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9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以来,西藏各族人民一直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之中,庆祝大会上藏族风情浓郁的群众游行和歌舞表演更是让人看到60年来西藏文艺繁荣发展的一个侧面。和平解放60年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旧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全区人口95%以上的广大农奴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毫无保证,当然更谈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和平解放西藏拯救了藏民族及其文化,开辟了新西藏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和广阔空间。尤其是民主改革以来的50余年间,在党和政府为建设和发展西藏社会主义新文化事业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资金支持下,西藏文艺事业与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蓬勃的繁荣景象。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每年都拨出专款对藏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学艺术进行大规模普查、抢救、保护与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整理出版民族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发表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1000多篇,收集整理民族音乐、歌曲、曲艺作品10000余首,文字资料3000多万字。目前,西藏已有7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先后命名了5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特色艺术之乡、19个西藏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14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党和政府分批把藏区的重点寺院、文物古迹、遗址及其中的文物古籍文献等列入国家和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出巨额专款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改善文物古籍保存条件,并组织藏族历史和文化专家进行研究,出版成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文物普查,中央政府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大批文物古籍得以妥善保护。新世纪之初,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确定投资3.3亿元,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维修,国家投入近1亿元新建西藏博物馆,使全区的历史文物得到更加妥善的保护和展示;“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全面维修保护。目前,全区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点2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范围。
在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创办西藏艺术学校,西藏大学文学院、艺术学院,选送民族艺术人才到内地培训深造等各种形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骨干。目前,全区有10个专业文艺团体,20多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60余支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和民间藏戏团队,各门类文艺工作者约4000余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以才旦卓玛为代表的藏族艺术家蜚声海内外,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进藏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与本地民间艺人和青年文艺工作者,以及西藏自治区文艺团体,创作了一大批民族特色浓郁、时代特点鲜明,反映新西藏新生活的文艺作品。展示了西藏现代艺术水平,扩大了西藏文化的影响力,也使西藏文化艺术走出西藏,走向世界。
近年来,全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布局基本形成并得到完善。目前全区已建成多功能的群众艺术馆6座,公共图书馆4座,博物馆5座,新建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45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卫星三级站60多个,乡镇文化站110多座,村级文化室300多个,从自治区到地、市县、乡村几级文化设施网络格局已初步形成。全区群众文艺活动蓬勃开展,各种文艺演出和送文化下乡、“送欢乐、下基层”以及重大节庆、传统文艺节目和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为广大基层群众所喜闻乐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与旅游、与经济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地推动,文化对外宣传与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和加强,一个更加开放、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客观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有力地回击了达赖集团的“西藏文化毁灭论”。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文化发展60年的辉煌历程,是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的有力见证,是西藏和平解放开辟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成就,是党和政府在西藏实施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的必然结果。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建成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把保护和发展藏族文化作为西藏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提升为国家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也正在采取有力举措大力推进文化事业与产业。我们有理由相信,西藏文化发展繁荣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