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粹,历来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宝贵遗产。
在键盘成为主要书写工具的现代社会,书法的实用性逐渐淡出大众的生活,从离不开到可以不用,又从越来越少使用到完全可以不用。书法,这个本来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并渗透人们审美环境的艺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于是,当书法实用功能减弱的同时,对书法的艺术个性和差异化追求却是日新月异。当一个新的认识出现后,书法家认为具有个性且艺术元素丰富,大众却因为不易辨识而拒绝。一个本来沟通人们心灵的艺术之神,意外地出现了相见不相识的尴尬。我举个国画的例子,当改革把国人的眼界打开以后,一时间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争相登场,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时尚风潮。其中,有人提出放弃传统,独立门派,几幅谁也看不懂的东西一挂,连自己也以为是从天外来的仙人了。奇怪的是,仅仅20年的样子。艺术的追求又回归当初,写实、笔墨等传统形式重新受到追捧。
对于如何发展书法的艺术价值,解决好作者和大众审美之间距离拉开的现实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有广大书法家共同努力的目标,更有全社会赋予书法家寄以的厚望,同时也有我们大家的责任和使命。可以说要完成这一事业,任重道远,因为这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客观阻力和人为因素,这当中尤为突出的难题,就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取向与观众审美之间存在着一条较难跨越的鸿沟。
书法与写字有着质的区别。艺术讲究抒怀、达情、表意、求境、写趣,追求线条韵律,节奏之感,流畅自然之美,在承前的基础上,发挥个性特点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求博学、重修养,包括书法的严谨都是常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而大众审美的普遍认同是写出来的字一定要认识,要看得懂,上到要员下至百姓大多是如此,这使艺术性强的作品与社会格格不入,而逐渐成为边缘艺术。
是迎合常人,还是凸显个性,这是当今很多书法家遇到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无数代人去努力。毕竟艺术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为了让读者认全而一笔一笔写简化字楷书。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书法家都在努力想办法,用各种方式与观众贴近,如在整幅草书或篆书完成后,留出地方,精心布局,加出楷书释文,或者是在作品旁放上精美的小释文卡片等等。但有时也有难以突破的难题,如前不久某机关要刻一方纪念收藏印。领导要求朱文、钢丝篆,但要认识、要用标准简化字,这难坏了很多篆刻家,因为其中大部分繁体字,如“机关”、“服务”、“办法”等简化字与繁体字区别变化很大,而简化字的篆书又无出处,如果自编,又怕不伦不类。这样的问题的确很难解决,办起来也很牵强。又如写招牌匾额,书法家喜自右向左写繁体字,而社会要求自左向右写简化字。这也是我们常谈的繁体字与简化字的问题。这种书法走进社会所遇到的问题比比皆是,要想克服这些障碍,确实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