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由心生 至情至信——访著名作曲家关迺忠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07     作者:裴诺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光明行》大型民族音乐巡演”系列活动近日分别在国家大剧院和南京紫金大剧院上演。音乐会上,由关迺忠作曲、宋飞担任独奏的二胡协奏曲《风雨思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出结束后,记者以此曲为起点与作曲家关迺忠聊起了他多年来的创作心得。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反映这个主题的作品应该不少,委约我创作这个题材作品的不只一家。在这种情况下,该选择怎样的切入点着手成了我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让关迺忠想到了秋瑾,“秋瑾不仅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也是位杰出的女诗人。她一生很富有传奇性。站在风雨亭前,那种凛然的浩气和强烈的民族感就会油然而生。音乐中,我运用了很多古琴的素材,用了很多《广陵散》的元素。《广陵散》的内容与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有关,这与秋瑾的情况有些相似—— 一样的侠客类型、一样的刚劲有力!”《风雨思秋》正如关迺忠自己介绍的这样,描写了秋瑾可歌可泣的一生,旋律刚劲。

    10月15日,指挥家彭家鹏执棒的澳门中乐团“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音乐会”上,关迺忠创作的《辛亥百年祭》也将由宋飞首演。这部30多分钟的二胡协奏曲整体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全貌:第一乐章“觉醒”,用一支小号象征着从远方传来了革命的思想,国人在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思考;第二乐章“起义”,乐思宏大开阔;第三乐章“国殇”,是悲壮的“葬礼”音乐;第四乐章“百年”,用广东音乐代表作《乐升平》的元素象征着革命胜利,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安乐。

    总结自己的创作,关迺忠说了“乐由心生、至情至信”八个字,这是他多年的创作准绳,也是他要送给所有青年创作者的一句心里话。

    民族管弦乐组曲《拉萨行》是1984年香港民乐团委约关迺忠创作的,曾两度获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本地正统音乐最广泛演出奖”。但对于这部作品,关迺忠一直自认为“很不好!”“写这部作品时,我有些赌气,没有完全按照我给自己定的要求创作。那时我刚刚到香港,那里有些人很瞧不起我,有人甚至直言‘刚来的一个‘阿灿’,他懂什么叫现代音乐吗?!’我就在这种带着情绪的情况下写了这个作品。第三乐章‘天葬’我采用了四种不同风格写作,就是想让那些说我的人看看我到底懂不懂音乐!对于那次创作,我一直很不满意。从那以后,我更要求自己在夹缝中走自己的路!”

    谈起《风雨思秋》的成功首演,关迺忠表示由衷地感谢宋飞精彩的演绎——“宋飞学过古琴,她对我作品的理解和控制十分到位。更可贵的是,她对自己要求非常高、对作品也十分用心。”“一部作品创作出来后,演奏者特别是首演者对它的演绎十分重要!我曾应高雄国乐团委约创作了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北国情怀》,在台湾首演时所约请的演奏者虽然是位知名度很高的小提琴家,但是他对我的音乐风格毫不熟悉、对我要诉说的‘情怀’毫无了解,而我又因档期原因无法到台湾和他当面沟通,那部作品的首演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听众反应冷淡,我自己听了演出的录音都欲哭无泪甚至一度认为这部作品‘死掉了’。幸好后来找了小提琴家梁建枫重新录制了CD、2005年小提琴家薛伟又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合作成功演出了这部作品,我才再度看到了它的希望!再如,我的《第一二胡协奏曲》首演后的反应并不是很热烈,甚至有人说‘这曲子不是人拉的’。但在首演至今的20多年里,这首协奏曲在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都受到欢迎,国内几乎所有音乐院校的二胡学生都演奏过这首协奏曲,这与我那些演奏家朋友在演奏中的再度创造和努力地推广绝对密不可分。”关迺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曲作者们千万要善待自己的作品,选好演奏者。

    最后,关迺忠坦言他十分期待宋飞对《辛亥百年祭》的首演,我们也期待这部作品获得成功。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