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达人秀》打造中国梦工场
新闻链接
《中国达人秀》(China's Got Talent)是东方卫视制作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自2010年7月25日开始每周日晚在东方卫视播出。该节目旨在实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的梦想。“没有任何门槛,不限任何才艺”是其核心标志,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该节目从《英国达人》的制作公司Fremantle Media引进版权,节目形态也比较类似,分季播出,现已播出两季。
“达人秀”,社会转型时期的梦想平台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达人秀》让人看到,把西方作为中介,打造中国梦工场,做大我们自己的梦想产业和市场是可能的和必要的。过去我们常常讲走向世界,如章子怡去好莱坞演戏,范冰冰穿仙鹤装到戛纳电影节走红地毯,海尔和联想在国外积极地塑造品牌形象,我们那时认为这才是走向世界。然而,现在来看,这种策略反而陷入一个困顿的局面。《中国达人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验,即我们不要一味地学习西方,更重要的是把西方变成一个中介,通过西方成熟的经验和策略,提升我们自己独特的价值,把我们自己的内部做大、做强。
近两年,中国电视在这方面起了一个关键的作用,给我们自己的公众提供一个自我想象的空间,尤其给年轻人提供一个自我想象自我认同的空间,大家在这个空间讲述自己的梦想,即中国梦。所谓的中国梦,实际上就是创造一个自我认同,让公众自己能够通过这种认同感来提升自我的幸福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往往物质层面上越发展,公众在情绪层面上越低迷。这就好比红烧肉吃得越来越多了,心里反而不高兴了。我觉得《中国达人秀》的一个好处就是通过自我认同,创造一切皆有可能的感觉。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开创了一个中国奇迹,西方的元素现在越来越融入我们内部,如赵本山,他主演的电影《大笑江湖》请中国台湾导演朱延平拍摄。西方、我国港台地区慢慢变成中国内部自我认同过程的一个中介,这个中介最终的目的还是提升我们自己内部的幸福感,《中国达人秀》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中国达人秀》迎合了中国转型的潮流。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之后面临着一个大转型,即中国社会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悲情走出来,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感受,更关注个体生命的幸福感和自我的认同感。在过去的100年里,我们民族一直萦绕着历史悲情感,直到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时公众发现个体生命的不满足,有焦虑,也有痛苦,大家发现现在很多社会问题都是因为感到不满足。国家发展到今天如此强盛的地步,那个人该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达人秀提供了一个最有力的空间,告诉老百姓要捍卫中国人的“中国梦”。转型时期的个体尊严,超越了转型期间出现的很多困扰,变成了一个正面价值的体现。什么才是正面的价值?捍卫。过去,我们的“中国梦”不需要捍卫。因为,个体只要把自己置于国家的整体发展中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发现梦想的平台在转型,因此,面临着很多精神困扰和问题。《中国达人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大众文化,捍卫“中国梦”的价值,这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我觉得要更关切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达人秀》在当代最好地展现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在历史的临界点发出了中国文化最积极最正面的声音。
另外,在《中国达人秀》中,中国梦的构筑通过挖掘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来实现。很多选手的绝活显示了中国民间社会潜藏较深的文化记忆。这些都是流传了多年,却未被言说的东西,但是通过《中国达人秀》显现出来了。我们经常讲主流价值,一讲就是儒家,诸子,其实中国民间保存着很多宝贵的记忆,这些记忆都是一个文化能够认同,创造自己的情感生命很关键的东西。而《中国达人秀》发现了它。这对社会的凝聚力来说非常重要。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问题,社会分歧比较多。对此,《中国达人秀》有一个出色的答案和回应,那就就是告诉大家,你有希望,这个社会也有希望,为什么有希望?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家园,我们在这个地方生活,生生不息,我们大家的文化记忆都在这儿,我们跟这个地方一起成长,我们的生命的记忆在这儿,我们的亲戚、邻里,我们的社区都在里面,我们在这个社区里面相互扶持,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中国达人秀》恰恰给观众上述感受。它不是创造一位个人英雄,而是展现在群体中间生活的普通人的闪光点。这个群像比任何一个形象都更能表现出中国人在今天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
引进电视栏目要形意双修
苗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最近,国内省级卫视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潮流。其中,《中国达人秀》在好几个方面都为中国电视树立了可以借鉴的标杆。
到目前为止,中国引进电视模式已经有将近十年的历史了。然而,真正成功的案例却少之又少。其实,引进模式并非只是跟版权方签约,照搬引进,更重要的是国内电视人应该把引进的模式吃透、做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达人秀》是首开先河的,做到了形意双修。
在中国引进国外节目模式的这短短十年中,之所以良品佳作凤毛麟角,是因为引进方只注重“形态”,仿佛有了形态就解决一切问题了。然而,节目引进后呈现的制作结果,却给观众“山寨”的感觉。反观《中国达人秀》,仅仅观看片花,便能感觉到这是一个用心、精致的节目。节奏剪辑流畅,多机位对观众情绪的调动,都能让我们感觉到这个节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某知名选秀节目在播出中曾使用过一个长达三分钟的镜头,把十几个选手都拍了下来,这能看出节目工作人员的一种追求和制作的诚意。而这种诚意在《中国达人秀》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因此,引进模式不仅要把“形态”引进来,还要把“形态”做精致。另外,《中国达人秀》把过去传统的现场与记录两种形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过去,现场就是现场,记录就是记录,干活的都不是一拨人,然而《中国达人秀》中二者的结合是对传统电视的表现方式作出的重要变革。
除了对“形”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中国达人秀》对“意”的本土化努力。过去的综艺类电视节目,视线主要集中在明星身上,尽管他们偶尔也会做一些群众歌手、或者演艺大赛这样的节目,但是焦点往往又集中在才艺上,而不是人本身。真人秀差不多从2002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它一方面把视线往下放,开始以草根为主,哪怕是《美国偶像》,它的起点也是草根,另一方面它开始关注人本身。我们所谓的人文精神的内核其实还应该是人。央视的青歌赛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却越来越差,就是因为它没有关注“人”。观众记不住它的歌手,他们记住的只是歌手在文化修养题中的失误,这就走进了一种误区。实际上国外的草根性达人秀形式,不但面向基层,面向草根,而且面向普通群众,这个跟过去的综艺节目完全是两种。
《中国达人秀》做到了这一点,还把草根的个人生活、个人背景和个人情感表现出来。众所周知,一个节目在英国好,在美国好,不一定在中国好,中国的情况跟他们不同。英国达人更侧重表现散落在民间的技艺和奇迹,让观众感受震撼的瞬间,相对来说,对情感层面表现得较少。有时,也会有一些表现情感的时刻,但是,这并不成为节目特别重要的部分。我们所谓的本土化,即在它原来的节目框架下,抓到中国人的情感所需,《中国达人秀》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心灵鸡汤的作用,让普通人有展现自己的一个机会,每个普通人都有光鲜的一面,适当加入的情感,而且主要是正面情感,以爱情、亲情、友情为主,比较符合现在中国观众的需求。本土化改造,并非伤筋动骨大刀阔斧才叫本土化,怎么在原来节目的基础上,找到可以切入中国实际的点,才是文化视听化的正解所在。
让《中国达人秀》成为国人的励志书
金磊(《中国达人秀》总导演)
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是一次热身。我们还很懵懵懂懂的时候,碰到这么好的一个节目模式,做了十几年节目,发现西方的真人秀节目模式已经千锤百炼到这么精准、这么人性。它之所以被称为宝典,我觉得是因为它可以放在各种文化的范畴,各个国家都能称为宝典。
第二季《中国达人秀》相较于第一季,还是进一步深化了一些。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更侧重如何引进一个全世界成功的模式,在中国能不能落地,中国的媒体人、电视人能不能拿出这么好的素质把这么好的模式吸收。
第二季我觉得我们做得更成熟了,在真人秀求真的理念上,在高强度的剪辑基础上,用任何一个不可替代的镜头讲述人性的故事等等。这甚至推翻我们以往做娱乐节目的理念,我觉得我们在第二季的时候做得更准确了,而且第二季在技术要求上又上了高清。第一季我们仓促,没有做成真正的宝典,只做到了70%,但我们看到一支年轻的电视团队正在成长。
同时,我们也看到,因为《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全国很多的电视台同仁们开始纷纷效仿,也意识到我们可以有很多从国外的好的模式中借鉴。我看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迹象,对于我们来说要更好地保持这种标准,包括最后出来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声音。我们每个星期要做4个通宵,最后我们做一个声音要做30个小时,每个音乐、每个效果,每个声音的高低的要求都非常高。但是,我相信,就是在这样一种制作流程和高标准要求下,才能出精品。这让我想起姜文说《让子弹飞》的每个镜头是他自己剪,电视就是靠画面讲故事,老外就是这么做的,提供模式的老师们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我们坚持不懈地本土化,讲述中国人的故事,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探讨和争议,《中国达人秀》到底是要比才艺还是情感?我们始终坚持才艺和情感是不可或缺的,这不是一个简单比拼才艺的故事,也不是一个简单讲述情感的故事,而是要展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有渴望就有生活,就有最原生态的东西。这不是一个专业的技术比才,而是要表达我们的渴望。《中国达人秀》第二季会不懈地坚持《中国达人秀》里面最有价值的三个字,“中国人”。这个节目是讲述当代的中国人,不是讲当代歌唱家或者舞蹈家。因此,我们在做的时候,越来越坚信,这不仅仅是发现冠军的节目。当时很多人拿我们跟很多选秀节目比较,偶像是谁?谁是冠军?今天还有很多节目在做,但是为什么我们《中国达人秀》会有吸引力?因为他发现他不是发现冠军,是发现自己的一个历程,所以可以感动五六岁的小孩和八十岁的老翁。
当然我们做第一季的时候也有感受,这个节目为什么定位为当代中国?因为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宽容,越来越多元,所以我们对个性的尊重,对年轻人创新力的推崇都显得至关重要,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所以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强调梦想的多元。各种各样阶层的人对梦想有各种各样的设想。同时,我们更加强调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内心的自由和个性。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传递出来的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希望。我特别记得清华百年校庆的时候,温家宝总理说,希望年轻人能够强调个性。这是一个强调个性的时代,这是一个不需要再循规蹈矩的时代,是尊重我们内心激发创造力的时代。因此,在第二季当中我们更去强调这些元素。
当然,第二季还是一个热身,我坚信这个节目能够做第三季、第四季,因为当代中国人有太多的故事要表达,中国人太可爱了。我们希望《中国达人秀》成为全国老百姓的励志书,我们希望把这本书继续写下去。
记者观察
《中国达人秀》 “达” 在哪里?
新千禧年初,选秀节目模式被引进中国,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一时间,形形色色的选秀节目席卷了中国荧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选秀节目给人带来过惊喜,更多的则是让人审美疲劳。选秀节目的泛滥似乎透支掉了观众所有的新奇感。选秀期间伴随的各种造假、炒作、幕后交易也失掉了观众的信任。“选秀节目已死”的声音甚嚣尘上。而选秀节目的鼻祖《美国偶像》和《英国达人》办得却依然风生水起。一个在其他国家生命力旺盛、群众基础广泛的节目形态,为何在中国就被“做死”?人们不禁发问,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是选秀模式不行?是中国民间没有高手?还是观众过于挑剔?
就在人们百思不解的时候,模仿《英国达人》的《中国达人秀》适时出现,给了人们以正面的答案。虽然见仁见智,萝卜青菜,尤其是大众文化,更是众口难调。然而,《中国达人秀》无论从制作水准、观众口碑和收视率上均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更重要的是,《中国达人秀》搭建了一个普世情感的沟通平台,展示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绝活,找回失落的共同的精神家园,确立了一个“中国梦”的想象共同体。这些都是过往的选秀节目所未呈现的。
《中国达人秀》的可贵之处在于通吃白丁鸿儒、三教九流、男女老少等各个层面的观众群体。“达人们”在人民大会堂汇报表演时,姚明作为特殊嘉宾出席,并声称自己的妻子、岳母都是节目的忠实观众。此外,很多明星、学者也都是《中国达人秀》的“粉丝”。这实属不易。众所周知,相当一部分收视率高的节目在观众中的口碑都是极为分化的,褒贬不一。《中国达人秀》弥合了受众的心理分歧,使大家能够感受到不分等级、不分阶层共享兴趣所带来的向心力。
《中国达人秀》的参赛选手带来了散落在民间的各项绝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舞蹈、歌唱、科技展示、街头艺术、魔术、体育运动项目、功夫、钢琴表演等等琳琅满目、不一而足。这些绝活中有的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比如濒临失传的口弦;有的具有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如达人展示的“特斯拉”科技项目;有的具有传播当代中国文化的意义,如达人呈现的水晶球体操,展现了玄妙灵动的东方气质……更重要的是,这些绝活承载了所谓的“草根”的梦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将其扩散给观众。这其中有达人展示的体育项目,表达了他对奥运梦想数十年的坚守和仰望,手指残疾的女孩儿却能弹出美妙的钢琴曲,这些都鼓舞和感染着观众。不仅如此,《中国达人秀》呈现了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文情怀和梦想气质,如某山村唯一的大学生,却跳出了令人震惊的富有童话色彩的舞蹈,这无异于一出美国励志片的场景,却真实地摆在观众的眼前。这也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和情感的开放性和普世性,《中国达人秀》把全球观众都能理解的情感和梦想呈现出来。难得的是,这同时是中国老百姓讲述的自己的故事。
《中国达人秀》冲开了选秀节目的桎梏,很好地兼容了个人的价值与正面社会价值导向,找回人们记忆中失落的精神家园,浇筑了一种“中国式”的梦想体系,引领了收视的狂欢。而这些,正是《中国达人秀》的“达”之所在。
(中国文联网记者 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