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团”,一个乍听陌生又给人正面感觉的词汇,却见证着日军侵华的罪行。黑龙江方正县为殖民者“日本开拓团”立碑,且不允许国人入内,企图以此来吸引日资和旅游,一石激起千层浪。无独有偶,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以“红色科普教育”为名开发的所谓“鬼子进村,抢花姑娘”旅游项目,让游客扮演侵华日军侵略村庄和劫持妇女,引起人们的质疑和不满。两出事件,一种性质,国耻怎能沦为赚钱的脚本?
巧合的是,两件事如此相似、发生的时间又如此相近。悲哀的是,它们又都因经济利益驱使,忽略了价值观的底线。且不说这两件事如何通过审批,亦不说如何浪费纳税人的钱,更不说这恶劣的社会影响,单单是发起者的出发点便已让人匪夷所思。比如“鬼子进村,抢花姑娘”的项目负责人美其名曰要通过对这一旅游项目达到教育“80后”、“90后”的目的,“让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这听起来有些滑天下之大稽。如若教育是以毫无责任感地消解历史,消除历史的痛感为前提,那还莫如摒弃如此教育。或者,所谓的“科普教育”实为托辞,但求为不择手段揽财的真实目的冠以好名声。相较而言,为“日本开拓团”立碑吸引日本游客和日资的用心更为明显,也引来民众更为直接和强烈的反对。前者则因为项目包装,反倒吸引了一些国内游客,有些人甚至还乐此不疲,称其为“好玩”。这不禁让人反思,生产固然决定消费,可是市场如果没有此种消费需求,想来这一项目也不可能继续下去。
嗟夫!众所周知,西方很早就进入了尼尔·波兹曼所谓的“娱乐至死”年代。人们处于“娱乐的舞台”上,和各种媒介的聚焦下,已经失去了文化纯真性。尽管如此,“希特勒与大屠杀”仍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对希特勒的反人类罪行的否定和对受害的犹太人的同情在西方也是容不得半点含糊的公共态度。因此,观众也很难忘记演员邓斯特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听到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的“同情希特勒”言说时的震惊表情和戛纳电影节对拉斯·冯·特里尔的驱逐这一举动。反观“日本开拓团立碑事件”和“鬼子进村,抢花姑娘”的旅游项目,实在有些悲哀!至今,某些日本右翼分子仍在试图否定“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而国内某些丧失了价值底线和责任感的人仍为了金钱用娱乐来消除历史的痛感和创伤,某些消费者对此竟然毫无文化自觉,可耻!
二战中,中国军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亦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如若开发这些历史,坚守正面、普世的价值导向是丝毫不能动摇的底线。这也是我们打造自己的《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品牌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借助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使世人了解那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