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演员胜过大明星
http://www.cflac.org.cn     2011-08-19     作者:王新荣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人艺大戏《喜剧的忧伤》于近日热演,主演陈道明再次成为圈里圈外热议的话题。日前,一向低调的陈道明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坦言,在他的眼里只有好演员,没有大明星。也正因如此,他回归话剧舞台只讲奉献、分文不取;在排演期间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甚至排练现场常用凳子将门口封严,以保证全心投入角色。已经是大明星的陈道明却声言自己不做大明星,要做好演员,这不能不让人为之叫好。然而这似乎只是一个特例。精心挑选自己适合的角色、闭门清修锤炼演技等曾经内化为无数艺人心中的金科玉律,在当下日渐商业化的浪潮中,在近乎疯狂地追名逐利中,其实已经愈行愈远,这不能不让人忧虑。

    君不见安于清净、甘于寂寞,却只见交口称赞、宣传推介满天飞。目睹当下娱乐圈之怪现状,大大小小的宣传推介会代替了一出出一幕幕的脚本研讨会,冷静、客观、锐利的文艺批评让位于众声喧哗的交口称赞。在如此形势下,闭门研究角色,竟被称之为“耍大牌”、“玩神秘”,刻意与观众拉开距离。过分依赖宣传推介的后果,就会使艺术创作形式大于内容。艺术创作成果尚未出炉,宣传推介就开始四处吆喝,结果观众都是被“赶”进戏院,而不是自己走进去的。如此这般把戏剧当作广告拍,只看市场效应不计艺术效果,演员成了模特,不再把更多精力放在锤炼演技、揣摩角色心理上,而是亮亮身段、卖卖笑、吆喝吆喝,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终难掩艺术创作的贫乏与拙劣。

    君不见慢工出细活儿,却只见艺术快餐满天飞。如今,为了让剧本早日转化成生产力,剧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速度把艺术积淀与产品质量远远撇在身后。舞台作品的数量上去了,艺术精品却乏善可陈。回想陈道明在拍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时候,为了晒黑皮肤,竟不惜在广西大龙山水库暴晒一个月。同时,为了拍好每出戏,他在拍戏之前都要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沉淀,充分酝酿情感,戏一开拍后就能进入状态。因此,他从不插戏,不会像别的演员一样,四处赶片场,同时演两部或者更多的戏。抓住当前机会,走哪儿算哪儿,抓住今天的钱再想明天的事。而像《喜剧的忧伤》这样一出令人悲喜交集、牵肠挂肚的演出背后,正是陈道明本人对于商业光环的撕毁和人艺对“舞台快餐”流行假面的撕破。试问,如今的舞台演员们,还有多少人在顶礼膜拜“戏比天大”的艺术圣经?

    君不见好演员难觅,却只见明星大腕满天飞。在利益至上准则的蛊惑下,明星的光环和不菲的收入使得演员对于职业道德的忽略由来已久。在中国演艺圈里,演员这个职业已然开始分化,有人做明星,有人坚守做演员。明星有他的商业价值,要的就是出镜率、曝光率、点击率,没有这些他就不叫明星了,因此作品对他来说不是第一位的;演员不同于明星,演员是艺术本身,靠他的作品来说话,靠他的角色来说话。叹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做着明星梦,整日里千方百计地炒作自己,为出名挣钱不择手段,缺失的就是那么一点为人为艺的风骨、气节和精神。

    哲学家康德曾言:“世间最美的东西有两种,头顶上湛蓝的星空和存于内心深处的真实。”原始本真的自然环境和无所牵涉的诚挚心灵是任何斧凿之美所无法企及的。戏剧是塑造纯美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真挚澄明的内心是演员充分诠释戏剧内涵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要保持此种真实,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思索以求更好地诠释演绎角色,唯有多一份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少一份对名利的渴求,做一个本本分分的演员方为上策。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