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马兰奇肖像 徐唯辛
识别艺术家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创作思路稳定,易于被识别,创作形式相对不变,以延续其创作风格;另一种则是不甘于重复自己,求变创新,以丰富创作内涵,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徐唯辛教授属于后者,他认为,时代对艺术家的学养和思想深度、对于艺术题材和艺术形式的发展创新都是有要求的。就艺术规律而言,艺术创作不能总停滞在一种形式或一个水平上,这样很难引起视觉兴奋。他提倡艺术家多阅读、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以艺术的形式参与推动时代的进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早年,徐唯辛以画新疆、西藏的人物与风景为创作主题。油画作品《馕房》是20世纪80年代徐唯辛在中国美术学院读硕士学位时的毕业作品,这幅油画作品于1987年在首届中国油画展上获得了优秀奖。作品吸收了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风格,避开了边疆作品创作惯用的歌舞场面,摈弃了强烈的对比色,采用了温暖的近乎单色的橘黄色调,将生活中常见的情节给以诗意的构成。1987年的首届中国油画展是自油画传进中国近百年来的第一次油画大展,产生了15个优秀奖。徐唯辛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当时在美术界画新疆风情的作品很常见,但像《馕房》这样能淋漓尽致地表现维吾尔族人善良、质朴民风的作品还真不多。总结起来,还是我爱说的那句话:心里有,才看得见。这幅作品在当时很有一点‘前卫’呢。”在徐唯辛的硕士学位毕业答辩会上,一位擅长苏派油画的老先生指责《馕房》为“年画”,因为他们很少看到油画可以用几乎平整到没有笔触的方法来完成。后来一度盛行的“新古典主义”更是将表面的平整推到了极致。1993年,徐唯辛赴西藏游历藏北地区,创作了油画《酥油茶馆》,此作品于1994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油画《圣地拉萨》入选1997年当代中国艺术展。紧接着下一个时期,徐唯辛创作了反映城市题材的油画《酸雨》《过道》等系列作品,画面中的人物和景物呈现出焦虑和矛盾的神情。油画《工棚》被选入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得银奖,并参加了北京世纪风采展,获得了北京市政府“文艺奖”、“文学艺术奖”和“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
曾在广州生活了13年的徐唯辛,充分领略了广州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境况,商业大潮的席卷,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徐唯辛再难静心创作唯美而远离尘世的民族风格作品。作为学者型艺术家,徐唯辛尊崇“知识分子要以苍生祸福为念,匹夫要为国家兴亡负责”的精神品质。至此,他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与内心的追求产生出碰撞,对艺术的理解和自我价值的判断有了新的认知。之后,他的画作一反唯美情调和安静恬适的意境,将创作方向转入对现实的关注和历史题材上来。他大胆地尝试脱离延传了几百年的传统构图及绘画形式,融入时尚元素,创作了大型肖像系列作品《2005中国矿工纪实——矿工肖像系列》,然后推进至历史题材,2007年展出了他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系列作品《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
徐唯辛关注现实,并以油画作品反映着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在以民工为原型的作品《工棚》获奖后,他又多次深入到煤矿去体验生活,与满脸煤渣的矿工交朋友,徐唯辛关注着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了国内最先进的煤矿生产线和设备,并同时关心那些小煤窑。这些煤窑多数是由个体经营,生产条件和安全设施很差。徐唯辛走到工人当中去,希望看到最真实的境况。矿工们知道了他的教授、名画家身份后,避而远之,不敢接近他。而徐唯辛总会迎上去和矿工们握手,热情与他们相拥,拍着工人的肩膀大声说:“来呀,我们是兄弟!”他收集了大量创作素材,创作出了一批以矿工为题材的巨幅肖像,记录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形象。2006年5月,徐唯辛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劳动者”个人作品展。他将一个时代的劳动者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他笔下的矿工头像,神情凝重,气质憨厚,眼神真切,衣着质朴,给人以亲近、朴实感。徐唯辛说,他感谢自己熟悉的煤矿工人和农民工,“因为是他们激励我以他们的形象作为时代见证和素材进入作品,并造就了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个人作品展。”
徐唯辛教授集数年的功力与心血,融汇于一个逝去时代的“众生相”里,作品《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系列肖像,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缩影。徐唯辛以具象、客观、细腻的写实手法,庞大的规模,将百幅肖像巨制和简历文本呈现在今人面前,使这些沉默的面容体现了永恒的价值。这其中包含了他的特质、情怀、责任和良心。自从创作完成了大型人物群体肖像,徐唯辛才得以释怀。这样的转化,蕴含着作者的人文情怀,反映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价值的深度思索。他不断地发现、发掘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以填充学术领域的空白,表现了一个创作者从思想深度、艺术题材、艺术形式到艺术创新的全过程。
徐唯辛是一位没有学究气、直爽前卫、内涵丰富、触觉敏锐、富于创造力的艺术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执行院长,他不断提倡师生们要养成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升专业素质和人文修养。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将人生价值观的传递贯穿其中,并对本科生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打破了学生课程的专业界限,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课程,最终根据学生的专业优势确定发展方向。2008年,徐唯辛获得了第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艺术家奖;作品《萨马兰奇肖像》入选第三届北京双年展;油画作品《矿工肖像》系列入选台湾首届福兴国际双年展,并参与了中国写实画派的赈灾作品创作活动。同年,“虚无众生相——中国画家徐唯辛油画展”在纽约曼哈顿雀喜街艺术中心中国广场艺术空间举办。2009年,徐唯辛获得了耶鲁大学颁发的“杰出艺术家”奖。2010年5月,徐唯辛教授应邀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艺术学院做了题为《艺术—社会—历史—我的实践与思考》的演讲,继而在哈佛大学参加了题为“耳顺——中国发展论坛”的学术活动,会上他所讲演的题目为《中国当代艺术观察和我的实践》。2011年4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举办了题为“中国形象”的徐唯辛个人作品展。
徐唯辛以艺术家特有的方式,再现了共和国的历史。每每观赏他的画作都会获得视觉的冲击力,这种冲击直达观者的灵魂——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曾经的历史有可能被淡忘,留下的只是梦一般模糊的背影,或许某一天这背影也会被源源不断的新的诱惑彻底淹没。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背影都不记得,那么根在何处?徐唯辛从民族风情题材的《馕房》,到现实题材的《矿工》,再到历史题材的《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他的画作所纪录下的,便是中华民族曾经的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