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先思孝,发扬传统孝德文化 抚今追昔,构建当代和谐社会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29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奉先思孝,发扬传统孝德文化 抚今追昔,构建当代和谐社会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浙江上虞举办孝德文化系列活动

6月18日,大舜庙落成典礼暨“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授牌仪式在浙江省上虞市举行

让孝德成为时代风尚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在中国这块数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应该没有不崇尚孝德的地方,也没有不崇尚孝德的人。孝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观念,具有原发性和综合性,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和出发点,堪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所谓“读尽天下书,无非一个孝字”。

    孝德是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孝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孝德永远是一颗闪烁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有孝文化源头之誉,其故地上虞则被认为是孝德人物的滥觞之地。上虞的山水涵养了舜,虞舜给上虞这座城市提供了无穷而深远的精神力量,塑造了上虞人独特的个性和品格,王充著《论衡》,曹娥投江寻父,孟尝“合浦还珠”,谢安东山再起,谢灵运开创山水派,李光面叱奸相秦桧,“上虞四谏”冒死弹劾严嵩,倪元璐舍生取义,方志学家章学诚著述《文史通义》……仅史书上记载的著名孝德人物和事迹就有五十余则之多,现存孝德遗址景物达二十余处之多,流传至今的民间孝德人物和故事过百篇。大舜和曹娥作为精英和草根两大阶层孝德的巅峰,被奉为民族孝德的代表者,各居二十四孝男女之首,当代上虞的道德模范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使得孝德文化的传承在上虞一直生生不息、绵久流长,每个上虞人的血液中都流淌着孝德文化的基因。今天,上虞被命名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又使上虞当之无愧地成为孝德文化的高峰和孝德传承的高地。

    孝德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行为,孝德文化以生命论为本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表现为孝敬父母、慈爱子女、夫爱妻顺、友爱兄弟、孝心爱心、和睦温馨。孝德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精神,它既是纵贯天、地、人、祖先、父辈、己身、子孙、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根脉,也是中国人际与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精神纽带。无论经历多少岁月的洗涤,经过多少世代的传承,经受多少次遗忘和重塑,孝德永远是民族认同的标记,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中华文明的精髓,民族美德的荣耀,永远是不过时的美丽。

    今天当我们脚下这块千年沃土热切渴望孝德文化的甘露,人民正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之时,我们有责任使孝德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和表面形式上,而是让孝德的清泉喷涌而出化为每个人的行动,擦亮孝德的千古光芒,伴着大舜的那首《南风歌》吹拂中华大地、滋润人们的心田。

韩美林创作的舜耕群雕

    孝德习俗

    做大寿

    寿诞礼,俗称“做寿”。做寿和做生日,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都是庆贺生日,所不同的是其中包涵的意义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做生日大都是长辈出于对小辈的爱怜,而庆寿诞则是小辈对长辈应尽的孝道。中国古代对人的各个年龄时段有不同的称法,60为“花甲寿”、70为“古稀寿”、77为“喜寿”、80为“伞寿”、88为“米寿”、90为“卒寿”、99为“白寿”、108则为“茶寿”。这些寿诞尽管名称不同,来历也不同,但都需要儿女们用“做寿”这一方式来体现对长辈的爱戴和孝心。

    上虞民间有“生日年年有,寿诞六十首”的俗谚,意思是说人只有到了“耳顺之年”即60岁才有资格做寿。寿俗中,还有不成文的习俗,那就是“做九不做十”、“男做九、女做十”和“逢五小寿小庆,逢十大寿大庆”。如60大寿,要提前一年在59岁的生日来庆祝,俗称“做九”。而“十”与“贼”、“九”与“鸠”谐音,鸠是凶悍之鸟,也就是说男不能做贼,女不能为鸠。20岁、30岁、40岁、50岁都不做,因为“四”与“死”谐音,与“尸”近音,意味折寿;50岁得在49岁的生日做,可“四九”就是“死久”,也不吉利。故民间有“短十八、亡十九,三十岁来做阴寿”和“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

    寿诞礼在民间都比较重视,大户人家更是有着比较隆重的庆典礼制。

    发帖

    寿诞前一月,由其长子或主事的晚辈征求寿星的意见后,向亲戚、朋友、同僚、门生、佃户等发出请帖,俗称“发帖”。请帖的一般书写方法如下,右上角写:“谨詹于X月X日为家严(或慈母)古稀寿诞,略备薄酒一盏,敬请赐教,恭候。”另起一行,再写“光临”。左下方写:“XXX顿首”,再下一行写发帖日期。现在,有的寿诞多在宾馆酒店设宴,就要写上具体地点、时间和包间等。请帖也由直写改为横写,但写法和文字基本一致。

    按俗,庆寿诞的时间可以提前到生日前,但不能延迟到生日后,即便是当年之内,过了生日就不能再做寿。

    寿礼

    寿诞作为比较正式的仪式,凡小辈和至亲以及受到邀请的朋友或其他人都要送礼,出嫁的女儿还要挑礼担,除了寿礼外还要特地缝制衣裤、鞋袜等作为寿礼。衣物多用蚕丝制作,象征长生不老,长命百岁。凡是寿庆用的礼物,一律冠以“寿”字,如寿袍、寿袄、寿衣、寿桃、寿面、寿糕、寿酒、寿烛、寿杖、寿画、寿屏等等。每件寿礼必须缀上用红纸剪出的“寿”字。寿桃是必不可少的寿礼,但如寿诞不是在果桃成熟的季节,可用面粉做成的“寿桃”替代。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的寿庆,除了准备前面的礼物外,还要赠送寿轴、寿联等书画作品以示庆贺。寿轴多是“松鹤图”、“福禄寿三星图”或“百寿”、“百福”、“百禄”、“百禧”图之类的吉祥图。寿联多是“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祝颂语。

    寿堂

    寿庆一般多在寿星的府第举行,寿堂必设在正屋厅堂,正中摆放一把太师椅,寿星有功名的话,要在画桌正中的小屏风上挂好敕令。寿堂的墙壁上挂上一幅红纸金字寿屏。寿屏一般请当地名流书写,内容都是寿星的功名、德行、业绩等。

    台门和大门悬挂彩球、彩带。寿堂上张灯结彩,点满写上“寿”字的寿烛,大红色寿烛表面配有龙凤图案。八仙桌上供寿面、寿桃、寿糕、寿酒、寿笋“五福”,桌的两旁摆万年青、长青藤或松柏之类的植物。从“暖寿”开始,府第中所有的灯彩和寿烛都必须点燃。

    祭祖

    寿诞礼一般要连续举行三天。寿星的寿诞日称为“正寿”。正寿的前一天,俗称“暖寿”。按俗,“暖寿”由出嫁的女儿承办。正寿由儿子承办。

    正寿这天,寿星身穿寿服,贺寿者也要穿着吉服。黎明时分就要“请寿星菩萨”。正午时分再“请祖宗羹饭”。请寿星菩萨时,桌上供奉肉、鸡、鱼“三牲”福礼或肉、鸡、鱼、羊肉和甲鱼“五牲”福礼,点上寿烛香火、焚烧元宝,虔诚拜祝寿星菩萨。请祖宗羹饭时,除了前面的“三牲”或“五牲”福礼外,还要增添清茶和清酒。

    祭寿星菩萨和祭祖宗时都要燃放爆竹、鞭炮。

    拜寿

    寿庆时,寿星的寿诞日最为热闹。是日,至亲、故交、门徒、下属、近邻甚至上司都来祝寿。大门外有专人司锣,寿堂旁有乐队伴奏。凡有祝寿者到达门口,司锣敲锣两下后高呼:“贵客到”或“客人到”!乐队闻声奏乐。寿星随即在高椅上整衣正坐,长子站伺一侧。祝寿者上堂作揖,口称“祝寿”。前来祝寿者如果是平辈的至亲、故交,寿星起立相迎,如果是晚辈或下属,就由长子代为回礼。

    如果是佃户或农户借祝寿之际送礼或前来请求租田种地的,一般不进寿堂。收下寿礼后,由行堂直接带到厨房,让其吃饭后离开。如果是上司或显赫的亲朋,寿星下堂迎接,拱手作揖,并邀入客堂聚谈。

    至亲宾朋基本到齐后,拜寿仪式正式举行。仪式多请专业司仪主持。拜寿仪式开始后,乐队奏乐,寿星上坐,亲朋好友一一入坐,然后司仪介绍寿星简历、功绩、子嗣情况。家中晚辈按辈分顺序和亲疏远近,依次向寿星行“三跪九拜”礼,拜祝时要口念“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禄双全”、“长命百岁”、“健康长寿”等吉祥语,并送上寿礼。寿星受拜时,要赠送“寿礼包”,俗称“子孙钱”。拜寿仪式完毕,主宾同吃寿桃和寿面,吃面寓意长寿绵绵,吃桃意谓长生不老。

    寿戏

    拜寿仪式结束后,大户人家要请专雇的戏班上演寿戏。寿戏的剧目大多为喜庆、欢快、圆满的传统剧目,尤其戏的结尾必以大团圆谢幕,以图吉利。

    看寿戏时,寿星坐在中间主桌、上司及地位显赫者围坐两侧,儿孙等家庭成员坐在第一排,然后按辈分依次坐定。

    戏班在演正戏前,一定要先演“八仙庆寿”的开场戏。唱词如“寿桌团团转,鲜花朵朵开,鱼鼓一声响,引出众仙来,今日乃是寿星XXX的寿诞之日,你我驾起祥云,往瑶池一走,寿山连福海,福寿万万年!”然后“八仙”一寿,以示庆贺。

    做寿戏一般为连续三天。

    寿宴向寿星拜

    寿宴,也称“桃觞”,桃即寿桃,觞为酒器,“桃觞”之谓就是寿诞举觞祝贺之意。前来祝寿的客人都要吃寿宴,寿宴要连办三天,以正寿的晚餐最为丰盛。前来祝寿及送寿礼者依次入席,按辈分大小和身份高低或事先划分好的位置坐定,共同举杯祝贺寿星,祝福语大多是吉祥用语,如“祝XXX福体安康、长命百岁”等。

    寿宴时要先吃寿桃、寿面,再吃寿菜、寿酒,“酒”与“九”谐音,故民间有“吃了寿诞酒,活到九十九”的谚语。菜肴除了传统的十碗头外,大户人家有的还用全鸡、全鸭、全鱼、全鳖甚至用银耳、海参等下八珍,干贝、鲍鱼等中八珍,以及熊掌、燕窝等上八珍。

    分寿

    寿宴结束,本家要拿“长寿食品”,如寿桃、寿面、长生果等当做回礼,分送给家人、亲戚和朋友,以分享长寿。同时,出嫁的女儿要挨家挨户地向邻居分送“长寿果”以示同喜同贺!旧时,“长寿果”都为寿桃、寿面、寿馒头、长生果、甘蔗、荸荠、硬糖等,现多为小包装的方便面、蛋糕、花生、桃酥、巧克力、水果等六种食品。

曹娥庙

    专家论孝

    孝德文化的民间载体

    胡耀灿

    孝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被视为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础,因此,古人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孝德文化经历数千年而不衰,除了历代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而大加宣传外,流传民间的各种文化活动,承担着孝德文化具体的传承作用,这种作用,不但没因为社会的动荡、朝代的更迭而消减,反而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下,更加显露出耀眼的光芒。

    民间文化根植于人民群众中间,它的产生、流传和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会民众的基本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所以也往往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孝德文化在民间文化中时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体现,上虞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形式,大量地包含了与孝德文化有关的内容。

上虞市小学生朗诵《诫子书》

    1.社戏和庙会

    社戏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年规戏、庙会戏、平安戏、偿愿戏。其中以庙会戏为主。

    庙会主要是以庙日祭礼为缘起的一种集市、娱乐方式,明清以来,上虞庙会盛行。各个庙会的规模大小不一,如百官的大舜庙会、下庙庙会(又称老十六庙会)、曹娥庙会(又称娘娘庙会)、东关的五猖庙会、崧厦的崧神庙会、五龙庙会、双枫庙会、道墟的东桑庙会、镇镜庙会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纪念孝女曹娥的娘娘庙会。除祈福求平安等内容之外,往往还有一些子女陪同老人一起到庙里烧香许愿,表达孝敬父母的心意。庙会的演出中,也会随时用快板书、莲花落、顺口溜等说唱形式,增加一些各地孝子孝女孝顺儿媳妇的小故事、小片段。据老人传说,迎神游街时,在迎神游街队伍中,会有人扮演“不孝子孙”被无常捉拿捆绑后,插上“不孝子孙”的牌子游街的场景。当然,在游街队伍中也有人高举牌子,上书“孝子某某恭迎娘娘”之类的文字,以示对孝子、孝女的旌表。

    戏曲演出是庙会的高潮,在所演出的节目中,除了一些专门以孝为主题如《芦花记》《吃糠记》(又叫《赵五娘》)等的剧目外,在其他的故事中,随时会有孝德的内容穿插其间。尤其是莲花落等说唱节目中,这样的内容就更多,如《娘家节诗》《分家节诗》《王华买父》等。

    现在的上虞农村,民间文艺演出中也有大量有关孝德的内容,如上虞戏曲家协会主席、省优秀民间艺术家杨国华等人演出的《征母》,将上虞崇尚孝道、社会和谐的良好风尚进行了充分的演绎。其他如莲花落表演家吴宝炎创作并表演的《曹娥传奇》《虞舜传说》等曲目,都以孝德文化为主题。

    2.志书和谱牒

    一般而言,县志及以上等级的地方志,大多是官修的志书,特别是明清以降,县志、府志基本上是由官府出面主持编纂。而村志、里志、庙志以及各姓氏的宗谱、族谱、家谱等,则一般均由民间自主编纂,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间对于社会行为的取舍和导向。

    在一般的里志、村志、庙志等志书中,对于本地的乡风多有记载,但大多以“孝友”为尚,对本地的孝子孝女多有褒奖。如上虞《五夫里志》载:里之称五大夫者,系焦氏五子,孝感上圣,立茔于此。

    在宗谱、族谱、家谱中,孝一直是一个主题。在笔者所收集或查阅的近百部谱牒中,除了一部分近代简续的谱牒外,大多数完整的谱书,都突出了孝的位置。

    如上虞北门谢氏良房谱中讲到:“谨家谱而不忘乎先,孝之大也。”把修志作为孝的一个重要内容。

    上虞西华顾氏宗谱则曰:“族之有谱,仁人孝子识不忘也。……凡一切忠孝侠烈、可歌可咏、可悲可泣之事靡不俱载。”

    古虞葛氏宗谱《例言》云:“贞烈节孝,潜德幽光,攸关风化,无论已未旌表,各为据实录,所以激扬门风也。”

    达溪王氏宗谱载:“敦孝悌以重人伦,为驭世之常经,即为立身之首务。”

    在许多谱牒中,对于孝子、孝女的记载都十分普遍。上虞刘氏宗谱中对于孝义人物的记载多达36人。上虞贺溪倪氏家谱中对于节孝人物的记载共有29人,其他人物记载中也多有提及为人孝悌等评价。

大舜庙

    3.建庙、立亭、刻碑

    上虞历史上对于孝行的褒奖有很多的形式。主要是建庙、立牌坊、刻碑、建坟等。通过这种形式,在民众中强化孝德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比如百官的舜帝庙、梁湖舜帝行宫、曹娥乡的曹娥庙(孝女庙)、丰惠南郊的朱娥庙、梁湖的“孝婆娘娘庙”、沥海的孝义祠、小越等地的孝子碑、孝子坟等。

    舜帝为中国传统二十四孝之首,也是孝德文化的源头。上虞自古就有虞舜故里的传说,曾有两座专门祀奉虞舜的祠庙。一是舜帝庙。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等有关史料载:“上虞故舜封地,江海环带,山川盘郁,为浙东名邑,……龙山西尽有百官,临江有舜帝庙,庙前有重华石。”据《舜帝庙志》记载,舜帝庙由民众集资,始建于唐代。舜帝庙气势壮观,建筑雄伟,是江南名刹,与禹庙并称为浙江两大祀之一,是古代名震江南的道德圣殿和祭祀场所。二是舜帝行宫。旧时,梁湖的建有舜帝行宫一座,凡过往商旅中有身份者,均须到舜帝行宫中致祭,以示敬意。

    曹娥庙,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由于曹娥娘娘是五月二十二负父尸出水的,所以后人把五月二十二日作为曹娥娘娘生日,也就顺理成章地把这个日子作为曹娥庙的庙日。每当庙会,各地人士纷纷赶来,一是为了祭拜孝女娘娘,表达对孝女的崇敬之情;二是为了给自己的父母长辈与亲人祈福求平安;三是参与到热闹开心的庙会活动中去,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丰惠百东村有座小庙,供着一位朱娥娘娘。据传说:朱娥是北宋时期人,父亲叫朱回,母亲早亡,朱娥从小由祖母养育。一天,村里有个叫朱颜的无赖,无理与她祖母争吵,并拿起柴刀来砍年迈的祖母,眼看祖母生命危险,小朱娥毅然冲上去,双手抱住朱颜拿刀的手臂,用身体挡住祖母,奶奶趁机逃去。朱颜举起柴刀向她砍来,朱娥为保护奶奶的安全,被朱颜杀死。大家都被朱娥的孝心所感动,先是给朱娥塑像,安放在曹娥庙内。后来朱娥故乡的民众,又集资在丰惠百东村建朱娥庙。

    此外,梁湖曹村有座“孝婆娘娘庙”,是人们为了表彰一位被屈死的孝顺媳妇,特地在井边造庙塑像,大家尊称其为“孝婆娘娘”。在五夫凤凰山麓,原有一座钱孝子墓,葬的是宋代孝子钱兴祖的墓。钱兴祖因家贫,母死五年后才下葬,下葬时有千只白鸟齐集墓前,两只白鹤前来助哀。现在,虽然墓已难觅影踪,但孝子碑尚在。

    这些散落于民间的各种孝德遗迹,就像一个个矗立在人民群众心头的道德指示牌,随时提示着上虞的后人遵从孝道、履行孝德。

    4.习俗和礼仪

    传统习俗是众多民间文化形式中最具教化作用的一种形式。在上虞的民间传统习俗中,有许多的内容与孝德相关。这些民间习俗,分散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但都在有效地发挥着传承孝德文化的作用。

    六十六块肉 上虞民间有这样一个传统:当父母年纪到六十六岁时,要由已出嫁的女儿送六十六块肉来吃。这六十六块肉要切成小块,由女儿家里烧好后送到父母那里。由女儿端送到父母手上吃。丈母娘则由女婿端送到手上吃。盛肉的大碗或钵头除了盖上碗碟之外,还有再覆以红布以图吉利的。

    倘老人没有亲生女儿,则此角色常由干女儿和侄女们承担。民间相信,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父母今后的岁月就难保安康。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六十六块肉也越来越小、越来越瘦。但这个尊老敬老的传统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媳妇敬茶 在上虞丰惠、小越、皂湖、梁湖一带农村的一部分农户家里,还流传着一种过年习俗,那就是不管是不是新媳妇,只要公婆还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早上,必须由儿媳妇烧好一碗早点,如藕茶、汤圆、桂圆或荔枝汤等,用双手捧到端坐在堂前的公婆面前,亲切地叫一声“爷爷娘娘请吃点心”,等他们吃完了,再将空碗收拾掉,以示敬老之意。

    此外,民间比较严格的称呼习惯,也让人们不断地强化尊老敬长的伦理道德观念,培养人们的孝德基础。

    孝德故事

    刘汉弼为母洗脚

    刘汉弼,上虞人,官至户部侍郎,是南宋理宗“淳祐三君子”之一,以“为官清正,敢于直谏”名垂青史。

    刘汉弼三岁时,父亲刘昌龄不幸去世,母亲谢氏带着两个儿子——汉弼和他的哥哥汉辅——艰难度日。她自己劳作,亲自执教,教汉辅、汉弼读书识字。弟兄俩体察到母亲艰辛,学习十分认真、自觉。

    嘉定九年(1217年)刘汉弼得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一直做到户部侍郎。尽管公务繁忙,不能经常侍候母亲,但汉弼心里一直惦记着老母亲,只要有时间、有机会,就要回家看看。有时出差路过,有时特意请假,他给自己定了一项规矩:每年至少回家一次。汉弼每次回家一定要亲自为母亲洗脚,长长的缠脚布,他细细地解开,小小的金莲,他轻轻地揉搓,待母亲再三制止,方才停手,然后再小心地替母亲缠好双脚。

    夏千虎口救父

    明代时,上虞东关有个叫夏千的年轻人,他平常对父母非常孝顺,有一个早上,他父亲在田间劳作,突然来了一只猛虎,叼起他的父亲就跑,正在吃早餐的他连忙吐掉口中的食物,急起直追,扑向猛虎,用手中的筷子向着老虎的颈部一阵猛戳,老虎头颈上的皮都给戳破了,于是负痛之下,只好舍下夏千的父亲逃跑了。

    夏千抱起鲜血淋淋的老父,发现老人家的肠子已拖出一截,双目紧闭,危在旦夕,怎么办?夏千见院子田畦上有几株碧绿的苦荠菜,连忙拔来,扭掉菜根,用手将荠菜捣糊,然后小心翼翼将老父拖出的肠子塞进肚内,再将揉烂的苦荠菜敷在上面,让老父平躺在床上。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奇迹发生了:老父伤口的鲜血被止住了,疼痛也明显减轻。他终于摆脱了死神的魔爪,慢慢苏醒过来。得讯纷纷前来看望的众猎户见到眼前的一幕,人人称奇。从此之后,上虞一带凡有外伤出血者都以苦荠菜作为一帖良药,而且屡试不爽。

    张承赉以孝感人

    张承赉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考中进士,任上海松江府推官,后升任南京刑科给事中之职。但终因他刚正耿直,言事无忌,多次触犯朝中权臣,他拂袖回归家乡上虞,闲居读书,洁身自好。在乡里期间,他大力倡导孝德,以孝感人。

    一天,张承赉出去散步,在一片小树边,看到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小孩,扎了一个草人,又将草人埋入“坟墓”。张承赉问小孩,这个草人是谁?小孩回答是他后母。原来后母虐待他,他过着挨打受骂、挨冻受饿的日子,恨不得让她早日死了。张承赉见小孩子可怜,带回家中,给他洗了澡,又给他吃饱了饭,然后和他聊天。从小孩子口中,张承赉知道了那位后母有哮喘病,于是教小孩子认识一种能治这个病的草药,让他采了去送给后母煎熬服用,每天都要这样去孝顺后母。过了半个月后,那位后母牵着小孩子的手来到张承赉家,感谢张先生治好了她的病。张承赉笑着说:“不用谢我,孝为善之先,你是享了孝顺儿子的福。”后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含着热泪向张承赉说:“张先生,我会像亲生儿子一样待他好的。”

    又一次,张承赉正在家看书,骤然听到一阵哀哀的哭声。他跑出去一看,原来是一户人家的媳妇与婆婆吵了架。媳妇觉得婆婆太没有道理,太霸道了,自己受了委屈,受了冤枉,要去投河自尽。张承赉劝住了她,耐心地开导她,又给她讲了晚辈要孝敬长辈的道理,讲了一个个媳妇孝顺婆婆的故事。媳妇听得气平心顺,受到了很大的感动,她向张承赉表示:一定要做个孝顺媳妇。从此以后,这户人家的婆媳关系变得和睦亲热了。

    孝德新人

    背着妈妈去上学

    上虞市中小学“十佳孝星标兵”曹秋芳

    1994年7月,曹秋芳出生才满两个月,母亲因医院的一次手术意外,引起压缩性椎管斜直,从此卧床不起。

    父亲东挪西借,带着母亲辗转于杭州、上海等地各大医院,连续治了4年,人拖累了,母亲的病情未见好转,倒反欠下了10多万元的债务。一边是瘫痪卧床的妻子,另加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边是债台高筑,穷困潦倒的家庭。是在家陪伴照顾妻子,还是外出打工赚钱?父亲曹金良陷入了痛苦的两难之中。

    这时只有4岁的小秋芳似乎看出父亲的心事。她用天真的童音说:“爸爸,你到外面赚钱去,家里有我和哥哥,你放心,我们一定照看好妈妈。”

    父亲外出打工去了,从此,照顾母亲的重担落在了秋芳和9岁的哥哥身上。哥哥是男孩,有些事不方便做,小秋芳自然成了照料母亲的主角。

    母亲身材高大,每次大小便,秋芳和哥哥都抱不动。小秋芳灵机一动,请人在妈妈的床底下挖了个洞,下面放一只木桶。每次妈妈便后,她都会蹲下身子帮妈妈擦干净,日复一日,没有一丝怨言。

    ★★★★★

    7岁那年,秋芳该上小学了。但学校离家有5公里,中饭得在学校吃,而哥哥读的中学路途更远。两人都上学读书,母亲怎么办?

    揪心的她,便同哥哥商量,决定带着妈妈上学,在小学附近租房子。

    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妈妈的坚决反对。她体谅女儿的一片孝心,但却担心女儿会被同学耻笑:“什么?这怎么行?哪有带着母亲上学的!”

    见母亲迟迟不肯答应,小秋芳便使出了一个“绝招”。她对母亲说:“你若不答应,我就不上学了!”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秋芳很快在小学附近租了一间小屋。

    每天凌晨,当别的孩子还沉浸在睡梦之中,秋芳就一骨碌起床,洗衣服、做早饭、搞卫生,然后给母亲喂早饭。安顿好母亲后,她才匆匆扒上几口饭出门去学校。

    中午,秋芳就带着学校里蒸的饭盒,买上几碗母亲爱吃的菜,回家和妈妈一起吃。

    放学回来,秋芳先做饭,再做功课,然后替母亲擦背洗脚。

    为节省开支,秋芳向当地农民“讨”了一小块地。她硬是挤出时间,自己种菜吃。她向邻居借来淘粪的担子,因人瘦小,一担人粪料挑不了多少,一次她多担了一点,不小心摔倒在地,人粪料染了一身……

    读三年级那年,秋芳托人找了一份缝制手套的活。每天晚上她做完家务,照料好妈妈,复习完功课,就坐下来在昏暗的灯光下缝制手套。每加工一副手套,可以赚5分钱。

    ★★★★★

    2005年7月,秋芳接到了章镇镇中学的通知书。有人问她:“难道你继续‘背’着母亲上学?”“那当然!”秋芳的态度十分坚决。几经周折,秋芳“背”着母亲终于在章镇中学附近安下了家。

    “如果不是她妈妈拖累,秋芳的成绩会更好!她会成为班上的尖子,这个女孩多可惜!”邻居的议论渐渐传到了母亲的耳朵。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母亲想以死来摆脱生活的折磨和对女儿的拖累。她悄悄准备好了绳子,藏在枕头底下,随时准备离开人世。但一看到女儿那张稚嫩的脸,一想到她那份赤诚的孝心,母亲几次都下不了决心。

    当母亲想寻死的念头被秋芳发觉,她用瘦削的臂膀一把抱住母亲号陶大哭:“妈妈,你再这样,我也不活了。”……

    母亲从此不再自责,对生活也有了信心。她经常鼓励女儿:“秋芳,你读书一定要用功,要考出好成绩,将来能上重点大学。”

    ★★★★★

    2006年,哥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从此秋芳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生活上尽管父亲在外打工陆陆续续有钱汇来,但妈妈买药很花钱,秋芳母女俩一直过得十分艰苦。

    面对艰辛与困苦,秋芳始终保持着乐观,寻求着自立。从上初中开始,她利用学校放假这段时间,为上虞市松厦镇的制伞企业加工伞件。她把伞件的零配件拿到家没日没夜地干活。

    母亲久病卧床,又患上了褥疮,秋芳一天要帮母亲翻身、擦身五六次,以防止褥疮的扩散。她还托同学买来医学书,自学医学和护理知识,边吃饭边翻书本,照着书上说的无微不至地照料着母亲。

    2008年中考前那天晚上,大雨如注,出租房严重漏水,曹秋芳一个晚上忙着接水、倒水,身体着了凉。第二天,她发着高烧走进考场,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中考的各课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全市重点中学——上虞市东关中学“实验班”。

    “我永远不会放弃妈妈!我到哪她就到哪,即便今后我上了大学!”上高中了,秋芳仍义无反顾地“背”着母亲上学。这次,她们以每月130元的费用,在东关镇上租下了一间狭长的旧平屋。

    后来,一位叫朱宝林的爱心人士,折服于秋芳的孝心,将坐落在东关中学旁的两间平屋,无偿提供给母女俩居住。

    在她的不懈努力和精心照料下,奇迹发生了:2009年2月12日,母亲竟能下床着地,缓慢行走几步。看着能够站立起来的母亲,秋芳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母女俩紧紧地拥在了一起,喜极而泣。

  孝德史料1

    虞舜孝感动天

    《史记·会稽旧记》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邱,即舜所生也。

    《郡国志》姚丘即舜母握登感垂虹之祥生虞之地。

    《水经德》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娱通虞)乐,故曰上虞。

    《史记·五帝本记》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史记·五帝本记》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史记·五帝本记》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韶》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史记·五帝本记》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曹娥投江救父

    《后汉书·列女传》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沂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烈女》汉·曹娥,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溯涛迎神,溺死,不得尸。娥年十四,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投衣水中曰:父尸所在,衣当沉。流至一处而沉,娥随之投水,经五日反抱父尸出,人怜而葬之。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请于朝,建祠赐额立碑,令邯郸淳作词诔之,遂以娥姓名江。

    《旧志》曹娥八岁,母患病笃,愿以身代,遂于伍相神前,割股和药而进。母病乃瘳。

    清·光绪《上虞县志》(曹娥)宋大观四年封灵孝夫人;政和五年,高丽人来贡,借潮而应,加封昭顺;淳祐六年,加封德懿夫人;且封其父为和应侯,其母为庆善夫人。元至元五年,加封慧感夫人;清嘉庆十三年,敕封福应夫人;清同治五年,加封灵感夫人。

    上虞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内涵丰美、传承丰富,青瓷文化、英台文化、东山文化、白马湖文化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谓独具风采,此当中为翘楚者,非孝德文化莫属。

    其一,孝德文化历史最为悠久。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作为三皇五帝关键人物的虞舜出生于上虞。虞舜以孝和德闻名,被誉为中华民族道德始祖和慈孝楷模。上虞孝德文化自虞舜发轫,迄今已有4000多年,被谓为中华孝德文化的重要源头。其二,孝德文化内涵最为丰美。孝德作为维持中国社会几千年伦理秩序的重要支柱,上渗透庙堂社稷,下浸润百姓草根。无论立国兴邦、建身树业,还是耀宗荣族、居家过日,几乎无所不在,不啻为时代、社会、家庭进步发展的教化器。其三,孝德文化传承最为丰富。除了虞舜、曹娥、诸娥、朱娥等一帝三娥外,在上虞仅史书记载的著名孝德人物、孝德事迹就达50余则,民间相传的孝德人物、孝德故事更不下百余则,在今天更出现了张杰、曹秋芳等杰出的孝德典范。

    孝德史料2

    杨威虎口救母

    横塘孝闻岭

    戴就宁死不作伪证

    魏朗斗宦自尽

    王充因孝上太学

    孟淑为祖自缢

    谢安东山再起

    嵇康视死如归

    杜楼哭父身亡

    嵇绍以身捍王

    柳絮女勇退盗贼

    朱娥舍身救祖母

    李光不畏权贵重社稷

    乐善好施周元吉

    钱孝子双鹤助哀

    姚天祥尚义好施

    夏千虎口救父

    赵善傅护父受伤

    抗金英雄龚生

    闻思严孝感禽兽

    诸娥救父爬钉板

    杜枟冒死护父骸

    徐敩梦中献梨

    姚镗为救父而亡

    钟亿为母不续弦

    倪元璐“处不忘君、退不遗世”

    高岱父子为民尽忠

    章正宸为明灭

    布衣博学刘坦

    金柱清白遗子孙

    两袖清风丰有俊

    陈绍秉直弹严嵩

    马一浮勇拒权贵

    胡愈之尊师改错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