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芭蕾民族化中不断探索
——在两次蜕变中感受舞蹈家辛丽丽的心路历程
在艺术探索路上实现舞者到编导的蜕变
38年前,一个清秀的女孩踏入上海市舞蹈学校,从此深深地迷上了芭蕾。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芭蕾舞团,开始了她的职业演员生涯。那些日子,身体上的疲惫与伤痛伴其相继完成了诸多经典芭蕾名剧中女主角的塑造,在各大比赛中摘金夺银。她几乎每天泡在练功房里,尽管脚肿了皮破了,跟踺受伤却依旧坚持。因为她深信,幸运不是靠上帝的恩赐,只有不断奋斗的人,幸运才会降临。38年来,这是她一直坚守的人生信条,她就是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的获得者、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
1987年,辛丽丽和舞伴杨新华参加了第二届美国纽约国际芭蕾舞比赛,荣获女子组第一名。1988年二人又参加了第三届法国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荣获双人舞大奖,这是中国芭蕾演员在国际大赛中首次夺得最高荣誉。1994年,他们有幸应邀参加第66届美国电影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晚会演出,这是中国芭蕾演员首次参加世人瞩目的颁奖活动。
然而,芭蕾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辛丽丽20年的舞者职业生涯一晃即逝。正如其所说:“理智告诉我,作为一个演员,我的使命完成了。”2000年,告别舞台的她转而担任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从一名舞者成功转身为管理人员。在10年的工作历练中,她通过对国内外芭蕾作品创作和艺术发展动向的关注,不断地拓宽艺术视野,力争在该团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上尝试和实现新的探索。
作为艺术总监,辛丽丽始终强调:“对于一个院团来讲,出人、出戏始终是摆在首位的工作。芭蕾对我们而言始终是舶来品,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转换为自身的创新能力。”于是,自2000年以后,她带领全团先后引进了英国版的《天鹅湖》《罗米欧与朱丽叶》,法国版的《葛蓓莉娅》《仙女》,以及乔治·巴兰钦的《小夜曲》《大华尔兹》等剧目。力求通过这些剧目的排演,使演员来接触和学习国外古典芭蕾的纯正风格,同时提高演员的舞台表演艺术水平以及提升舞团的整体水平和实力。
与此同时,关于如何将西方的芭蕾艺术同中国的文化、审美相结合的思考在辛丽丽的脑海中不断强化,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芭蕾艺术中国化的构想逐步付诸于实践。2001年,辛丽丽顶着巨大的压力接下了再度创排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任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它的小提琴协奏曲如此闻名,越剧早已成为舞台剧中的精品,芭蕾舞剧也有前辈进行探索,要打破已有思维模式、超越前人,这比另起炉灶要困难的多。“惧怕批评就不能前进,也许我会失败,但也会为后来者积累经验。”辛丽丽就是在这种“闯一闯”思想的推动下,踏上了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艰难的100天终于使《梁祝》在2001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式上首演,向中国芭蕾和广大芭蕾爱好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梁祝》的创排不仅使辛丽丽完成了从一个舞蹈演员到舞蹈编导的转型,同时也令她收获了舞蹈创编经验和教训,为其以后组织协调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舞剧的创排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在她10年的艺术总监工作中,对芭蕾中国化、民族化的探索从未停止。其中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尽管这条路很艰难,但她从未退缩。“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铺路石,要为后来者当好垫脚石,只有这样,才会有中国芭蕾在国际舞台上腾飞的那一天。”
在演员栽培路上实现从明星到园丁的蜕变
拿出新剧目是艰难的,而培养新演员更是不容易。培养一个演员如同创作一个作品,从选材、选料到雕刻、打磨,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昔日的经历使她深深地明白,通过国际大赛的磨练是演员成长的必经之路。每一次选拔演员参加比赛她都会亲自培训,训练过程的艰辛难免让人胆怯退缩,每每这时,辛丽丽都会借用自己老师的话来激励演员:“坚持下去!一直坚持到你觉得已经到达极限了,这样你才会真的成功。要倒下也只能倒在练功房里。”而她作为演员们艺术之路的引领者,自始至终用与演员们同甘共苦,常常放弃假期给演员们上课、排练。有时病倒了,她也坚持回到排练厅一边挂盐水一边为演员排练,以她的言行向大家证明,只有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付出才会换来收获。
辛丽丽除了在赛前训练演员。使他们做好专业上的准备之外,还在保障演员比赛期间的营养健康而亲力亲为。特别是在国外比赛期间,为了保证选手的营养,她在给演员排练结束后就自己烧菜做饭,以保证演员能吃好,有充沛的体力应付比赛,演员们常戏称她是“妈妈”。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辛丽丽亲自培养的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演员在国际各大赛事中荣获大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2000年青年演员范晓枫和孙慎逸在瓦尔纳国际芭蕾大赛中获得男女金奖,这是上海芭蕾舞团在时隔12年之后重新在国际上获奖。同年,季萍萍、付姝,两位可爱的姑娘,在法国巴黎国际芭蕾比赛中分别包揽金、银奖。2004年柯达、余晓伟在第三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分获男、女青年组一等奖。这些演员都成为国内芭蕾舞台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成为了芭蕾舞界闪耀的明星。
“我始终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从我担任艺术总监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这将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辛丽丽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但她却始终快乐着。当她看到精心培养的芭蕾明星们在舞台上和比赛的领奖台上绽放光彩的时候,总是感到非常欣慰、感动。
“为了这个芭蕾的梦想,我也舍弃了很多。我跟先生长期美国、中国两地分居。2007年我又放弃了绿卡,放弃了自己的小家庭,芭蕾舞团就是我的家,演员就是我的孩子,我深爱着我的这个‘大家’。”的确,辛丽丽凭借着自己对芭蕾的热爱,从昔日的芭蕾明星转而成为心系院团发展和中国芭蕾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虽然芭蕾舞台永远属于年轻人,但她以不同的方式寄托了内心的信仰、延续了自己的艺术生命。正如她所说,能帮助更多有天份的演员达到事业的巅峰,能够为上芭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能够看到芭蕾艺术的不断传承,她就心甘情愿地为之奉献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