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人生悬的
http://www.cflac.org.cn     2011-08-08     作者:李家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高悬的标准,体现于具体的“人”。

    倘若没有这些人,

    我们的历史会怎样?

民族文化 人生悬的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民族文化,人生悬的”。“的”指标准,“悬的”就是人生高悬的标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就是一个高悬的标准。《诗经》里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家都挚爱着我们的民族文化,都是在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抚养下成长起来的,我们都有义务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化”,人创造它;另一方面,文化又往往指精神财富,因而文化又能“化人”,即塑造人、教化人、匡正人、影响人,对人具有指向作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抽象的、包罗万象的大概念,它的形成和充实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只能从具体的个别的存在来证明它的实用。我想用实例把伟大的民族精神具体化、可感化、形象化、贴近化、可行化。

   情真思屈原

    就纪念的人口之多、时间之久来说,屈原可谓独步世界。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人类的影响。屈原之伟大、之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情真”。

    屈原名平,字原。他父亲给他取的名字的意思是正直、守则,字的意思是灵秀、均平。我想屈原的父亲对他也是寄予厚望的,这其中已经含有情真的意思了。这就是一个人生的悬的:内美加修能等于人生。除内美之外,还要有美好的才能。

    《橘颂》是屈原的一首托物言志诗。橘树跟松柏相近,也是经寒不凋,不同的是它有甜美的果实。“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清醒地活在这世上,才华横溢,但绝不放纵。在追求美好这件事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他认为美好的东西,他就用这一生去追求,即使死过九次也不后悔。这是怎样的一种真情!

     正直司马迁

    没有司马迁,我们的民族会是怎么样?

    司马迁生活在满朝精英的汉武帝朝。为了替“叛臣”李陵说句公道话,司马迁惹怒了汉武帝,被问罪。

    按说司马迁应该选择死刑,因为人是有尊严的,不能受辱。但是司马迁却选择了腐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人是有尊严的,那些男女的奴隶、奴仆受到侮辱,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都会自杀。可是他作为一个士大夫,却要活下来。为什么呢?他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还没有完成,他忍着这样的奇耻大辱,要把美好的东西留给后人。

   气节有苏武

    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他因为副手参与了匈奴内部的事务,要负连带责任。为了不让国家民族受辱,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要自杀。匈奴人救了他,而且单于特别想把他留下来,有道是:“忠臣孝子,人人皆爱。”苏武作为一个读书人,面对富贵名利的诱惑和生命的威胁丝毫不动摇。后来匈奴人把他发配到北海,就是今日的贝加尔湖。

    苏武牧羊的十九年中,日夜都拿着他走的时候汉武帝亲自授给他的旄、节。我想这可能也算一个护身符吧,我的背后是大汉朝。苏武离开汉朝的时候新婚不久,满头青丝,十九年后回来时须发尽白。

    苏武的气节影响很大。抗战时期,一位东北的语文老师写了一首长诗《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经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肝。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海干枯石烂,大节永不能亏。定教匈奴心惊胆丧,共服汉德威。”

    有着这样气节的民族,是能灭亡的么?

    那么我们这里说,当今社会,还有这样生死以之的气节之士么?各位想一想,我们今日的气节体现在哪里?就是克制自己一些不正当的东西,正直,敢于置疑邪恶,就是追求真理。

苏武牧羊(国画) 梁占岩

   高洁严子陵

    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学。刘秀想让严子陵出来当宰相,但严子陵不想当官,最后刘秀放走了严子陵。

    严子陵放着宰相不当,选择钓鱼种地。战争、人民的苦难往往是那些野心家阴谋家造成的。而严子陵这样的人蔑视名利,显示了高洁。有了这样的悬的,我们的人民就有了幸福。

    范仲淹写了《严先生祠堂记》,他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傲骨是嵇康

    嵇康生活在司马氏掌权的晋代。司马氏是很暴戾的统治集团。而嵇康是有傲骨的。人不可有傲气,不能无傲骨。

    司马昭知道嵇康是人才,想请他出来做官。他派了当时的大将军钟会,带着一个豪华的车队,载着礼物去请嵇康。嵇康当时在打铁,也不理钟会。大约过了一个时辰,钟会自讨没趣地走了。临走前嵇康问了他两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有所闻而来,有所见而去。”暗藏杀机。钟会回去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嵇康下狱。

    嵇康就刑的那天,让人把琴拿来,弹奏《广陵散》。那首曲子举世只有嵇康会演奏,许多人找他学,嵇康都说来日方长,没想到命在今日。他奏完一曲,说:“《广陵散》从此绝矣。”

    这就是嵇康,人们说他“今私嵇中散,临刑琴不乱”。这是怎样的傲骨啊。

   自由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好像陶渊明是个人生很消极的人,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他的祖父是宰相,可以说陶渊明是个贵胄。陶渊明是个上进的人,他在《饮酒》中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尘。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盛年就是最美好的年华。

    但为什么他选择了躬耕田亩?《归园田居》中说得很形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笼子中的鸟希望到森林里去,池子里的鱼想到深渊里去。原来陶渊明是想追求自由,追求心灵的自由,追求精神的自由。什么能束缚我们?真正能束缚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裴多菲的《格言诗》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说,人要有精神和心灵的自由。

   求实苏东坡

    可能没有人不喜欢苏轼,他是亘古奇才。苏东坡最可贵的是求实,这与他的性格有关。苏轼很外向,他不掩饰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表现出来。

    宋朝是继唐朝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一个王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当时我们的人均GDP是世界平均的40倍。苏轼跟王安石是好朋友。王安石要变法,他变法的实质是要把一些大地主的权益收回到国家再重新分配。但是在那个时代行不通。苏轼认识到了这一点,说王安石变法行不通。王安石是大思想家,但王安石的手下人为了推行新政而从中获利,却一定要把苏东坡整倒,说他“挟诬谤上”,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了,新党下台,司马光旧党重新执政,要尽废新法。按说苏轼这时候应该得势走运,可他说,新法经过试行,有一些是合理的,应该继续施行,不应尽废。其实司马光和苏轼是很好的朋友,司马光的墓志铭都是苏轼写的。但是政治实在太残酷。我用八个字来概括苏轼,“新党不容,旧党难安”。这说明他求实,他是实事求是派,他一点没有私心杂念,甚至没有顾及到自己的面子,他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

    苏轼就是这样地求实。

   坚贞文天祥

    文天祥在《指南录后续》里说:“心如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文天祥以一介书生之身,指挥抗元斗争,最后兵败被俘,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文天祥被俘后,抗元斗争依然在继续。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和丞相陆秀夫被追到了现今的香港。最后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蹈海而死,南宋就此灭亡。后来,元统治者把那个地方降格称为“宋亡台”。宋亡台上有副对联,上联是“一声望帝啼荒殿”,下联是“百战河山见落晖”,语极苍凉悲壮,但是蕴含着那种不死的、不老的民族精神。

    综观八人,悬的人生,不死不老,唯在吾侪。话说回来,“悬的”人生,是很高的标准,要想达到谈何容易,因为我们的现实是这样的错综复杂。当然,最重要的在于自我把握,自我处置。宋代有个叫朱敦儒的人有首《西江月》,我把它的下阙加了一句:“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人生基调是无奈,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