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男星在《窃听风云2》中同台飙戏
《窃听风云2》公映之前,媒体和影迷对此片多有猜测,更多的是对三位男演员再联手的期待。同样的主创阵容,同样的片名,甚至同样的主题概念,让人产生“续集”或是“系列”的观影动力。续集,乃至系列电影,是最经典的宣传发行模式之一,有了第一部的口碑,借势推出第二部、第三部……乘势而上,票房成绩节节攀升。
观众抱着对《窃听风云》三位男主人公的喜爱,满怀期待地走进影院,看到的却是另外三个人,当然,还有若干场作为“视听盛宴”的飙车表演。有媒体调查,观众对《窃听风云2》颇为满意,之所以“口碑不错”,并非因为主人公的魅力,而是因为整个故事是一场经过设计的“局”,观众始终被情节牵着走,好奇心被建立,带着疑问去求证,在最后的恍然大悟中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释放了紧张情绪。
然而,是否有观众在看完之后还能自问——“我当初为什么进影院看这片儿呢?”答案是否能和当初一致,就不得而知了。片方仅仅是利用了观众的“系列”情结,而并非满足了观众对“系列”的需要,这是一场华丽的阴谋。
《窃听风云2》之所以有不俗的首周票房成绩,根源在于第一部的成功。《窃听风云》第一部的主要人物饱满生动。刘青云、古天乐、吴彦祖,分饰三个警察,各自的家庭、背景、观念都有较大差异。一次调查行动,以窃听技术为刑侦手段,然而,也正是“窃听”,激发了三人的贪欲,把他们推进了“执法犯法”的悖论陷阱之中。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他们的行为是合理的,尤其是古天乐,儿子身患重病,自己又罹患绝症,推己及人,观众很容易就认同了这种人物设置。然而,这并非是一条不归的犯罪之路,而是一次自我救赎的壮烈旅程,三个警察从罪犯转变成了英雄。结局设置了“牺牲”或“入狱”,是作为“惩戒”的主导意识形态,影片结局对观众很到位地发挥了劝诫功能。
《窃听风云2》的三个主要人物,无一例外,都是为情节设置而生的扁平人物形象。刘青云饰演的股票经理人,参与金融犯罪,对“地主会”唯唯诺诺,动机缺乏必然性,观念复杂,却形象单薄。对这个人物,剧作中只着重描写了他的贪欲和胆小,并没抓住股票经纪人追求刺激的心态和性格,一个为全香港最有钱的人操盘的经理人,不会因为有人跟踪或者警方调查就变得神神叨叨,成天站在悬崖边生存的人,心态岂能如此不堪一击?以己度人,犯了编剧的大忌,削弱了这个身份本应具备的人物魅力。
吴彦祖饰演的欧阳念祖,仅为复仇而生,观念单纯,行为与观念一致,是一个没有层次感的功能型人物,一旦使命完成,这个人物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剧作中对他的心态、性格,以及生存环境均无涉及,仅仅是照搬一些过时的犯罪手法或跟踪技巧,是个乏味的剧作人物。
古天乐饰演的警察,算是多层次的塑造,他深爱着老婆,却亲手把她送进监狱,成天经受着负罪感的折磨,他在片中的形象设计也很到位。可惜,这样一个警察却被无数过时的犯罪伎俩牵着鼻子,与犯罪嫌疑人间的斗争并不高明,扣人心弦的只是强推的动作场面和声音效果。
《窃听风云2》,三个主要人物完全不同于第一部,当然,人物之所以有较大变化,也是因为第一部的主角一个被捕,两个被害身亡,从而无法再继续把这三人的故事讲下去。但是,笔者认为,既然取了“窃听风云”的名字,毕竟应该有所关联,而这关联绝不仅仅是“窃听”这一行为或概念,应该是人物。至少,对人物的塑造,不应在水平上与第一部相差太多。商业电影,还是应该对观众负责的。
《窃听风云2》是一条复仇的不归路,整个故事里,所有情节点都围绕着为父报仇的行动展开。主人公们复仇的对象是父辈,调查的对象是父辈,服务的对象也是父辈,而仇恨的缘起,也是因为父辈间的观念冲突,主人公复仇的助力、要资助的对象,同样是父辈——老人院的慈善基金。影片用较大篇幅,描述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股市动荡,从观念到行为,父辈们的表现更具传奇色彩。
影片借用了经典的“弑父”故事结构,但是核心却严重偏离。“弑父”故事的核心是主人公自身的成长、原罪和顿悟,着重点应在事件给主人公带来的影响。主角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心态产生剧烈变化,改变或者回归既定的生活轨迹。俄狄浦斯的故事,看点不是他杀父娶母的情节,而是他的心路历程。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可以被离奇情节吸引,但要是过分执著在这上面,多少有些低级趣味。电影,虽是娱乐商品,但情怀应该是高尚的,因为观众是人,看银幕,其实也是在看自己。
《窃听风云2》对主要人物的变化,没有着丝毫的笔墨,这一连串事件、一系列阴谋对主要人物毫无影响。《窃听风云》第一部,尚能对三个主角的境遇、心态有所刻画,尤其是三人因为贪欲触犯了禁忌,从而改变了人生命运,经历了犯罪和救赎,心态乃至性格都发生了蜕变,这方是合理的剧作结构。
沉溺于父辈的叙事中,却忽视了主人公应有的反应,抹杀了本该是精彩的命运转折或心路历程,《窃听风云2》到底是不负众望的绩优股,抑或仅仅是一场“套现”的华丽阴谋?从商业电影的标准衡量,我们期待真正能对观众负责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