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尔塔国际艺术节:二十年和城市共呼吸
http://www.cflac.org.cn     2011-08-10     作者:张向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年,因为波兰同学兴奋地介绍玛尔塔湖露天国际艺术节,所以亲身感受每年7月份的玛尔塔国际艺术节成为我10年来的梦想。此次拜托波兰大使馆文化参赞梅地亚·卡赞先生与主办单位的努力帮助,波兰密茨凯维支研究中心给我发来了赴玛尔塔国际艺术节第20个周年庆的邀请。到那后我把行囊一放入酒店,就先朝玛尔塔湖走去,金色夕阳中奥德河大桥上赫然披挂着蔚蓝色的艺术节巨幅海报,上面罗列着很多波兰主流媒体的支持赞助。艺术节的名声和影响已经使它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和景观了。几个骑自行车的青年疾驰而过,留下一道青春的弧线。这是看演出的成群结队的大学生。艺术节推行环保理念——凭每张演出票可以免费借自行车在演出结束后骑行2个小时,极为适合剧场分散、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的波兹南。

    玛尔塔国际艺术节上,有一个10多米高的巨人——他的巨型肢体由钢铁连接,象征着惩罚的锁链,灯光装置使他通体发亮,大型牵引车和七八个小伙子一起“帮助”他迈动脚步铿锵地行走。这就是比利时艺术团Troubleyn的视觉装置作品《普罗米修斯 地标象征之二》(局部)。 

张向阳 摄

    向剧场艺术致敬

    在夜幕降临的老城广场,游客悠闲地坐在鲜花环绕的露天沙发里喝啤酒的同时,就可以欣赏来自冰岛、丹麦的bloodgroup乐队、kiss乐队的露天音乐会。7月3日到8日,戏剧、舞蹈、户外演出、音乐会、电影放映,以及与艺术家的讨论交流,共超过90个项目的展示在6天里交叉重叠地在各个剧院、大学礼堂、老城广场、庭院和城市街道上演。

    我从对艺术节总导演米歇尔·穆什斯基的采访中得知,艺术节每一年的财政预算大多数来自国家文化部、省政府、市政府,剩下的需求由歌德文化中心等一些国际艺术基金会赞助。既然20年来非常稳定,未来的资金也毫无疑问。在露天和庭院里的音乐会、电影放映和演出基本是免费的;剧场演出也是一半免费,一半收费,每张票15到35兹罗提,折合人民币30到80多元之间,这在人均月收入1500美元的波兰,是很便宜的。

    最贵的票价是在玛尔塔湖畔演出的英国portishead乐队,也只相当于人民币276元。这可是让年轻人狂热的大型演出,居然不分位置,每张票价如此低廉,这与波兹南市政府无偿提供场所的观念有关,也是组委会“让更多的民众参与”的具体实践。无疑这种象征性的票价是收不回制作成本的,但组委会并无意以票房抵成本,只以此收回少量补贴就好。

    组委会真正的用意是让整个城市参与到艺术节中。艺术节最让人感动愉悦的是那种处处洋溢的平等参与、敞开自我、分享新知和快乐的独特氛围。

    深厚的戏剧传统使得波兰人有着稳固的观演习惯,特别是青年和知识阶层。每场演出前,门前和台阶上都聚满了观众。即使是观看业余剧团的演出,进场后坐不下的观众也都自觉坐到接近演出区的地上;演出期间剧场封闭,不能自由进出,更听不见手机响。每次谢幕的掌声都让人感动,久久不绝的掌声以鲜明的节拍延续着,真诚而温暖,充满着对剧场艺术的敬意!

    庞杂与沉静

    组委会工作成员是一支每年更新的青年志愿队伍。他们把庞杂的各处演出和论坛做了非常巧妙的引导。每个观众会得到一本蔚蓝色的小册子,打开来有一张折叠得非常有艺术感的演出日程表,配合这个时间表,附有每台演出的介绍;更有一张标注着剧场号码的城市地图轻巧地装进口袋。当然,还有一本印制精良的介绍艺术节宗旨以及艺术家和作品的详细文集。摄影、媒体宣传都有专门的服务队伍。准备工作可谓严谨而周到。

    新闻负责人雅科达是位热心又干练的中年女士。我初来乍到,连演出地点都搞不清。她特意过来向我介绍重要的演出场次,为我安排和总导演、策划人的采访,为我介绍重要的艺术家。

    艺术节的俱乐部就设在老城广场中心,四周环绕着17世纪的市政厅、博物馆、音乐厅和古色古香的餐馆、酒吧。这里既是组委会的工作区,也是公众参与艺术节的体验区。即使你只是一个普通游客,尽可走进来与工作人员、艺术家在这个提供咖啡饮料和快餐的地方聊天、休息。你还可以舒舒服服地靠躺在皮沙发上,领一副耳机戴上,听《沉静的玛尔塔》——广播三台特别为艺术节制作的几部广播剧;也可以趴在歌剧院对面的密茨凯维支公园草地上,懒懒地享受喷泉的壮观景色,打开演出时间表和剧场位置图,在丰富的节目演出中决定自己的计划,为午后和晚上的重要演出积蓄精力。

    同样受到欢迎的音乐体验是“沉静Disco”舞曲音乐会。音乐主题起源于1969年的芬兰科幻电影,倡导减少扰人的城市噪音和打扰野外生物的噪音污染。

    “排除”孤独

    本届玛尔塔国际艺术节邀请了来自比利时、意大利、法国、匈牙利等国的著名艺术家,他们创作的主题都是本届艺术节确定的主题“排除”。我很惊奇,遴选节目、确定主题的卡霞·图拉是个非常从容沉静的少女,她说“排除”是一种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无论人们处于何种拥挤和杂乱的物质世界、信息社会,都不能避免被某一部分社会圈子排除在外的境遇。那种没有归属、被陌生化的感觉从人们降生到离世,都如影随形地深深刻印在人们的存在中,无法消除和超越。正像一位罗马尼亚哲学家所说:“对于政治,对于上帝,我都是陌生人,我只是我自己。”因为种族、经济、精神、社会阶层等等,人们被各种层面的“排除”打上了孤独的标记,而关注和剖析种种被“排除”的生存状态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很多艺术家认为玛尔塔国际艺术节之所以吸引越来越多欧美乃至全球的艺术家,是因为这里一直是各种传统和现代美学、技巧、经验、哲学思想得以自由平等地交流的场合。大众娱乐已经陷入用进废退的疲软阶段,人们不再对娱乐寄托什么幻想,而是更关注现实中引人焦虑的问题。玛尔塔戏剧可以称为传统戏剧的一种补充和替代,这也正是玛尔塔国际艺术节获得强大动力走过20年历程的原因。玛尔塔的成功是让城市和公共空间通过包容囊括受众,获得一种崇高的美学意义上的戏剧感,成为城市发展、时代文明的独特标志,成为政治、经济之后的另一种发展能量。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出戏剧是纪实性的社会问题剧:演职员在演出前的半年时间里,对监狱里的几位囚犯做了大量跟踪调查,就他们的生长背景、犯罪原因和进出监狱变化做了深入的分析举证。多媒体影像的制作,强化了这些囚犯被社会所隔离的种种状态。没有情节和角色,几位演员更像是在生活中专注于一场犯罪问题的讨论。两边的观众面对面坐着,中间狭长的空间只是一道黄色扶杆,象征着演员的上下场通道。两个小时时间里观众屏气凝神,谢幕鼓掌时,大家才看见影像上的几位囚犯就在观众席中。掌声持久的原因是向勇于直接参与生活、付出艰巨劳动的创作表示敬意。

    另一个剧目,则由几个家族里的老人们组织表演,表现他们被社会排除的种种尴尬情景。演员都不是职业的,既不漂亮也没有专业功底,但真实的力量和个性的体验让观众久久鼓掌。一个有着30多位七八十岁老人的美国表演团体,从第一个人上台到演出结束的两个小时中间,没有任何具体情节,也没有特设人物,从始至终只是独唱和合唱,但观众始终在饱满的戏剧元素中激动不已,高潮时泪流满面。这种高超简约的戏剧元素是传统手段的纯熟提炼。

    在夜色中旧城广场上喝啤酒的游客,无不震撼地看到广场上走来一个10多米高的巨人——他的巨型肢体由钢铁连接,象征着惩罚的锁链,灯光装置使他通体发亮,大型牵引车和七八个小伙子一起“帮助”他迈动脚步铿锵地行走。这是比利时艺术团Troubleyn的视觉装置作品《普罗米修斯 地标象征之二》——取自于希腊神话的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盗火、不惜忍受惩罚的意向,以此提醒人们思考人类的欲望、热情和内在火焰的意义。在“帮助”巨人行走的小伙子们热情欢愉的眼神中,我又一次强烈地感受到玛尔塔国际艺术节的魅力——跟人生和社会在一起,是所有人的节日……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