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珠兰”是蒙语,意为“明亮的圣灯”,是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蒙古族舞蹈艺术家赵林平教授的蒙语名字。如同从天神普罗米修斯手中接得火种一样,生于兹长于兹、满怀感恩之心的赵林平须臾也不敢忘记身后那底蕴深厚的蒙古民族文化和草原父老的重托,在30余年的舞蹈艺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前进,倾注所有的智慧和心血传承着草原民族艺术的绵绵薪火,用一座座沉甸甸的奖杯、一项项金灿灿的荣誉、一件件蒙古族舞蹈艺术精品、一批批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为中国的舞蹈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近日,赵林平荣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作为自治区获此殊荣的两名艺术家之一,此次获奖非比寻常,这不仅是对她艺术水平的肯定,更是对她献身艺术教育事业和个人品质的褒奖。此前她还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内蒙古自治区“德艺双馨”文艺家、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在这些闪光的荣誉面前,赵林平始终保持着谦逊和质朴。
育人:带出一支富有活力的团队
多年来,赵林平一直将自己定位在人民教师的角色上,把这所有的荣誉当成是激励、鞭策,更是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她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传承和发展,需要植根于人才培养。只有具备了人才的沃土,才有可能培育出更绚烂的艺术之花。为此,她始终兢兢业业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及创新之路,为培养优秀的民族艺术人才倾注了全部心血。
30多年前,赵林平选择了毕业后留校做老师。对于一个热爱舞台的年轻人,当老师就意味着远离舞台。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力求完美是她一贯坚持的教学原则。为此,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分析蒙古族的民族特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身体条件、对艺术的感悟程度,并结合自身民族舞蹈教学的经验和实践,探索创立了“四项有机结合”蒙古舞教学方法,即:将基础练习、技术技巧、传统舞蹈表演组合及教学剧目在教学中有机结合,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这项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实践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
2001年,她被破格提拔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舞蹈系的建设与发展中。办公室里,长亮的灯光映照着她刻苦钻研的身影;排练厅中,挥洒的汗水见证着她超越自我的决心;常年舞蹈带来的病痛折磨丝毫没有动摇她的信念,草原儿女的坚韧让她坚持了下来。她主持建设的蒙古舞课程,200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精品课”,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创造了民族舞蹈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的历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舞蹈系青年教师业务考核之际,她将年龄、身体状况等抛掷脑后,利用全部课余时间投入排练中,皮磨破了、脚肿了都没有浇熄她的热情,但跟腱断裂使她不得不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恢复期间,她毅然放弃了躺在病床上的静养时间,不顾家人的劝阻,拄着还不熟练的双拐,执著地出现在了排练厅,一遍又一遍地予以指导,最终,青年教师的业务考核一致通过,赢得了学院领导、业界专家的好评。在她任系主任10年的时间中,舞蹈系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集体、内蒙古大学校级教学团队,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教学、科研、创作、表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9年,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舞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罗斌继续深造,对构建蒙古族舞蹈教学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完成了题为《关于构建蒙古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思考》的论文,成立了蒙古舞“基本功技能”训练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该项目获批成为自治区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她力争通过项目研究,培养出更多高、精、尖的舞蹈人才,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蒙古族舞蹈艺术,为自治区的民族艺术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让蒙古族舞蹈更具时代性
2007年,作为获得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表演金奖《草原酒歌》、作品银奖《草原妇女》两个作品的编导,赵林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地说:“我的根在草原,我为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更要感谢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对我的创作和成长的滋养。”
民族艺术要继承,要发展,更要创新。尤其是蒙古族舞蹈从民间形态走向舞台表演形态的60多年里,经过几代舞蹈艺术家的艰辛努力和大胆创新,在舞蹈语汇、体态动律、艺术风格等方面日渐成熟规范,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形式特征和神韵意味。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各民族文化必然面临着经济趋同化的挑战,也面临着固守已有的艺术规范而导致僵化的困境。蒙古族舞蹈作为蒙古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让蒙古族舞蹈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更具有时代性,如何以创新传承优秀的民族艺术,这是赵林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内蒙古舞蹈艺术的领军人,赵林平始终以继承和弘扬民族舞蹈艺术为己任。为此,她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创作,注重从深邃厚重的草原文化中汲取营养,主持了多项自治区级科研课题,在《舞蹈》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创作上从不固步自封,善于借鉴吸收,深入挖掘蒙古族文化传统和历史民俗,并大胆地赋予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以崭新的形式和神韵,屡有佳作。她创作的《草原酒歌》,就是从民间重新发掘了男子顶碗形式,另一个蒙古舞佳作《草原妇女》中拍手迎宾的动作在蒙古史学典籍中有记载,同样被发掘使用,成为她舞蹈作品的新鲜元素。2000年,她创作的舞蹈作品《美丽的姑娘》荣获第六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三等奖”和指导教师“园丁奖”,这是内蒙古在“桃李杯”比赛中首次获奖,为自治区的艺术教育争得了荣誉,也使内蒙古的舞蹈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之后,她陆续创作了《格日勒》《顶碗舞》《鄂温克小鹿》《蒙古风韵》《草原酒歌》等一系列独具蒙古族特色的优秀舞蹈作品,共获得23个省部级以上奖项。尤其是群舞《草原酒歌》荣获我国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表演金奖,实现了内蒙古在该项比赛中金奖零的突破,受到了著名表演艺术家贾作光等评委的高度评价。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自治区和蒙古民族的骄傲。
赵林平在蒙古族舞蹈艺术事业上的成就是灿烂的。在这明灯映照四方的七彩光束中,凝聚着她献身舞蹈艺术的每一滴汗水,凝聚着她脚踏实地的每一次付出,同时也凝聚着师长同事和所有关怀、帮助她成长的人们的一颗颗期待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