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赞歌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02     作者:关仁山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生命的赞歌

关仁山(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百姓旧事》尧山壁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陆续在报刊上读到尧山壁的散文,感觉他退休之后创作力更加旺盛了。

    读他的《百姓旧事》系列散文,是一种精神享受。他在散文营造的艺术世界里,让我深切重温了过去“艰苦的岁月”,倾听了“远去的枪声”,了解了“婚姻过去式”,让我走近了“乡间百工”,明晰了“秋后算账”的意味,回味着“似水流年”的往事,让我看到了他营造的精彩世界,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让人尊敬的老作家。

    生命是一条河,乡村便是每一条河的源头。乡村作为我们的生活背景和摇篮,滋养着乡人。就是远离土地的都市人,也挣脱不掉与乡村脐带般的深远牵系。尧山壁出生在邢台乡村,感受了乡村的苦难,也谛听到了乡村变迁的脚步声。当生活激活了他的记忆,开发了他的想象,他便感到创作不仅仅是兴趣,一切有关乡村的叙事便有了一份深情、多了一份惆怅、添了一份责任。他怀着对乡村的记忆,激发了自身的智慧以及自信的领悟力,给我们带来了超越记忆的审美愉悦。他描述了这一段特殊的乡村历史。史学家没有关注,作家也没有写透,被人看成是一个历史的盲点。尧山壁调查过很多年轻人,他们对汉奸、地主、土改、大跃进,等等,一无所知,如果有一点儿了解,也大多是编造、虚构乃至戏说。《百姓旧事》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他过去是著名的诗人,他用诗人的视角再现了这段生活,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不可低估。

    比如《老枣树》一文,作者记叙了母亲去世10年后回乡的情景。“80年前,小枣树作为母亲的伴娘,从姥姥家的沙土窝嫁到父亲村子的盐碱地。这是一棵滩枣树,结的枣紫红色,皮薄肉厚,甘甜如蜜。可是移栽过来,根须扎进苦水,苗泛得很慢,半死不活,可怜巴巴的。境遇与母亲的命运一样痛苦。”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既有民俗,又有真情,读来感人至深。而且,在写母亲的散文里独具一格,枣树与母亲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他巧妙的叙述中,塑造了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而且还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是,将人的现实生活与理想境界统一了起来。

    读尧山壁的散文,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感染力。生活贵在体验,生活积累贵在感情积累。故事可以编织,但是感情是编织不出来的。我感觉,尧山壁是在用真情写散文,所以才能把家乡的一草一木写得那样动情。我在读《庄窝》这篇散文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民居的深厚感情:“冀南农村管民居叫庄窝,名字很贴切,庄户人家的栖息之地”;“看人看衣,看家看房。千百年来,富人家蓝澄澄,穷人家黄巴巴”。他又写到了“闹洞房”、“大锅菜”、“杀猪过年”,等等,从中我读出了民俗的魅力,读出了他的真性情。

    中国是一个诗文大国,散文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时代。这个文体始终具有双重意味,一是个人创作的文字形式,一是民间的原始资源。读了《孟铁匠》《杂牌车》《打戏班》《放鞭炮》等篇章,感觉他的散文文体是自由的,如行云流水一样流畅,就像他的性格,自然平和。传统文化的浸润,使他对乡村、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即便有激愤的地方,他也会以含蓄节制的笔法点到为止,读来耐人寻味。

    这部文稿抒情很少,客观描述很多,叙述非常冷静,但我们还是读出了他对劳动者的敬畏。所以我说,尧山壁没有丢掉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他看见了农民身上那份质朴、那份被汗水冲洗的满足和宁静。我们应该像农民那样辛勤劳动,我们的文学只有沐浴了生活和人性的苦难才会有力量、才会有风骨。阅读《集市和庙会》《一架织布机》《井台》等篇章时,我分明感受到了劳动的力量、劳动的信心,从而增添了散文的韵致。

    由此,我想到创作中对生活的再思考。尧山壁的散文是在思索的,他的散文是有思想的。他在创作中品悟人生,他的人生在写作中闪光。我感觉,思想的深度体现在情感的深度上。从认识的角度说,哲学和思想永远处于追求中;从实践的角度说,他的思想和人生体悟是蕴涵在散文叙述中的,没有一点儿说教。比如《熬小盐》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讲非常新奇。文中说,“盐对于饮食,是太普通不过的调味品了,普通到吃菜时常常忽略它的存在。只有过于口重时,人们才会说:‘打死卖盐的了。’”;“所谓‘小盐’,是相对‘大盐’而言。大盐就是海盐,颗粒大;小盐是土法制盐,颗粒细小”。这种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加上了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元素,非常有知识性,其中还有幽默的成分,又增加了趣味性。他的散文创作,不懈地努力开拓着思想与艺术的表现深度,追求一种面向社会、面向人生的表现深度。

    在图像化的时代,对于作家来说,存在的勇气就是写作的勇气,而写作的勇气和精神资源来自哪里?读了尧山壁的散文,我好像有些顿悟:从民间的世俗故事中提炼艺术作品。

    阅读好的散文,能让我们在审美的同时去听、去想。从尧山壁的散文中,我们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印痕。他把一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写得有滋有味,魂牵梦绕。品味过去,我们似乎望见了遥远的未来。我们高兴地看到了这个景象,这是生命的馈赠。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