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怎就成了“打女”?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09     作者: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著名学者汤姆·甘宁抛出“吸引力电影”的命题时,对“电影潜在的视觉、心理吸引力的追求”便成为电影艺术的可名性原罪。无论是中国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美国电影中的特效和追逐场面,还是日本电影中的怪兽情景都源自营造可视性的吸引力诉求。经典的吸引力元素不管看起来多么怪力乱神,实际上都是无序的现代性力量的艺术化转译,并以此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然而,为数不少的电影产品则是只得其形,未解其意,照猫画虎,单纯地追求吸引力元素,惹出了事端。

    近日,秋瑾的后人就传记片《竞雄女侠·秋瑾》严重失实提出了抗议。他们认为“鉴湖女侠”秋瑾是“救国的侠,是侠义的侠,不是飞檐走壁的侠”。片中大量的打戏已经遮盖了秋瑾这位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身上所体现的侠义精神。此外,影片为了追求戏剧性的效果,还加入了秋瑾和大量素未谋面的人的对话场景,几乎成了“戏说”。不难看出,影片制作方打的是“功夫”和“戏说”两张极富视觉吸引力的牌。可结果是,扭曲了事实,落入了俗套。

    功夫,又被称为“国术”,是中华民族被人称道的文化品牌,也是最深入人心的视觉吸引力元素。从早年的李小龙系列功夫片到风靡中华大地的港剧《霍元甲》,再到近年的《叶问》系列,家国情怀结合功夫元素,切中了时代的脉门,一直吸引着大量的拥趸者。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李小龙的影片中不乏拳打日本侵略者、脚踢日本道馆的场景,依然有许多日本观众成为李小龙的粉丝。平滑的理性规训功能与张扬的现代性情绪在这些经典的“吸引力电影”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随着《叶问》系列的火爆,不少投资人发现了传记片是个赚钱的香饽饽。一时间,各种功夫传记片纷纷上马。《竞雄女侠·秋瑾》也有跟风之嫌。很多制作方认为只要保证“政治上正确”,“作料”可以任意加,“三角恋”、“打女”等制作方眼中所谓的能“吸引”观众的各种桥段统统上马。其实,这是在低估观众的智商,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失责。

    秋瑾流传最广的照片之一是一张手持短刃的留影,让人自然会产生一种关于那个时代的浮想。一个传统家庭的女人,是怎样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想法?她又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家庭?作为一名母亲,她在事业和孩子之间如何抉择?她为何要手持利刃照相?她又是如何学武的?留心的话,处处皆故事。这才是真正的吸引力元素,能引发观众的思考,还原费穆导演所说的,“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的“空气”。反观《竞雄女侠·秋瑾》,尤其是其中的一场打戏,无论是景别,后景的群众演员,还是演员的服饰,都不太讲究,颇有流水线上下来的粗糙味道,怎么也无法让人入戏。

    电影艺术,制造视觉吸引力并无过,关键在于是否是时代和观众需要的,否则,仅凭制作方的一厢情愿和向钱看齐,终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