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话剧应在商业化道路上狂奔还是一路先锋?
http://www.cflac.org.cn     2011-08-17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小剧场话剧应在商业化道路上狂奔还是一路先锋?

话剧《蜗牛向前冲》剧照

放肆的先锋成就戏剧的奇迹

    郭 婧(在《狂奔的蜗牛》《流氓辩护词》等多部话剧中任编剧、导演)

    戏剧,drama,在我被灌输学习英文单词的时候,一度分不清楚drama和dream。我的英文一直都很差劲,直到现在,也仅能说几个常用的单词如:hello,yes,sorry,okay,以及那些我们熟悉的粗口。而drama还是dream倒是分得很开了,一个是戏剧,一个是梦想,如此接近却又那般遥远。我在想,drama或者dream中,人是什么?Doll?还是Actor?

    在这里所提的戏剧,泛指目前大小舞台上演的各种艺术形式,在更多时候它被普通人误读为话剧。话剧,说话之剧,在现今所有的舞台艺术形式当中仅仅是一种方式而已,空旷的魔幻的舞台为观演关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歌剧、舞剧、哑剧、音乐歌舞剧、即兴戏剧、诗剧、多媒体剧、混搭戏剧……而所有的艺术形式当中都存在一个哈姆雷特式诘问:是花着爹娘的积蓄做个忠臣孝子,还是扛着自己的墓碑死磕到底?我猜想,看到这篇文章的很多人心里曾经有过这样的纠结。是的,我也正在纠结当中。

    任何一种戏剧形式都有传统的追随和大胆的探索,有些先锋戏剧具有时效性,而真正的先锋具有一定的毁灭性和前瞻性。目前话剧市场的几位大腕,曾经在我年少的时候被视为楷模,而现如今有的依然孤独前行,有的已然“占山为王”,向市场妥协。资本,在当下,掌控着大部分人的大脑,在疯狂地吞噬所遇到的一切,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祖宗到子孙。无可诟病,我们逃离不了这个桎梏,而已有的探索也是在艰难的前行,那些活跃在主流戏剧周围的戏剧傻子、疯子、不着调的人们便是这样的一股潜流。20年前发出的一个信号只是向今天的人们友善地告知:可以有不一样的东西,可以有属于你自己的思考。当一种经济模式宣告失败,它的遗毒却令人寝食难安,我曾经有过一种疑问:为什么我们要如此顽强地固守一种传统、一种主义、一种早已偏离了原貌的畸形的规矩!几乎所到之处我们都捧着一本被自己书写的歪歪扭扭的戏剧圣经在弘扬传颂,而我们的生活却早已不是什么主义可以在苍茫间细腻描绘的美好图景。假如你可以预言20年后的现实,那也许你真的会成为一位戏剧大师。

    在业已接近“规范”的一些剧院,领导、经理们为了考虑生存不得以接纳各种演出,当然品位低下的不在言谈范围之内。而观众们并没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看到的是一种前进还是倒退,他们花了钱是来买笑。而我们可爱的演员们经受了四年甚至更长的训练却不如六块腹肌或胸涛骚浪更让他们兴奋……因为快乐,是当下他们最想要的,而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便是给他们原始、粗暴的感官享受。我们便沦为了下贱的奴才,他们在剧院里笑得前仰后合,走出剧院却骂我们本色出演。为了让他们高兴,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可还是忘了,有些隔阂由来已久。真的是这样么!?欣慰的是,依然有很多的观众喜欢思考,他们读书,听得懂音乐,有审美的追求,内心安宁,彬彬有礼,来到剧院,安静地坐在位置上,聆听艺术家们用真诚的内心说出的每一句道白,这样的观众让每一个在舞台上的演员感动,让剧院像一座庙宇一样,所到之处皆为清净。这样的戏剧便是这个时代应该多一些的,而它们如若没有明星大腕的加盟,极少受到追捧,也许这些戏剧总能让人看到现实,看到痛苦,深刻的思索让本已纷扰的生活显得更加沉重,我不止一次看到观众苍白的脸,他(她)盯着我,似乎在问我:为什么不让我快乐一点?每逢此时,我该如何回答?

    先锋戏剧的探索,有的是由于不满,是由于限制,是由于饥渴,精神极大的痛苦导致他们不满于很多戏剧隔靴搔痒的表达,他们想要表达更深刻的感触,于是在内容上寻求那些阳光找不到的角落。而有些人愿意在艺术形式本体上寻求突破。前不久,我做了一个小的戏剧尝试,把一个诗人的诗集按照某种逻辑编排,让演员完全脱离诗和文本的内容,我们一起完成了一个殉葬的仪式,演出的时间是随机的,观众每场的反应都不一样,我发现很多中年观众的眼睛是湿润的。当时有一位我很尊敬的老艺术家严厉地批评了我,她认为我颠覆了这种艺术形式的某种传统,在我身上看到了欧洲某位离经叛道艺术家的影子。我当时被很多观众围在台下,任她评说。但是后来,我却觉得这让我很兴奋,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但至少我认为我和我的演员们以及幕后艺术家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那时到现在,我都被很多朋友调侃地称为小众艺术家,每当这时我会非常失落,也会非常骄傲,至少我和我的朋友们没有随波逐流,但这样就没有人找我去排演那些他们认为能够赚钱的戏剧。也许下一部作品,我们又会是另外的一副面孔,谁知道呢!既然戏剧本身是创作,难道它不意味着要和别人不一样么?

    不疯魔不成活,我总在想,在戏曲发展的诸多年代,每一处唱念做打改变的时候,每一次声腔曲调被更改的时候,每一件服饰潮流变化的时候,它是先锋的,因为这每一次放肆的先锋便成就了世界戏剧史的奇迹。走出国门就会看到,今天自诩为先锋的艺术家,自诩为大腕的艺术家,自诩为票房保证的艺术家,有一些距离世界戏剧的舞台已经很远。我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我依然赞叹那些勇敢的在实践着的朋友们,我依然敬佩那些在一二十年前,甚至更久远之前敢于探索的艺术家们,他们给了自己释放的机会,给了舞台一种可能,给了艺术史一条支流,他们的勇气和真诚总让人看到浓雾之中的光明。而我们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先锋戏剧,去尝试探索,去接受改变?——我的想法是:先让自己的舞台疯狂起来!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放弃陈规,放弃固步自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在任何一个愿意为我和我的朋友们而保留的舞台上多做一点实验,多做一点大胆放肆的“先疯”戏剧,先锋是一种思想的潮流,而先疯不应该成为一种悲剧的结局。

    把过去留在彼岸等待苍老,让未来在此岸和我们一起狂欢!秉着一份热诚,在空的空间穿行而过。向所有坚持戏剧探索的艺术家们致敬!

小剧场未必要先锋

果 然(资深剧迷)

    西方小剧场最初的产生是反商业的,是探索的,是先锋的,是向内转的,甚至是反文本的。在一个发展壮大成熟了2000余年的话剧进行(时)史中,出现自我反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自身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国内,是否已经到了这样的关口,也未可知。这样的错位与矛盾,正如对于西方进入后现代时期所反思的命题,还处于前现代的我们所力之不逮的那种尴尬。换汤不换药到旧瓶装新酒之间还有一段长长的距离,这是我们应该重新理性认识的。

    一些论者认为小剧场的使命是进行先锋实验和反叛——这样才能够为大剧场的发展提供在不断淘汰中胜出的剧目,从而上升为经典和主流。这种唯主流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自身的逻辑矛盾和弱点,即:主流剧场先天地需要借助其他的原创——需要维护和巩固传统的经典;主流剧场生产和培养着主流审美价值观。这个居高临下的姿态本身说明唯主流为大,固守一个中心,人为割裂戏剧本体,附加了对立功能,已经失去了创造的活力和戏剧生命的激情。试想,如果《雷雨》《茶馆》只是在不同的年份由不同的演员或明星按照同样的经典剧本来排练上演,曹禺和老舍也必定会为之悲哀。

    无论小剧场还是大剧场,作为话剧的质的规定性是不变的,在保证这种规定性的基础上,在保证话剧之是话剧的基础上,如何拓展、深化、衍生这种质 的规定性,在艺术上的革新与实验、先锋与探索应该不仅是小剧场存在的价值意义。小剧场就一定要不断地翻新舞美、创造荒诞,一定要后现代,一定要惊世骇俗么?对于国外现代剧目的拼贴、剪切、嫁接,甚至人物的重新排列组合,不仅小剧场有之,所谓的主流剧作也有过不同程度尝试。只追求舞台美术和演出形式的新异,可以看魔术、杂技、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只追求思想内容和文学性的深沉、悲剧性,可以看小说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样式,小剧场和大剧场有完全一致的精神内核、艺术品格与拓展空间。

    小剧场不应当仅仅是大剧院的演习所和后备军。目前国内一些相当有分量的戏剧导演、作家,一定要把国内小剧场的功能、价值归于西方反商业化、探索实验、反叛的初衷上去,这种先验的价值观强势植入是国内小剧场发展之不能承受之重。国内的小剧场,未必是和西方小剧场运动一样为反拨自身传统而存在的,也许林兆华们最初为发出别样的声音揭竿而起,但目前国内小剧场未必需要这种反叛的自觉,它完全可以回归到戏剧最本体的意义上,少谈主义,少举大旗,多搞创作和演出,不是为了反叛而反叛,不是为了先锋而先锋。灵活多样的演出形式、容易掌握的成本控制、新鲜生动的剧情与人物,在更贴近更容易共呼吸的空间里引起观演之间的震动,审美体验的愉悦高潮在动态过程中共同完成,都将是小剧场吸引观、导、演的关键因素。

    小剧场的发展与提升和所谓主流剧场之间不是线性的链条,并没有规定性的先后承接,未必能够带有给正大庄严的主流剧场提供借鉴与固化成果的自觉性。小剧场与大剧场,一并回归戏剧的本体意义,更可以互文、互补,可以并蒂开花,这将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生态。

话剧《艳遇十小时》剧照

让观众走进剧场就是成功

刘晓丽(资深剧迷)

    以前看话剧仿佛是文青们才会做的事情,那只是少数人欣赏的高雅艺术,少之又少的演出剧目以及高昂的门票把更多人挡在了剧场门外。近年来,局面为之改变,话剧市场的火热,观众高涨的观赏热情与小剧场话剧近年来的商业化发展分不开。

    戏剧研究专家耶日-格洛托夫斯基在《迈向质朴戏剧》中谈到,“电影和电视不能从戏剧那里抢走的,只有一个因素:接近活生生的人……所以,利用废除舞台,挪开一切障碍,来消灭演员和观众间的距离是必要的。如果把‘活人与活人交流’视为戏剧的本质,那么,面积较小而且没有乐池阻隔的小剧场,便成了能把戏剧的本质力量和特有魅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的最理想形式。”

    小剧场话剧的优势不言而喻:去除了屏幕、高舞台的阻隔,与演员同处一个表演空间,近在咫尺的距离,使观众可以无障碍地接受演员表演带来的冲击,更加投入地观赏剧目。正是基于这些魅力与优势,近年来刮起了一阵小剧场话剧商业化热潮。小剧场话剧商业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承载着让观众“走到剧场中去”的重任,话剧、剧场复兴不辱使命。商业化发展为小剧场话剧注入了哪些活力,为大众、为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下面一一分析道来。

    首先,每年数十部的小剧场话剧,毋庸质疑地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选择。除了正统的大剧场话剧,观众们还可以相对随心所欲地欣赏到,或职场、或爱情、或搞笑、或先锋的作品。剧目的极大丰富、剧情的轻松简单以及演员明星的交替出现,基本满足了受众的口味和需求,同时也是时下追求轻松快餐式文化的体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观众不希望在闲暇再看到教科书式的作品,沉重的文以载道尤其不被小剧场话剧的主流消费群体——“80后”、“90后”所追求所喜欢。

    其次,就艺术创作而言,小剧场话剧为话剧创作者提供了探索和创作的丰厚土壤,在这里观众们能看到更具先锋性、探索性的剧目或表演形式。区别于大剧场戏剧的中规中矩、字正腔圆,小剧场拥有更自由的表演空间,更宽容的观众心态。在这里,你更多看到三四个演员足以撑起全场,写意取代写实,象征代替现实,甚至两个演员大段的内心独白似乎比现实道具更具戏剧张力及想象力。周韵主演、改编自史铁生小说的《爱情的印象》是近期上演的一部极具探索性的话剧。导演们可以恣意在这里发挥想象,探索试验新的表现形式,如获成功则有登大剧场的希望,作为观众看到新鲜的表演、表现形式,满足好奇感何乐而不为。

    第三,激发了话剧人才及场地等硬件的发展。小剧场话剧在社会上引发了观赏话剧的热潮,不仅给话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具体地表现在,随着演出的增多,投身其中的戏剧工作者也越来越多,青年导演、演员都能在不断的小剧场磨练中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磨练专业,收获更多经验及技艺长进。与此同时,还刺激了许多民间表演剧团的诞生,如戏逍堂、聚笑坊、繁星戏剧村等。演出的增多,还不断催生了许多剧场的出现,除了几家老牌的小剧场外,北京又增添了朝阳文化馆9个新剧场,连从来不对外经营的八一剧场如今也做起了娱乐话剧。

    小剧场话剧巨大的能量正在获得释放,剧目的多元化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比较,国家院团和民间剧组的演出构成了小剧场话剧的丰富性。虽然小剧场话剧中仍存在诸如剧目质量良莠不齐、演员功底受质疑等问题,但我们仍要坚定信心,并肯定这种商业化的发展趋势,至少它正在很好地实现着让“观众走到剧场中去”的历史使命。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