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采访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时,本次计划首席评审专家、作曲家陈其钢谈及作品评审标准时说:“我首先看这个人进行的是‘创作’还是‘工作’,如果是工作,我宁可给零分!”并对国内作曲界唯西方作曲技巧论的不良倾向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笔者以为,这决不是空穴来风。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音乐界尤其是作曲界长期存有一把颇为奇怪的标尺,如果音乐创作中运用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那就代表你是革新派,有水平;反之,你就是保守派,没有水平。在此背景下,一个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公式无形中形成: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无调性、听不懂=创新、先进、高级;传统技法、有调性、有旋律、能听懂=保守、陈旧、落后、低级……令人好生惊诧!
不可否认,西方作曲理论和技法的确有其固有的优势。作为一名音乐创作者,学习西方先进作曲理论、技巧不可谓不必要。但遗憾的是有些中国作曲家一旦进入西方作曲体系之后,就好比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迷失了方向。长期受缚于唯西方作曲技巧论观念马首是瞻的误导,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地迎合,并且无意识地妥协,最终结果就是在此过程中失去了一个中国作曲家应有的风格与个性,创作出来的作品虽然修饰得漂亮,但艺术的灵魂却荡然无存。
相比于技巧,个性和风格能让音乐走得更远。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未能真正参透者不在少数,在创作中过度追求技巧,盲目追求繁复的乐段形式、和声语言者也绝不鲜见。近年来各种音乐赛事上,很多选手为了得到评委对其演奏演唱技术的认可,在参赛曲目难度系数上煞费苦心,下足功夫,结果是技巧上去了,风格和个性却丢失了。无怪乎众多评委感叹,参赛选手们的技法一年比一年有提升,但在风格上真正令人耳目一新的却难得一见,而这,恐怕也正是导致国内出类拔萃的音乐人才稀见的症结。
真正的艺术创作,不取决于所用技术的高低,重要的是你是否把自己融入其中,体现作为主体的一种艺术追求。很好地“走进去”融入到西方作曲技法体系中固然重要,而如何从中“走出来”更为关键。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真正好的音乐应该是一种为大众所接受、所传播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过分追求曲高和寡的东西;对于演唱者和演奏者来说,音乐是否动听,并不取决于飙高音、炫技法。谈及此次青年作曲家计划的最终目标,陈其钢直言不是要评出几部好作品,而是通过这一过程,鼓励作曲家有一种创作的追求。因为只有技巧,那就是工匠。艺术没有风格,便成了工种。所言甚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