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书法评论者认为,当代书法缺乏内涵、缺乏文化、缺乏精神,甚而缺乏思想。但笔者以为,归根结蒂乃是缺乏“真诚”。
书法的艺术属性首要为审美性,而中国艺术追求之“美”乃是“真、善、美”的复合体。这一标准是中国艺术创造与品鉴的基本原则。其中首要者“真”包括创造主体修养的“真”、主观情感的“真”、艺术手法的“真”,对客观反映的“真”。具备上述“真”复求其“善”,方得以致其“美”。至于书法的审美,主要体现为技巧形式之美、情感思想之美、生命迹化之美这样3个层次,这是一种说来轻巧却很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其难得,历代经典书法才具有历久弥新、不可言喻的非凡魅力,这正是当代中国书法所缺失的。
归纳而言,当代中国书法“真诚”的缺失,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创作个体“真诚”的缺失。即当代有为数众多的书法创作者对待书法缺少足够的“真诚”,其表现首先是动机的不纯粹。艺术审美、创造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超功利性,这是指艺术创作要进入到一种忘我、超越利益,达到大自由的境界,所谓“解衣般礴”即是对这一状态的形象描述。显然,当代众多研习书法者,大都充满各种目的和“向往”,或为名、或为利、或名利双求。由于个体动机的“不真诚”,导致其第二个特征便是行为失“真”。这既包含具体的创作过程(技法表现、作品制作),也包括参加展览(联展、个展、巡展、网络展览等)的行为,还有媒体宣传(电视、网络、报纸)等,整个过程活脱脱便是精细的产品加工到宣传促销。虽然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但却有违艺术的秉性。
二是文化生态失“真”。当代中国书法的缺失,由于良性的文化生态被破坏。伴随后工业文明而兴盛的大众文化成为当今时代的文化热流。大众文化具有诸如通俗性、娱乐性、媒介性、消费性等特征,是对各类蕴含深度思想、高雅创造的艺术之巨大冲击。更重要的是,某些组织、机构还利用大众文化的一些手段,于是铺天盖地、眼花缭乱的各种展览将许多爱好书法者卷入到一场名利的较量之中。于是,相应的问题便来了,即上文所言创作个体的动机和行为问题:比如作品的式样花色、风格面貌等,无不殚精竭虑做足功夫。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显然未能“超越功利”,自然无法达到较高的审美层次,无法包涵隽永的审美韵味。由于文化生态之失“真”,从而催生了这些肤浅、矫揉造作的书法产品。
所以说,当代中国书法,无论从整体的文化生态,还是个体的艺术创作,都失缺艺术之“真”,没有“真”就奢谈其“美”。我们期盼着当代书法的“真诚”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