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新会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
——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国摄影艺术发展扫描
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址办公大楼外景 林铭述 摄
北京东四十二条48号,一座新的六层灰色大楼朴素庄重,配以朱红色门楣、传统风格的雕饰和影像文化的设计,既与胡同本身和周边民居和谐自然,又凸显着摄影的特色。这里就是今年7月22日正式启用的中国摄影家协会新会址,也是中国摄影人的“新家”。
55年前的1956年,中国摄协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成立,暂在王府井大街12号办公。1958年,学会正式迁入无量大人胡同24号(后为红星胡同61号),直至2000年胡同被列入开发改造范围,协会开始寻找新址。此次搬迁入驻的新址大楼拥有近50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处处人性化的设计,不仅让中国摄协的员工兴奋不已,也让整个摄影界对“常回家看看”充满期待。回望中国摄协办公地址的变迁和办公环境的改善,既见证了中国摄协的成长,也见证了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繁荣。
时代的产儿,历史的见证者
走进中国摄协新址大楼,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层大厅左侧陈列的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摄协及《中国摄影》杂志、《大众摄影》杂志亲笔题写的会名、刊名手迹,体现着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国摄影事业和中国摄协的关心。回顾历史,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前进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1959年和1962年,毛泽东同志先后两次为中国摄协及其前身中国摄影学会题写会名,并多次接见摄影家;
——1963年,周恩来同志与邓颖超同志邀请数十位摄影工作者到位于中南海西花厅的家中做客,并多次对摄影事业发展作出指示;
——1989年,江泽民同志、杨尚昆同志、李鹏同志分别为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的首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题写贺信和祝辞;
——2006年和2009年春节期间,受胡锦涛同志的委托,李长春同志亲自登门,先后亲切看望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协顾问徐肖冰和著名女摄影家侯波夫妇,以及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协顾问吕厚民。
——今年8月16日,李长春同志又专程到中国摄协新会址调研,对中国摄协迁址工作顺利完成表示祝贺,对中国摄协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就推动摄影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摄协所属媒体体制改革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国摄影和中国摄协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摄协一直以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不懈努力和出色工作。
作为党领导下的专业性人民团体,中国摄协从成立起就与祖国发展同步,与时代变化同行,在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建设大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在重要纪念日和重大事件中,中国摄协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影响广泛的摄影活动,大力唱响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摄影艺术展和“聚焦青藏铁路”摄影艺术展,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举行“首届农民摄影大展”;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举行“记忆30年”摄影大展,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主办“中华全家福——56个民族共同走过”大型摄影展;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抗击冰雪灾害到抗震救灾,中国摄协举办的相应主题摄影展览活动中展现的大量影像作品记录了共和国珍贵的历史瞬间。抗击“非典”纪实摄影系列活动、“中外摄影家看西藏”和“中外摄影家眼中的四季新疆”采风及展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聚焦长征路”摄影采风和展览、纪念建军80周年首届将军摄影展、摄影家赴革命纪念地深入生活采风创作活动,以及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摄影展和“中华情——庆祝澳门回归10周年”摄影大展等摄影创作、展览活动中,优秀的社会历史纪录类影像作品广泛被国家档案馆等文博机构征集收藏。
今年5月7日,北京西单商业区,人潮如织,繁华如常,为纪念汶川大地震3周年,由中国摄协等承办的“影像见证汶川涅槃”纪实摄影展在此开幕。西单北大街西侧的900平方米巨型LED显示屏上,一帧帧摄影佳作,通过新旧对比等展示手段,让上百万中外公众共同见证着“汶川涅槃”。展览广受好评,不少观展者表示,展出作品让人们在回望刻骨铭心的地震记忆同时,看到灾区的新面貌新希望。展览也得到了多家媒体的持续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了展览的消息,《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数十家媒体对展览进行了报道。
这正是中国摄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的一个缩影。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中国摄协总是积极支持广大摄影家深入灾区一线参与抢险救灾和拍摄宣传等急难险重任务。近年来,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西南干旱、南方洪灾等灾难发生后,中国摄协在第一时间组织摄影家赶赴灾区一线,送去救灾物资,采集照片资料,宣扬救灾精神,发挥了摄影艺术在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有效配合了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扩大了中国摄协的知名度,也扩大了摄影艺术的影响力。
人才辈出是立会之本
在中国摄协新址大楼一层大厅右侧,陈列着一组摄影作品:包括石少华、齐观山、吴印咸、张印泉、沙飞、陈复礼、郎静山、郑景康、姚经才和徐肖冰的作品。这是2006年中国摄协庆祝成立50周年时评选出的10位“中国摄影大师”的代表作。当时评出的,还有10位“杰出贡献摄影家”和30位“突出贡献摄影家”以及500位“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这些摄影人,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奠基人与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新中国摄影的最高成就;他们的摄影经历,成为了新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出作品、出人才,是中国摄协这样的专业性人民团体的中心工作。50多年来,中国摄协通过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摄影艺术节、“徐肖冰杯”摄影大展、中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等活动,为持续推出摄影人才、引导摄影创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这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当属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和中国摄影金像奖。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是中国摄协主办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摄影展览,自195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23届,是中国当代摄影艺术水平的展示。因其对全国摄影创作无论从内容题材还是形式风格都具有巨大导向作用,因此备受全国摄影界关注,被全国摄影人亲切地称为“国展”。国展致力于发现人才、推出精品、鼓励创新、推动发展,至今已展出万余名作者的万余幅佳作,成为推动和繁荣摄影创作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国摄影人最为关注的优秀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去年举行的第23届国展,共收到了全国1.5万人次投送的18万幅作品,参评人数和投稿数量创50余年来新高,在世界众多重大影展、影赛中也属创纪录之举,充分显示了国展的巨大吸引力和号召力。
中国摄影金像奖于1988年设立,旨在表彰摄影界各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拥有良好声誉的摄影家,是中国摄影艺术的最高个人成就奖,至今举办了8届。在不断的改革中,金像奖评选由筛选作品明确为评人,该奖项也因此成为中国摄影人的最高荣誉和追求。2009年8月,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在云南大理盛大颁发,陈复礼、徐肖冰、吕厚民、陈昌谦、简庆福、侯波、陈勃、袁毅平8位为新中国摄影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摄影家获得终身成就奖。
除了对德高望重的摄影家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摄协还非常注重对德艺双馨中青年摄影家的推介。2007年,配合国务院军转干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林强同志事迹报告会,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在会场前大厅举办了“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林强摄影作品展”,得到了与会代表一致好评;2008年,中国摄协对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进行了表彰;去年,中国摄协特别批准213名一线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加入协会;今年年初,又在中国摄影界新春联谊会上,对2010年度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进行了表彰。前不久结束的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中,有3位摄影家获得这一殊荣,加上前两届,已共有8位中青年摄影家获此殊荣。这些评选和表彰活动,在全国摄影界树立了学习榜样,弘扬了职业精神,引起了热烈反响。
世界上最壮观的摄影队伍
中国摄协新址的摄影文化氛围,其实在未进大楼时便已显现出来。新址大院的外墙上,专门设置了“48号影廊”,将成为全国摄影人优秀作品的展示阵地,将为繁荣创作、交流技艺和传播信息提供一个全新的舞台。正在这里展出的,是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协办的“首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的部分优秀作品:希望的田野上花开灿烂,稻麦飘香;醉人的夜色中皮影、社戏、电影、京剧鸣锣开场;民主选举自主自治自理蔚然成风……融汇成一幅幅记录“乡村景象”、“生产风貌”和“山河锦绣”的壮丽图画。
首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6月在中华世纪坛首展,获得巨大成功。中央领导专程前往参观,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农民摄影家和游客纷纷一睹这个首创农民看农业、拍农民、观农村之举的摄影展。来自浙江的金孝木说,以前从来没有哪个展览是专为咱农民办的,而且还把获奖者都邀请到首都北京参加大展开幕式。以前一提到帮助、支持农民,第一反应总是送钱捐物,对于文化的投入较少。农民摄影大展真正办到了农民的心坎儿里,成为农民真正希望参与的活动,把“实惠”落到了实处。这也正是对中国摄协面向基层、服务大众,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作出摄影工作应有贡献的最朴实的褒奖。
据统计,中国摄协目前拥有个人会员14000余人,汇聚了各行各业大量优秀摄影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相机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摄影技术也为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掌握。摄影队伍从以职业摄影工作者为主的少数群体,迅猛扩展到以业余爱好者为主体,像中国摄协2010年下半年发展的新会员594人中,非职业摄影人就占到了总数的85.2%。这些人组成了我国最庞大的一支文艺大军,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一支摄影队伍。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众多摄影爱好者通过摄影,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位,摄影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整个社会的建设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摄协还积极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惠民摄影文化活动,把摄影文化送到田间地头。活动中,摄影家们采取为老乡拍摄“全家福”、将优秀摄影作品制成“年历”分发下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密切了摄影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让影像告诉世界
今年2月17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日元宵佳节,由中国文联、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西班牙马德里文化局主办,中国摄协、西班牙塞丹尤拉—瑞普莱特艺术摄影协会承办的“世界遗产与今日中国”摄影展览在马德里举办。展览在以往更多展示中国世界遗产地等秀美风光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首次将优秀世界遗产摄影作品与展示遗产地当下人民生活状态的光影瞬间结合展示。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长城、故宫等中国标志景观的图片,还能领略福建土楼、皖南古村落等具有厚重文化传统的建筑魅力,更能从一大批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真实写照中,感受古老中国在今天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幕当日,展场内观众人流如织,直到深夜时分才渐渐散去;展场外,许多路经此地的车辆和行人驻足,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实,西班牙仅仅是“让影像告诉世界——灿烂的中华文化”世界巡回展的一个分站。2010年,在法国阿尔勒这个世界摄影界享有盛誉的小镇和美国、芬兰、意大利、马耳他、葡萄牙——“让影像告诉世界”摄影展走进欧美,在当代摄影发展的前沿增添了一抹绚烂的中国元素。该展还在越南,在南非和肯尼亚,为中国与亚非人民的传统友谊续写华章。“让影像告诉世界”系列影展活动的成功举办,就是利用影像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现代、开放和自信的中国。摄影以其独特的无国界影像语言、真实直观的再现功能,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通过视觉的审美过程接受到丰富和真实的信息。
多年来,中国摄协与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等重要国际摄影组织建立联系,与多个国家的摄影组织实现互访,积极组织作者作品参加多个国家的国际摄影比赛。同时,中国摄协主办的“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已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摄影赛事之一。去年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上,共有106个国家和地区的8395位摄影人投稿70566幅,其中境外参评人数2261人,作品18087幅,与历届相比均有成倍增长。这一方面显示了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国际性的增强与吸引力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国摄影在国际摄影界地位的提升与影响力的扩大。近几年来,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中,每年都有不止一名中国摄影师获奖。2006年,国际摄影联合会第二十八届代表大会首次在中国成功举行,国际摄联主席万德舍德对中国摄协表现出的“专业的、不容置疑的组织能力”给予积极肯定。
新情况 新问题 新探索
近年来,我国摄影艺术迅速普及,摄影人群不断扩大,但许多非职业摄影人,包括一些职业摄影人,对于相关法律和专业知识了解不够、重视有限,因此在一些摄影展览、评奖活动中出现屡禁不止的纪录类摄影作品“造假”或摄影作品严重侵害他人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行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中国摄协一直在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文艺发展规律和人民团体特点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依法维护摄影工作者的权益,广泛团结各方面各领域的摄影工作者。中国摄协在行业自律方面,尤其是在各种评奖办节活动中,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宣传普及,修改完善评选和评奖机制,在摄影行业建设和对摄影人道德引领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同时,针对各种行业不正之风作出了多项相应举措。如在参赛参展摄影作品评选中引进影像鉴定环节鉴别记录类作品修改原始影像的问题,征稿启事中特别对著作权问题予以声明防止著作权纠纷。在评奖结果产生后,通过媒体公示进一步防止上述问题出现。在行业服务方面,针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摄影器材销售市场的情况,中国摄协连续参与主办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促进了摄影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摄影技术的普及和创新。在摄影教育领域,中国摄协所属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目前在全国设有34个函授站,27年间培养了11万余名学员。在摄影著作权保护工作上,从2003年成立著作权委员会,到2008年旨在加强图片市场的规范和图片著作权管理方面为广大摄影人提供版权代理和维权服务的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获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摄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协会还通过婚纱摄影行业委员会、中老年摄影委员会、全国青少年摄影师预备资格等级考试委员会等机构,不断拓展工作范围。
全媒体全方位发展之路
中国摄协成立初期,1957年,《中国摄影》杂志创立,这是新中国第一本摄影艺术刊物,集权威性、学术性、收藏性于一体,面向专业摄影师和中高端摄影爱好者,提供专业资讯,是中国摄影传媒行业的领军者和风向标。1958年,《大众摄影》成立,这是国内第一本普及类摄影杂志,被誉为摄影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刊物发行量一直居国内摄影类刊物之首。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中国摄影出版社成立,这是新中国创立最早的国家级摄影专业出版社。1987年,《中国摄影报》创刊,这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摄影专业报。进入新世纪以后,2000年和2001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和中国摄影信息中心相继成立,致力于打造中国摄影界最好的信息化服务门户。2010年末,中国摄协的“第六媒体”——中国摄影手机报创立,成为中国摄协向新媒体领域积极拓展的又一重要成果。如此全方位的媒体发展格局,在全国文艺界独树一帜。
近年来,中国摄协所属各媒体不断改革创新,在把握正确导向、满足读者需求、开拓市场份额等方面作出了重要成绩,为中国摄协和中国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两个编辑部同时改制为杂志社,并进行了改版,发行量不断攀升。《大众摄影》杂志社还创办了《大众DV》杂志。《中国摄影报》于2006年正式实现改版目标,成为国内外影响最大的摄影专业报纸。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由单一的摄影门户网站发展为由8个独立子网站组成的网站群。中国摄影出版社于去年成功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在摄影传媒激烈竞争的态势下,中国摄协所属媒体通过改版和对内部运行机制、分配机制进行改革,获得平稳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集团优势。
“这里是一座桥梁,坚实而宽广,联系着五湖四海的摄影人;这里是一个舞台,绚烂而生动,展示着摄影家的追求和创造;这里是一个家园,彼此温暖,相互激励,共同前行;这里有我们共同的光荣:服务社会发展,促进人类进步。”中国摄协宣传册上的这句话,是对协会定位最生动的说明。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中国文联“好班子”、中国文联先进基层党组织、中直机关“五四红旗团组织”……对于这些荣誉的取得,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前光深有感触。他表示,当前,摄影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和谐奋进;摄影创作贴近时代、百花齐放;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理论研究和评论持续深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日渐增强;摄影报刊图书出版稳步发展,新型媒体不断涌现;摄影高等专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后备力量更加雄厚;中国摄影界与国际摄影文化界的来往和交流日趋频繁;摄影著作权保护已经启动,图片市场日趋成熟,行业建设迈开步伐……中国摄影业已形成了以记录摄影、艺术摄影、商业摄影为主要类别,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色的完整摄影创作和评价体系;形成了以广大摄影爱好者为基础,专业摄影工作者为龙头的强大摄影队伍;形成了摄影各相关行业和摄影工作者以及图片消费者彼此沟通、相互促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协会工作全面展开,其影响力与凝聚力大大增强,中国摄协已经成为业界最权威的摄影组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摄影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