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 沟通交流 凝心聚力 繁荣创作——中国曲协举办2011年全国曲艺精品创作班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29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1年全国曲艺精品创作班综述  

开班式合影 李家岭 摄

    7月17日至22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2011年全国曲艺精品创作班在中国曲协连云港创作基地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40多位优秀曲艺作者会聚一堂,认真学习、潜心创作,交流经验、沟通思想,圆满完成了创作班各项既定任务,推出了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曲艺作品。在包括曲艺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本次创作班的举办,对于团结凝聚曲艺创作队伍、提升曲艺创作水平、促进曲艺事业繁荣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创作班结业仪式

    |各方支持 精心筹备|

    全国曲艺精品创作班是中国曲协全国曲艺精品创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曲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常设工作,迄今已经举办三届,得到了中宣部、中国文联等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全国曲艺精品创作班是贯彻中国文联八届七次、八次全委会和中国曲协六届二次理事会、2011年全国曲协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创作班从年初开始酝酿,中国曲协分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筹备,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耀鹏出席创作班结业式并作总结讲话,姜昆、崔凯、吴文科3位副主席和曲艺评论家常祥霖为创作班授课,与学员们分享创作理论成果。中国曲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刁惠香和研究部主任黄群全程主持了各项学习和讨论。本次创作班是中国曲协连云港创作基地正式命名以来首次承接曲协创作活动,连云港方面高度重视,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连云港市市长杨省世、副市长腾雯和市政协副主席曹佳鸣、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邸占山分别出席了开班式和结业式。连云港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戴咏寒和创作基地的同志们尽心尽力、细致安排,炎炎夏日里,为学员们在风景怡人的孔望山麓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创作环境。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提高曲艺在当代文化艺术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精品创作成为重要任务和当务之急。本次创作班在前期筹划过程中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凝聚创作队伍,推出优秀作品。因此在学员选调方面,汇集了全国各地、各曲种当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优秀作者,带着作品参加、带着问题听课是前提;在年龄构成上体现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配备,既有成绩斐然的老艺术家作指导,也有众多中年曲艺作家发挥中坚力量,“70后”、“80后”的青年作者更是占了总人数的将近一半,为创作班注入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创作班虽然只有短短一周时间,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专家授课、大会交流,又有分组讨论、集中改稿,同时还安排了考察采风。学员们纷纷表示,在全社会日益“忙碌”的当下,曲艺作者们能够静下心来、坐在一起研究探讨创作方向,交流切磋创作经验,集中精力打磨作品,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也是值得倍加珍惜的学习提高的机会。

出席创作班结业仪式的领导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推出作品 收获友谊|

    本次创作班的举办,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专家讲座、实地采风、座谈交流等活动使全体学员进一步增强了投身曲艺事业的兴趣和信心,深化了对曲艺创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明确了进行曲艺创作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创作班期间,姜昆、崔凯、吴文科和常祥霖的讲座引起了学员们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有很多第一次参加曲协创作班的学员表示,这几次讲座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以前在创作中只知道闷头写作,对于曲艺的定位和创作的方向性问题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清醒的认知,而这正是曲艺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许多作者表示,专家讲座抓住了曲艺创作中的核心问题,鲜明、强烈地倡导创新,使他们走出了以往创作中存在的许多误区,受到很大的启发。一些年轻作者甚至感叹自己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到今天才真正入门”之感,受益匪浅。

    为了能让大家潜心创作,本次创作班延续了中国曲协以往办班的经验,采取了全程全封闭的集中创作方式。通过大家集中精力、辛勤笔耕,本次创作班打磨推出了一批有水平、有特色、有涵盖面、有亮点的优秀作品,如相声《啃老儿孙》《如此考证》《我要结婚》《非常婆媳》、苏州弹词《端午情》、二人转《看门狗》、山东快书《山村小阿娇》、快板《抗日山》、小品《心声》等。这些作品题材新颖,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和代表性,在表现手法上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令人耳目一新。

    创作班这一难得的交流平台,也进一步凝聚了体制内外的创作力量,无论是来自专业院团还是小剧场,学员们在共同学习、创作和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创作班临结业时,学员们依依不舍,有的甚至“热泪盈眶”,年轻热心的学员们更是为创作班建立了QQ群,方便今后沟通。在创作班上,李立山、白云海、崔立君、焦随东等老作者在自己创作的同时,发挥了重要的骨干力量,他们兢兢业业、毫不保留,为新人示范讲解、倾囊传授;新人们也虚心求教,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修改作品,进步可喜。大家在创作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彼此促进,在历练作品过程中磨练自己,在提升自身素养过程中不断提高作品质量,同时也增强了繁荣曲艺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繁荣创作 任重道远|

    近年来,中国曲协把抓创作摆在日常工作的突出位置,举办了一系列曲艺创作班、人才培训班和作品征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当前曲艺创作水平与广大观众对曲艺精品的孜孜渴求、热切期待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曲艺创作仍然面临精品少、队伍小、报酬低、发表难等一系列问题。这既有外部大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曲艺创作队伍内部的深层次因素。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曲协提出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切实采取措施推动曲艺精品力作的创作生产,通过实施全国曲艺精品创作工程和全国曲艺青年英才培养工程,为曲艺作家特别是青年作者提供展示平台,营造更加和谐有利的氛围,进一步完善培养、凝聚、提升人才的激励机制,发展壮大曲艺创作队伍,推动曲艺创作繁荣发展。此外,中国曲协还计划在年内将创作班优秀作品结集出版,通过今后的二度创作和不断的舞台实践、精心打磨,力争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杨晓雪)

    授课教师观点摘编 >>

姜昆(中国曲协副主席)

    用创新思维指导曲艺创作

    姜昆老师结合近年来在北京、四川举办的曲艺创作班上的讲话以及在深圳、吉林回答记者提问时的主要观点,围绕曲艺发展理念进行了讲座。他说,曲艺作者要少一点“牌子腔”、多一点“精气神”,用创新思维指导曲艺创作,在曲艺的传承过程中要用新的表演方式、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语境表现时代的、大众的、主流的精神风貌,摒弃陈旧的“牌子腔”。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曲艺作者应该把眼界拓宽,所创作的作品应当思想新、语言精、眼界宽、构思深。姜昆老师指出,曲艺要创新,不创新就没有出路。曲艺作者要注重形式出新,曲艺发展到今天,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这些年的大多数曲艺作品总觉得新的东西少了点,似曾相识,如果在形式上不出新很可能就会被时代淘汰。曲艺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文化品位。曲艺大家之所以能够从艺人走向演员,从演员走向艺术家,是对文化的敬仰和崇尚所产生的追求,因此,个人文化素养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品位。

崔凯(中国曲协副主席)

    重视曲艺形成的三维发展空间

    崔凯老师以“繁荣曲艺创作先行”为题,重点分析了新形势下曲艺艺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提醒曲艺作家不要只研究曲艺创作的技巧而忽略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后,全国曲艺形成的三维发展空间:存在于城乡各地的群众性曲艺活动需要大量的优秀作品;走进经营性文化产业之中的曲艺商演,需要更多的适应观众需求的曲艺作品;部分代表曲艺最高水准的专业团队和大型文艺晚会,需要一定数量的曲艺精品。这三者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他指出,当下的曲艺创作要适应不同的需求,全方位地大力推进。为商业性演出所提供的作品要适当突出观赏性和娱乐性,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所提供的作品要注意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不能都写成缺少艺术感染力的宣传品。曲艺精品的数量肯定不会很多,但能够引领和带动新时期的曲艺创作、演出和鉴赏的总体发展和提高。艺术精品不一定是靠评奖评出来的,应该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只要曲艺作家多出好作品、出精品,就会带动曲艺界多出人才、出名家,促进曲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曲艺这枝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艺术之花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常祥霖(中华曲艺学会会长)

    演员的二度创作至关重要

    常祥霖老师结合演出、创作、编辑、研究、文艺管理等自身实践,提出“本体品格”、“形式规范”、“语言表现”是关乎曲艺自身位置稳固与否的重要问题。在解决方向等问题的同时,绝不能忽略技术层面。成功的曲艺节目,至少包含“曲艺文本”、“演员二度创作”和“观众的会意”3个要素。其中“演员二度创作”至关重要。演员的文化素质、艺术功力制约着对文本的认识、理解和表现。现在很多曲种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创作和演出中应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的意识。苏州评弹的“理、味、趣、奇、细”,快板书的“有人儿、有事儿、有劲儿、有趣儿”可以看作曲艺创作的“法门”。常祥霖老师评点了中国曲艺家协会编辑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舞台精品名录》、《曲艺》杂志推出的《庆祝建党90周年90篇曲艺作品名录》中收入的重点作品。介绍了赵树理、陶钝、刘学智、陈增智、李润杰、马季、邱肖鹏等前辈以及当下卓有成就的姜昆、牛群、徐檬丹、付怀珠、杨子春等在创作方面的特点和贡献。为了增加形象感,他还播放了上个世纪60年代李润杰的《抗洪凯歌》、朱光斗的《学雷锋》等珍贵录音。

吴文科(中国曲协副主席)

    重建符合规范的行业伦理

    吴文科老师指出,曲艺作为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具有自身区别于其它艺术样式的独有审美特色,其口头语言的“说唱”叙述(或说、或唱、或又说又唱、或似说似唱),即演员以本色身份进行全知视角的语言性“叙演”,既与戏剧的代言式“扮演”相区别,又与“唱歌”和“唱戏”有所不同。这使曲艺的形式构成相对简便,内容表达比较通俗,审美创造倚重意涵,欣赏接受凭借联想。然而,这些特点在当下的创演实践中常常不能得到较好的掌握和运用。致使“说书单纯讲故事,唱曲非要加伴舞,韵诵只把技巧弄,谐谑嬉闹卖粗俗”的弊端时有所见。包括“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创演偏向与“今天写、明天演、后天丢”的浮躁态度,以及“媚俗迎合、娱乐至上”的低级追求和“甘愿草莽、放弃担当”的思想操守,已然成为影响当下曲艺创演健康开展的主要问题。吴文科老师表示,除了大力培养极度匮乏的作者队伍,重建因“重表演、轻创作”和“忽视合作、慢待伴奏”而严重失范的行业伦理,在理论上实现艺术的自觉,观念上树立艺术的自信,实践上追求艺术的自强,深刻继承优良传统,切实杜绝盲目创新,不断推出真正“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才能重新彰显自身的价值,最终赢得艺术的自尊。

    辅导老师代表感言 >>

    白云海中国煤矿文工团创作室主任

    7月的连云港,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季节。这里山青,水绿,气候宜人。在中国曲协连云港创作基地,荟萃了全国东西南北中的曲艺作家,2011年中国曲协精品创作班给古色古香的东海名郡带来了欢声笑语。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相声、小品、二人转、梅花大鼓、河洛大鼓、绍兴莲花落、四川扬琴、弹词开篇……最可喜的是有多少新面孔就有多少新作品,有多少新作品就有多少新手法!我们为新生活讴歌,我们给主旋律增色,不是高台教诲,句句发自内心,不是泛泛而谈。我们看到了中国曲艺的美好明天。

曲唱组讨论

诵说组讨论

    学员代表心声 >>

    胡磊蕾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曲艺作家

    孔望山麓汇精英,

    喜逢旧友与新朋。

    名家授课来解惑,

    各成一派非虚名。

    创新发展生存路,

    思维开放属姜昆。

    学院风范吴文科,

    研究理论重传承。

    结合现实谈曲艺,

    大腕崔凯感悟深,

    适应需求搞创作,

    通俗易懂入人心。

    温故知新常祥霖,

    细说往年好作品,

    微观之中找差距,

    口才了得令人敬。

    一班学员分两组,

    拿出作品任人评。

    我在一组窜二组,

    读了弹词念小品,

    拆分解析齐探讨,

    接受“弹雨”与“枪林”,

    只要作品能提高,

    “千刀万剐”何要紧?

    感谢曲协有心人,

    提供机会基地行,

    “吃、游、住、行”细安排,

    “交流、学习”费尽心。

    此返姑苏当努力,

    再出优秀好作品!

辅导老师与学员讨论作品修改

    宋磊重庆市曲协理事

    通过近一周的学习和交流,大家彼此熟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专家们所做的专题讲座使我们受益匪浅。姜昆老师就曲艺创作观念的拓展、节目表现形式的革新、作者文化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崔凯老师从宏观上分析了曲艺创作的现状及对策,曲艺发展的三维空间和未来的需求,为我们拓宽了创作思路;常祥霖老师从微观上对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曲艺精品和力作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剖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新中国曲艺创作五彩斑斓的画卷,提高了我们的鉴赏水平;吴文科老师则是从学者的角度,阐述了曲艺的审美特点以及当前曲艺创演应该注意的问题,使我们在理论层面对曲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将把交流学习的经验,带回各自的曲艺园地耕耘奋斗。

创作班在连云港苏马湾采风

    张作松连云港市曲协理事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和接触,使我感到在座的各位,人人都是我的老师,人人都是我学习的一面镜子,人人都是我的榜样。姜昆老师讲到要少一点“牌子腔”、多一点“精气神”,表达了对当今曲艺的殷切希望;“品牌要做大,眼界要放宽,角度一定要刁”,为曲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崔凯老师讲到什么是精品时,使我感到一个作者所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和品质,以及他所讲到的一个精品也是一个综合美的艺术品,使我感受颇深。这次学习交流,让我看到全国各地的曲艺工作者为了曲艺的发展与繁荣潜心创作,每篇作品的构思新颖独特,语言精练,引人入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看到很多年轻作者,崭露头角,所以说我们连云港曲艺人要向兄弟省市学习,大鼓干劲,迎头赶上,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回报大家。

创作班上的“80后”作者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