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东西方碰撞中的大师智慧——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侧记
http://www.cflac.org.cn     2011-08-03     作者:裴诺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东西方碰撞中的大师智慧

——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侧记

郭文景在大师班开幕式上发言

    7月30日晚,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的闭幕式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5部大师班正式学员作品在音乐会上首演,分别为美国学员约翰森·克姆的《碳行星》、尼克·奥米奇奥利的《无极》,中国学员伍华晞的琵琶协奏曲《?》、吴冠青的《轮舞》和夏苒为英国管、萨克斯与大提琴而作的《三重奏》。音乐会后,5位大师班的任课教授对本场以及上一场演出首演的全部10部新作进行了打分评比,最终,来自广州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女作曲家吴冠青以其作品《轮舞》获得首届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的“作品奖”,这也标志着为期12天的首届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圆满落下了帷幕。大师班期间,赵季平、郭文景、唐建平、陈怡、詹姆斯·莫伯利、艾瑞克·牟、杰弗瑞·迈尔还以“亚洲民族音乐创作”、“中国当代音乐与原生态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遇”、“中国电影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为题,对学员进行了主题讲座。

    开班,为交流提供可能

    谈到举办此次大师班的初衷,本次大师班执行总监、作曲家唐建平表示:“在国际上,除了正规的音乐教学周期外举办大师班是有传统的,它可以促进学习和交流,让教学和创作更社会化、国际化和学术化。随着国家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在这方面不能长期空白,所以几年前,中央音乐学院就开始和著名旅美作曲家陈怡博士一起策划组织这样一个活动,希望我们的音乐创作在发展过程中有更好的平台。”大师班另外一位执行总监、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郭文景真诚地表示:“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但真正做成还得益于政府正在全力实现它的承诺,即让教育经费扩大到4%,经费是必要的条件。”担任本次活动艺术总监的陈怡为了将“大师班”这种国际上流行的艺术教育方式带入中国,几乎参与了本次大师班的所有环节,在她看来,大师班搭建起了中西方音乐教育的桥梁,让来自世界各国的学员都能在多元异质的文化大环境下分享各自迥异的音乐理念与经验。

    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是本届作曲大师班的诉求。大师班期间,10位正式学员与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现代室内乐团青年音乐家们相互学习与交流,在指挥家杰弗瑞·迈尔教授指导下对10首新作进行了高强度的排练和精准而生动的首演,这也体现了本次大师班“挖掘并培养年轻作曲家和音乐家的研习班”的理念。

    传道,以最真诚的方式

    “我曾经模仿过名家的创作模式,但发现那对我来说行不通。或许你会感觉自己的作曲方法不够‘专业’,但在他人身上取得成功的创作模式并不是适用于每个人。”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音乐舞蹈学院作曲系主任詹姆斯·莫伯利谈到自己的作曲方式;“在写作严肃音乐作品时,我希望自己能让它具有文化上与哲学上的依据。”当提起自己的创作时,唐建平说;“我的语言是很中国化的,不论怎么写都脱离不了这个味道。”这是陈怡的心声;“年轻作曲者往往感觉作曲只是音乐上的问题,因此对于乐队、演出环境等缺乏考虑。然而作品的演出是一个集体协作的过程,由于作曲家的思虑不周,很多问题会在之后逐渐暴露,甚至导致作品无人愿演。”作为指挥家,美国伊萨卡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团长、俄罗斯圣彼得堡室内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杰弗瑞·迈尔对新作品有着自己的建议与思考。

    赵季平、郭文景、唐建平的小组课还未开讲,场内便已座无虚席。对音乐严谨的态度是中国音协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最显著的特征,在小组课上,他态度温和、语调平缓、条理清晰,几乎完全忘记了赶路的疲惫和高温的困扰,手把手严格地点评和指导着学员;郭文景的小组课延续了他一向直率坦诚的风格,言辞一语中的且发人深省,学员展示过自己的作品后,他会迅速指出学员的不足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唐建平则给学员们展示了另一种教学风格,在学员展示曲目后他会不时说几句幽默的评论加以引导,他还亲自指点外国学员使用电脑系统,娴熟的操作让人大吃一惊。除授课教师之外,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几乎全系总动员,贾国平、郝维亚等老师自觉承担起了大师班的许多具体协调工作。

    亮点,为民乐提供广阔空间

    本次大师班的音乐会上演出的学员作品均采用西方乐器加中国民乐器的编制,外国学员也由此充分学习了中国器乐作品的风格与写作方式。尽管对中国乐器与五声音阶的使用还需进一步探索,但怀抱着极大的兴趣,外国学员们通过此次大师班的学习对中国音乐有了更深入的掌握。与初稿相比,一些学员的作品中后期添加了更多样、更中国化的元素,展现了他们对中国音乐的全新理解。正如陈怡所说,“全世界的作曲大师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机会,让民乐作为一个演奏的实体跟西洋室内音乐结合起来,这是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的尝试也是个品牌。”杰弗瑞·迈尔则真诚地表示:“我以前还从没指挥过带有民乐的中国乐团,他们的演奏手法对作曲家来说很新鲜,让我受益匪浅。”

    大师班对中国音乐的推广也把“现代音乐”和“民族音乐”的话题摆在了参与者面前。对此,赵季平表示:“我觉得这二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新音乐,中国现在是敞开双臂的。传统和民族的东西也可以现代,他们是相通的。这个过程对学生和作曲家都是一种磨练。”詹姆斯·莫伯利则认为:“这二者正好是个交汇点,美国最好的作品就是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是美国和外民族音乐的结合。这个融合点是创作出新作品的好机会。”

    未来,希望大师班落地生根

    “这个难得的机会将影响每一位学员和老师的作曲生涯。在这期间,我们接触了新作品、新的演奏法、新的音乐理念、新朋友,为暑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位学员如是说。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在闭幕音乐会后由衷地赞叹:“通过举办这样的大师班来展演新作品、交流创作思想、探索创造性的观念和方法,十分可行。”赵季平也表示:“国内的大师班很多,有的不伦不类。但我们这个大师班是货真价实的,确实具备技术含量。”

    面对学员和音乐界专家的好评,郭文景和唐建平均表示: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既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也为广大青年音乐家们提供发展平台。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传播大师班的理念,让这样的教学模式延续下去,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参与进来并有所收获。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