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中文版是必须要走的阶段”
——专访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方制作人田元
>> 田 元
音乐剧本身的特点决定它可以做成产业。一部音乐剧在全国巡演200场,在中国没有人做过,对市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上海的成功让我们确定了音乐剧要靠品质取胜、把观众当上帝的思路。
12年间,已在全球超过240个城市上演,拥有4200万人次的观众,有13种语言版本,世界第一音乐剧……在作为第14种语言版本的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上演前后的一个多月里,这些数字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对其的报道中,它们刺激着读者的神经,也让《妈妈咪呀!》的光环显得神秘而耀眼。亚洲联创——这个2010年成立后即开始打造中文版《妈妈咪呀!》,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韩国CJ集团联合组建的公司,也随之进入更多公众的视野。
音乐剧《妈妈咪呀!》剧照
当全国巡演的大幕终于拉开,在媒体看来,中文版《妈妈咪呀!》的制作过程有太多值得挖掘的细节;对于亚洲联创来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挑战;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他们已经等了太久;而对于中国音乐剧市场来说,中文版《妈妈咪呀!》的诞生,不仅填补了一个空白,更重要的是,它完成了音乐剧在中国市场的一次全新探索。
记者:中文版《妈妈咪呀!》在上海演出时上座率达80%以上,票房超过了1600万元,近日来到北京演出后,观众反响也很热烈。目前市场对该剧的接受度,是在您的预料之中还是好到超乎预期?
田元:从上海的市场反馈来看,是出乎意料的好。但是这只是阶段性的成功,因为首轮演出季是3个城市200场规模的整体运作。只能说上海的成功让我们更有信心了,也确定了音乐剧要靠品质取胜、把观众当上帝的思路。音乐剧其实很多时候凭的是口碑,观众看了后觉得好,就会去传播。在北京的80场演出能否坚持下来、取得好的收益,取决于我们如何保持这种品质,怎么让观众去口碑相传。
记者:首轮演出季是在上海、北京、广州巡演200场。200场的规模是如何确定的?
田元:音乐剧是一个产业化的东西,国外有一套很成熟的模型:制作成本、运营成本、演出多长时间能获得多少票房。我们把这个模型做出来之后,预测出演出200场能够实现盈亏平衡。
记者:确定200场的巡演计划后,对这个规模感到有压力还是比较有信心?
田元:一部音乐剧在全国巡演200场,在中国是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压力是很大的。音乐剧是外来的艺术品种,这又是首部世界经典音乐剧的中文版,中国人能不能演好,演出什么样的品质,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对市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之前在北京,音乐剧的演出没有超过16场的,这次我们要做80场;而广州之前没有超过8场的,这次要演32场。这两个城市会用多大的激情接受我们?
我们这个团队也面临挑战:以前我们是承办方,让国外的优秀剧目来中国巡演,我们负责接待、运作、营销的工作,但这次我们进入到产业链的上游,能不能做出好的品质?好品质的标准是什么?在3个城市做营销推广,团队工作人员的经验、运作能力是否足够?
记者:在宣传营销上,如何做到让中国观众对中文版《妈妈咪呀!》感兴趣、产生去剧场看的欲望?
田元:我们做了很多前期铺垫工作,不断地预热、释放信息,这里面有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我们现在也在不断总结,而且我经常对团队说,我们肯定有个试错的阶段。
我们在上海,之前也没有运作过32场演出的经验,当你把这部音乐剧当做一个产品来运作的话,你就会知道怎么去获得眼前的这32场的利益。但是我们更长远的目标是在中国培养一个音乐剧的市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考虑、去做的。
记者:中文版《妈妈咪呀!》的票价分别为880元、680元、480元、280元、99元。票价整体不算高,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田元:我们想要更多的人进到剧场里。这是我们重金打造的音乐剧,但是我很肯定地说,我们的基本票价只有国外巡演版本的1/2。我们把实惠给了观众,目的就是为了把市场培育起来。
记者:对这部剧的观众定位是怎么考虑的?哪些人可能会对它感兴趣?
田元:在国外,对音乐剧有很成熟的分析,比如女性观众相对占比例更大,在这方面我们之前也做了很多调研和分析:什么年龄段的女性观众会感兴趣,怎么吸引女性观众,又要通过什么方式去吸引男性观众等。我们针对目标观众做了很多直接的推广方式,比如和一些化妆品品牌合作做活动,希望把它们的客户群培养成音乐剧的观众。
记者:此次对中文版《妈妈咪呀!》的探索,对亚洲联创乃至中国音乐剧产业来说有哪些意义?
田元:我们的目标绝对不是仅做中文版的世界经典音乐剧,但是这个制作中文版的阶段是必须要走的。走这个阶段的目的,第一是为中国音乐剧培养和积累人才,包括演员、台前幕后的专业技术团队、制作理念及执行力都很强的专业制作团队和能让作品在全国进行长期演出的市场推广人员。
第二是学习先进的制作理念。在西方,音乐剧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他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这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比如中文版《妈妈咪呀!》做到了面向全球招考演员、高强度排练、舞台设备的不断调试和磨合、观察观众的笑点和反应、注重和观众的互动等,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制作机制。
第三是希望打造一个融资平台。亚洲联创把自己定位为做产业的公司,不是只做《妈妈咪呀!》一个项目,未来还会做更多项目,所以靠自有资金是不够的,我们要搭建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更重要的是,把这个平台规范化。
记者:这几年国内也有在尝试做原创音乐剧的,中文版《妈妈咪呀!》是和外方进行版权合作,这两种制作方式,目前看来哪种更适合中国市场?
田元:我不想去评价谁优谁劣,这种比较没有意义,做本土原创音乐剧的都是我很尊重的人,大家都在做音乐剧,这已经很不错了。音乐剧本身的特点决定它可以做成产业,而且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市场在越做越大。但是在中国怎么做,目前大家都处在探索阶段,我觉得最好的结果是殊途同归,我们共同把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做大。
记者:中文版音乐剧《猫》《音乐之声》等的制作计划提上日程了吗?
田元:《猫》的版权合作协议今年2月份已经签了,目前正在筹备。音乐剧相比其他艺术品种是个奢侈品,但是我们希望它的市场是个大众市场,所以现在我们正在和英国的真正好集团(音乐剧《猫》的版权公司)以及BBC电视台讨论一种模式,计划合作做一个电视选秀节目,通过电视选秀来选出这部音乐剧的主要角色。
(高艳鸽 中国文联网实习记者)
“创作出世界上第三种音乐剧”
——“音乐剧疯子”李盾谈创作
>> 李 盾
我20年前开始做音乐剧时就始终铭记齐白石老人的那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坚持决不描红,我要把音乐剧的神韵融入我的血脉,重新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树立中国音乐剧的标准。
“喔,抱一下!”“抱一下,一定要抱一下!”……无论是面对久未谋面的好友、前来加盟的作曲家、与之切磋作品的导演、刚刚下场的演员,甚至前来采访的记者,李盾几乎总会张开双臂送上一个深情的拥抱。虽然对于熟谙西方文化的李盾来说,这一拥抱难免带有西方礼节的意味,但言语间挥之不去的浓浓东方情结让他的这个习惯溢出了内心潜藏的深情与太多的激情、慷慨的给予与宽容的接纳、虔诚的企望与张扬的释放……有关这个“音乐剧疯子”的太多特点,似在他频频的拥抱间隐约地被一一展示和印证,而这些也是他对音乐剧的追求与理念的另一种诉说。
音乐剧《爱上邓丽君》剧照
给爱:“我的所有作品都在说一个‘爱’字”
“邓丽君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特别是在‘文革’之后那个年代里,人与人之间仍比较隔膜,是邓丽君的歌声及其温暖、真情和倾诉穿透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再次打开了人们之间交流的通道,为遍体鳞伤的人们疗伤,修复他们的灵魂和人性,同时又在那个年代引领了人们的审美。”音乐剧《爱上邓丽君》制作人李盾带着这个刚刚获得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两项大奖的作品于日前结束了全球巡演的北京站演出。该剧已在香港成功举行全球首演,并相继在全国16个城市巡回演出40余场次。谈及此剧的创作缘起,李盾如是表达,且称自己做邓丽君的剧是一个必然。
“我觉得邓丽君比孙中山还伟大,她的伟大来自于她的平凡、她的柔软、她的纯粹,还在于她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凝结成了她的歌声、她的审美。我认为只有邓丽君把中国文化带出去了。”李盾坦言,从邓丽君去世时起,他就发誓要让有生之年没有踏足有十几亿人爱她的内地的邓丽君回归故里,这股力量在他心里酝酿了16年。“我的所有作品都在说一个‘爱’字!”李盾如是概括自己音乐剧的创作理念与承载的文化内蕴。“‘所有痛苦都来自深深的爱’、‘没有爱到不了的地方’,这两句话很重,这是《爱上邓丽君》的灵魂,也是我做音乐剧的灵魂。”
原创:“一味引进《妈妈咪呀!》是‘引狼入室’”
“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级音乐剧。”这是被喻为“音乐剧疯子”的李盾多年致力于音乐剧创作的目标和梦想。于是有了2007年他十年化“茧”而成的《蝶》这部在国内外反响强烈的力作,以及《爱上邓丽君》等几个通往梦想路上的驿站。
李盾认为,实际上中国的文化一直在围城里,比如地方曲种的过于程式化。21世纪最大的任务应该把这个围墙拆掉,否则我们永远都在围墙里边自娱自乐,五千年文化难以走出去。如今国家的强大使世界的重心正在向亚洲倾斜,而亚洲的中心就是中国。我们的文化拿什么对接,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味地引进《妈妈咪呀!》是‘引狼入室’,这会把我们的文化抹平。韩国和日本的历史鲜明地摆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却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这等于在接受别人的文化侵略。中国的演出公司应该把中国文化带出去。这个时候该是我们的音乐剧唱国歌的时候了!”
作为舶来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是音乐剧的重要内质。在李盾看来,如今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具有世界性的视野,要融合、包容和理解,不能闭门造车。“我20年前开始做音乐剧时就始终铭记齐白石老人的那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坚持决不描红,我要把音乐剧的神韵融入我的血脉,重新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树立中国音乐剧的标准。实际上我在引进一种手段,为把中国的作品变成国际的能消费的产品建立一个标准,建立一个中国娱乐的流水线。”在具体创作上,李盾总会援用百老汇的创作团队,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精神。“但是每一个创作我都会加入一些中国的创作人员,希望以后慢慢地‘换血’。”这里似可窥到他为最终实现音乐剧真正本土化的阶段性策略。
引领:“如果顺势审美,就是历史性的灾难”
对李盾的采访是在他指导团队进行下一部魔术音乐剧《王牌游戏》首次联排的间隙中穿插完成的,这让记者多侧面地了解到了这位音乐剧制作人闲暇与工作的多种状态,也多了份对他作品风格的了解。在当下常遭诟病的“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消费趋势中,李盾有意在作品中注入的诸多笑点是顺势而为、取悦大众还是另有意味?言语间他对艺术与娱乐关系的理解,以及做音乐剧的用心了然呈现。
“我觉得任何一个时代,审美是需要引领的,如果顺势审美,就是历史性的灾难。”李盾认为,娱乐分很多种,不是找到一个笑点乐了即可,而一定要有对生命的一种提醒。“幽默是一种娱乐,但它是高级的、回味的。”他指出,像“文革”时期,以及充斥当下社会的诸如二人转中的某些低级趣味的东西都是一种审美倒退,顺势这样的审美就是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的退化。今天的时代,需要找到一种符合国际性的、符合我们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大众娱乐形式。而在李盾眼里,音乐剧正是符合这种要求的艺术形式。他希望用音乐剧这种大众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对大众的审美起到一种引领作用。
李盾直言,现在市场上很多所谓的音乐剧是以话剧的形式讲故事,音乐只是穿插其中,或者是在杂技中加点音乐而已,这是对观众的误导。音乐剧应当是在音乐当中叙事,每个人物都要有强烈的音乐性格,每段剧情、每个细节都要在音乐的节奏上。实际上真正的音乐剧是既雅且俗的一种再大众不过的艺术形式了,在美国被称作“现场娱乐”。而李盾多年努力正是要在雅与俗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我1988年就开始研究音乐剧,《白蛇传》《西施》《蝶》《爱上邓丽君》等,都是我将无数部国际上成功的音乐剧拆开来研究而得。最后我发现,百老汇的音乐剧太娱乐了,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太艺术了,中间给了我一个空隙,我一定要抓住这个空隙,综合二者之间的感觉,创作出世界上第三种音乐剧。”
“我做音乐剧的目的就是美育。我要营造都市文化,希望大家走出剧院时,能获得一点点真情、一点点感动、一点点快乐,洗涤一下,清醒一回,哪怕一秒钟也好!”李盾这样说道,带着他惯有的激情。
说起“音乐剧疯子”的绰号,李盾说:“为一件事疯了的人容易比没疯的人更早达到!”
(乔燕冰 中国文联网记者)
记者观察
好剧才是硬道理
如果把今年的暑期,说成是一个音乐剧的嘉年华,一点也不为过。8月12日,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结束了在上海的首轮32场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拉开连续演出80场的帷幕。这部通俗幽默的轻喜剧,以朗朗上口的音乐、动感十足的舞蹈,让剧场里笑声连连、掌声不断。而此前的8月5日,由东方松雷蝶之舞音乐剧团、东莞塘下东方松雷音乐剧团联合制作的音乐剧《爱上邓丽君》,在各地巡演一年后首次在北京北展剧场演出3场,以新颖的创意和精美的制作,吸引了大量观众。此外,迪斯尼与菲尔德娱乐公司联合制作的儿童舞台剧“米奇音乐嘉年华”,7月至8月来华在西安、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巡演。美国金牌儿童音乐剧《芝麻街》也在上海、北京等地上演。如此多的音乐剧密集上演,让国内观众过足了音乐剧瘾。
其实,首都观众对音乐剧并不陌生,前几年在京演出的音乐剧《猫》和《西区故事》都曾引起过观剧热潮。然而,纵观这些音乐剧演出,还是以引进欧美的剧目为主。仅拿暑期的这几部音乐剧为例,“米奇音乐嘉年华”打的是迪斯尼舞台剧的招牌,通过“米老鼠”、“唐老鸭”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卡通形象在舞台上鲜活表演,博得小朋友及家长们的热烈掌声。而在美国已播出40多年的《芝麻街》获过131项艾美奖、先后在120多个国家播出,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电视节目”。每部《芝麻街》音乐剧从剧本到音乐制作、布景、灯光和服装,都按照百老汇标准斥资百万美元打造,卡通布偶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又易为学龄前孩童所理解。《妈妈咪呀!》自1999年4月在伦敦西区首演以来,已在世界300多个城市进行巡演,拥有13个语言版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创音乐剧《爱上邓丽君》的上演就难能可贵,该剧创意另辟蹊径,以邓丽君的金曲作为吸引观众的卖点,充分采用了音乐剧的表现手段,用音乐来讲故事、来推动剧情。舞蹈场面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现代技术在音响、舞美、灯光、服装、道具上的大量运用,极大地提升了戏剧表演的视听效果,呈现出了完美的舞台效应。
回溯音乐剧的历史,它从19世纪的轻歌剧逐渐演变而来,20世纪初期被称之为“音乐喜剧”,到30年代以《演艺船》为代表,音乐剧在美国兴起,并于40-50年代形成了百老汇的黄金时代。80年代以来,音乐剧风靡全球,产生了以《猫》《剧院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为代表的欧洲音乐剧大师和经典作品。我国近年来陆续引进了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经典剧目,让观众对西方的音乐剧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但我国音乐剧的发展步履维艰。一批音乐工作者致力于音乐剧的创作演出,每年都有音乐剧新作问世,但能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还是太少。从2002年起,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相继开办音乐剧专业,培养创作表演人才。然而,与此相悖的是,国内音乐剧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一些新剧排演时,却又总是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就拿这次《妈妈咪呀!》中文版在全国招募演员来说,就遇到了很大困难,有的具有表演能力,但声音不行;有的歌声美妙,但不会表演;而有的虽是音乐剧专业的毕业生,却缺乏舞台表演经验。知名话剧演员田水在被选中担任《妈妈咪呀!》中文版母亲唐娜一角后,面对媒体的采访感慨道:“话剧虽然和音乐剧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的地方,但归根结底还是不同的。演员在音乐方面要有一定的基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唱歌,还必须对音乐有所理解,掌握如何通过歌声来表达感情。此外还要有体力上的准备,要将音乐、舞蹈、戏剧以及体力综合协调才行。”
综上所述,还是音乐剧的演出机会太少的缘故。之所以演出机会少,归根结底还是原创剧太少。因此,一些音乐剧演员只好外流,选择到日本四季剧团等国外知名音乐剧机构发展。要发展中国自己的音乐剧,我们需要学习借鉴欧美在剧目生产、商业营销方面的先进经验。如伦敦西区作为比肩百老汇的世界另一戏剧中心,汇集了49家剧院,《猫》《剧院魅影》《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等大量经典名剧和新剧目持续上演,《悲惨世界》已演出近万场,《猫》上演了21年、演出约9000场,《剧院魅影》也上演了20年之久、9000场之多,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看,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成为推介英国戏剧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此外,通过全球性的巡演,还向世界各地传输其戏剧魅力,极大地提升了伦敦的国际形象。美国的百老汇走的也是这样一条产业之路。
可以说,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机。音乐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些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已把投资的目光放在了文化产业上,国家的政策也对这方面进行鼓励。加之音乐剧属于大众通俗类艺术品种,观赏性强,很有市场前景。最重要的问题是要突破原创这个瓶颈。有了好剧目,就能吸引到投资,吸引到好的演员。因此,北京东方松雷蝶之舞音乐剧团的探索之路是艰辛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不仅致力于原创剧目,还将在北京建立音乐剧的专门演出剧场。这样,能培养出音乐剧的固定观众,剧目也会在不断的演出中得到修改提高,演员通过大量舞台实践会不断增强实力。同时,也会降低演出成本,最终实现音乐剧的良好商业运转,取得效益,用于剧目的再生产。中国的音乐剧虽然还刚刚起步,但它的市场发展前景无比广阔,值得我们期待。
(宁静 中国文联网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