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人物谱写的抗战史诗——评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
http://www.cflac.org.cn     2011-08-31     作者:李胜利 张露予     来源:中国艺术报

    自8月15日起,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下简称《番号》)在北京卫视和深圳卫视晚间黄金时段热播。抗日战争的故事在近年来的大陆荧屏上不算新鲜,但是,与此前或同时的一些热播剧相比,这部主要刻画的不是大人物(比如《八路军》中的朱德),甚至也不是那些从小人物成长起来的大人物(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而是一群长时期连正式番号都没有的一群小人物(顶多是部队的基层军官)。他们念念不忘得到一个正式的番号,但当他们在大战之前得到独立团这个正式番号之后,却在几天几夜中拼光了几乎最后一滴血!因此,就结局的悲壮而言,这部剧也不同于一般的荧屏抗日传奇。与那些同是描绘小人物抗战史诗的热播剧相比,《番号》要比《生死线》更具轻喜剧色彩,要比同样具有轻喜剧色彩的《天大地大》更多了一分残酷。总之,《番号》并非尽善尽美,但确有自己的特色。

    《番号》中塑造了众多的小人物形象,就主要人物而言,李大本事(李赤水)、孙成海、陈峰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在此前的同类题材电视剧中是所见不多的。

    主人公李大本事虽也会舞刀弄枪,率领大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抗日杀敌,但最出类拔萃的还是嘴皮子和鬼主意,他的言行与经历(比如被赛家兄妹所擒被逼与赛貂蝉结婚)为作品抹上了浓浓的幽默与喜剧色彩(尤其在作品的前半部),这在近年来以正剧风格为主的抗战剧中也是不多见的。当然,李大本事也有很多毛病,尽管他是一个参加过红军的老革命,但由于在西路军被马家军的骑兵吓破了胆,因此在抗日战场上再遇到日军的骑兵队时,一下子就又吓傻了,话也不会说了,路也不会走了,从英雄变成了狗熊。但这也是李大本事,一个真实的李大本事,一个既能让我们回忆起当初红军的悲壮历史又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英雄的李大本事。当他迈过这道大坎儿,他就完全蜕变成那个传说中长着反骨的更为英雄的英雄了。应该说,给英雄人物加些无伤大雅的缺点是多年来我们塑造正面人物的常用手法,但李大本事看到日军骑兵队竟然被吓傻的事实已远非“无伤大雅”可比,这绝对可视为近年来英雄人物塑造上的一大进步。与其他红色抗战英雄相比,李大本事也颇有特色,例如,他比起《亮剑》中的李云龙能让我们看到拉起队伍过程中的更多辛酸,比起《杀虎口》中的白朗更有黑色历史记忆的牵绊,比起《雪豹》中的周卫国虽不是科班出身但稳健老成。

    孙成海本是个独来独往的游侠,后来带着村里的热血青年拉起了一支九路军,开始了有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在和八路军的抗日竞赛中,孙成海却多次受挫。在他以为李大本事要带队离开时,他和他的九路军带走了大部分的枪支弹药和粮食,铆着劲要教训小鬼子,结果吃了大亏,整个九路军只剩下五个人。面对事实,孙成海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愣头青,他负荆请罪,取消了九路军的自封番号,融入了八路军的队伍之中。这样一类独行侠的形象在“文革”前后的小说及电影作品中曾经有过,用来展示革命大家庭中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吸纳与融合,但这些独行侠在近些年的抗战剧中似乎并不多见的,也是《永不磨灭的番号》这部剧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贡献。这个孙成海亦非纯粹的陪衬性人物,他与李大本事及陈峰等人难分主次,同样有热血、有原则、有追求、有想法,也是一个当家的主,不像《亮剑》中的丁伟、孔捷总是围着李云龙转,不像《杀虎口》中的孙打铁没有自由,不像《雪豹》中的朱子明唯周卫国的决策是从。

    陈峰在剧中原为国民党军官,在他心中,民族大义、兄弟情义、承诺之义大于个人的一切。陈峰就像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在寻找自己的家,回家的途中遇到生死至交,决定暂作停留,晚些回家。他在这里更像是国军的一个代表,与八路军等站在一起同仇敌忾。

    《永不磨灭的番号》中还写到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如小北平、赛貂蝉、门淑兰(大门子),虽说戏份不多,但也颇有出彩之处。尤其是门淑兰,乍看是一泼妇,实则是爱夫心切,在孙成海等人中毒难捱时,她冒着生命危险染病,以求县城里的救命药,她人虽不在战场,但她的勇气绝不亚于任何一个男人。她们比《亮剑》中的杨秀琴、田雨更有性格,比《杀虎口》中的瑛子、虎妞更有担当,比《雪豹》中的陈怡、萧雅更干脆豪放。

    就像《亮剑》一样,“亮剑”和“番号”都只是符号,它们代表的是中华儿女的心声和期盼。在《永不磨灭的番号》这部作品中,无论是以李大本事为代表的男性角色,还是以大门子为代表的女性角色,都只是番号后面的一群可歌可泣的小人物,他们的音色容貌各异,代表着抗战过程中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人。对这些小人物英雄事迹的艺术再现是对抗战历史的另一种书写方式,对这些小人物的描绘与讴歌也是引发观众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部剧中还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配角人物(如大算盘、吸铁石)的精彩设置,配乐风格的精心选择(把京剧的鼓点与动感的节奏合在一起),喜中见悲悲喜交织的剧情设置等等,但也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剧情中有不少地方仍然明显低估了日军的智商,有些细节的设置存在明显的硬伤,有些地方有虎头蛇尾之感,使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有不够真实之处,需要进一步推敲。事实上,真实性与倾向性未能高度有机结合的问题一直是我国部分主旋律电视剧的通病,如果能够将真实的历史境况通过艺术的手段更为全面地展现出来,再与歌颂抗日的倾向性结合起来,作品的整体水平会再上一个台阶。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