述者往往都是年岁已高的老人,《华罗庚》剧组一直在与时间赛跑。在采访中,经常会有一些采访名单上没有的线索从讲述人的口中出现,虽然有些线索提供的采访者是一些“非著名”人物,但只要能从多角度来展现华老的人格魅力,让纪录片多一些新鲜的活力,每一个“新面孔”的出现,剧组都会认真地记下人名,并马上联系当事人。
对于这样一个以数学家为主题的片子,要拍出丰富的画面就难度更大,因此,不仅采访人物多有意外,外景场地拍摄也多有状况。 在拍摄过程中,受访者经常“跑题”,剧组的工作人员会借送水之机在边上及时“点拨”,受访者讲到动情的时候,工作人员便穷追不舍,深挖细刨,受访者在这样的引导下往往发挥“超常”,讲出了很多华罗庚小时候有趣的故事,比如“华老儿时常在大人打牌的时候,会绕着桌子一周洒水”这都是以前各种版本纪录中没有的。
除了艰难险阻,拍摄中也有不少愉快的发现。在宁波国税局,剧组拍摄当年给华罗庚写信的税务局干部邱梅青时,发现邱梅青很“入戏”,原来上世纪80年代初拍摄电视剧《华罗庚》在宁波取景时,碰巧邱梅青被邀扮演过华罗庚少年时代的珠算老师。邱梅青说当时他的装扮是穿长袍,走进古旧的校舍,就恍然回到童年时代。可惜戏拍了好几天,最后成片后只有一分钟的镜头,这让他直喊不过瘾。
还有在采访原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赵宏量的时候,重庆下着雨,湿冷无比,倒春寒的天气让剧组的人员冻得够呛。走进赵教授的家门时,他已经拿着一大堆的资料在等候。导演曹锡华仔细地翻阅赵教授的资料,发现“攀钢一号高炉大修施工统筹图”,《新华日报》刊登的“华罗庚在常州纺织一厂视察”等都是在图书馆或其他地方很少能找到的,这让曹导直呼“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就本片而言,从历史大背景上,可粗略分为清末民初、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文革”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前与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前,华罗庚主要从事的是科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的重心放在了教书育人和推广双法促进社会经济上。《华罗庚》以大节为经,细节为纬,精心编织,组合成一个大写的饱满、感人、亲切的《华罗庚》,亦可称之为一部“青春励志片”、“爱国主义教育片”。
生动细节增添人物魅力
在纪录片中,华罗庚在世的朋友们和数学家们饱含深情地追忆感人细节,成为本片的最大亮点。金坛华罗庚纪念馆馆长李国平;数学家陈景润夫人由昆;闻一多之子、中央美院教授闻立鹏;知名科学家何祚庥、作家叶永烈等近300多人接受了采访,虽然有很多人最后没有出现在片中,但是,他们都以极具细节的回忆,丰富了华罗庚的人格魅力。
当年和华罗庚“密切到无话不谈”的何祚庥,在讲起他跟华老的交往时,感慨良多。何祚庥讲述了华罗庚很多关于他数学研究上神奇的故事。比如,有一次华罗庚和杨武之为一个数学问题争起来了,争到最后争不过,杨武之不高兴了,说:“这辈子我数学是赶不上你了,你比我好,但是我儿子杨振宁一定超过你。”
著名作家叶永烈和华罗庚的故事也被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叶永烈回忆,因为当时有一家出版社要出《华罗庚传》,请他执笔撰写,叶永烈请出版社正式打印了一份公文寄到华罗庚办公室,没想到一直就没有回音,后来叶永烈给华罗庚办公室打电话,秘书说他很忙,这件事就这样被搁置下来了。“因为我当时是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科协开大会的时候我乘机给他房间打电话,没想到他很痛快的答应了,到他房间看到他鼻子上插着氧气管,手边拿一本厚厚的外文书,得知刚好身体有恙,前面的误会是秘书为了让他专心,挡掉很多事情”。就这样,叶永烈一次次去采访他,有的时候甚至华老给他主动打电话,说现在有空你过来吧。
叶永烈说,报告文学取名《一生三劫》,是指华罗庚一生三个劫难,一是小时候患伤寒,从此腿残疾了;二是抗战时花了3年时间在云南写了一部数学论著,最后让中央研究院把书稿弄丢了,只留下女儿帮他打印的英文稿;三是“文革”期间他受到了批判。
与时俱进弘扬华罗庚精神
传记片《华罗庚》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给出“立意深刻、生动翔实”的评价。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重视青年的重要意义。纪录片《华罗庚》的播出,无疑是生动、及时、感人的青年教材。《探索·发现》栏目的主编认为,《华罗庚》是一部主题重大,立意新颖,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精品佳作。安排在教师节播出纪录片《华罗庚》,旨在让更多的师生和观众了解华罗庚一生为中国数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鼓励当今年轻人学习华老自强不息、心系人民、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华罗庚一直倡导“不为文凭而文凭”,对当今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今天的年轻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9月10日,8集电视人物传记片《华罗庚》终于要与观众见面了。讲述这位从江苏金坛走出为中国和人类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世界级大科学家的传记片由金坛市拍摄,不仅寄托了家乡人民对华老的纪念,更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弘扬华罗庚精神。
《华罗庚》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在常州审看《华罗庚》时大家一致表示,本片作为常州“名人系列”的又一部力作,反映了当代常州名人的社会贡献。常州“名人系列”已经推出了《刘海粟》《盛宣怀》等一些列名人系列人物传记片作品。《华罗庚》是常州第一次与金坛市进行的影视合作,在教师节期间,在中央台的平台上,展示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大教育家,翻开了常州文化影视精品生产又一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