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的守护者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25     作者:羽芊     来源:中国艺术报

布达拉宫的春天 金勇/摄

    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布达拉宫,之所以能长久地绽放令人神往的光芒,离不开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着的人们。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近这座古老的宫殿,走近宫殿的守护者——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

布达拉宫的守护者

    巍峨壮丽的布达拉宫矗立在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彩色的宫殿上空,白云缠绕,在蓝天映衬下,格外辉煌,作为藏文化的巅峰代表作,它的保护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说真的,别看我们生活在拉萨,对于要爬到4000多米高的布达拉宫上还是有些望而生畏的。布达拉宫的青石板路虽说可以行车,但为了保护文物,所有的车辆不准进宫,包括工作人员,也和游客一样往上爬。去的那天,我几乎走不到20步就要停下来喘一阵。

    在进布达拉宫主楼前的院坝处,有个长长的门洞,一级一级的青石板慢慢升高。我走到那里时,双腿软得实在走不动了,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休息够了,才慢慢溜达上去。进了院子,我随处走着,胡乱拍了些照片便开始找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的办公室。管理处的办公室还真不好找,从左边的小门进去,有一道窄窄的木梯,一个小伙子告诉我处长办会室在下面。一看那黑洞洞的梯口我就害怕。已经累得半死爬上来了,还要直溜溜地往下,等会上来咋办哩?我咬咬牙还是慢慢下去了。说咬咬牙绝不是吹,布达拉宫的楼梯都有些搞怪,全是又窄又陡。

    我先找到强巴格桑的办会室,里面没人,几个阿佳正在试藏装,说是新做的工作服。我又晃到副处长的办公室,掀开厚厚的帘子就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布达拉宫管理处的副处长旺多,笑眯眯的一个老头,叫我进去坐。这时旁边突然冒出一个大嗓门:“小丫头,你今天也来了?快进来,喝个茶!”唬了我一跳,仔细一看:强巴格桑,布达拉宫的掌门人,穿了一身迷彩服,登了一双胶鞋,满身尘土,捧着一茶杯背着我站在柱子旁边,眼睛笑成一条细缝。这老头变成这样,我一时之间还真没认出来。

    强巴格桑个子高高大大的,显得十分魁梧。他父母去世较早,7岁到17岁一直在寺庙里生活,没有上过学,参加工作后一直放电影,他的好多知识都是从电影里学来的。1989年10月12日,当时布达拉宫第一期工程开始维修,把强巴格桑从电影公司借到布达拉宫管理处,搞专家接待工作,一呆就是两年。1991年,上级部门下令,正式调强巴格桑去管理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当时的他是极不情愿的。一是家人非常反对。因为布达拉宫是个全世界瞩目的地方,文物成千上万都没登记造册,随便哪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来不得一星半点的闪失。他的孩子们甚至说:“如果将来我们日子好过了,没准人家会认为我们在布达拉宫偷了什么东西呢!”二来他自己当时在自治区电影公司放电影,拿强巴格桑的话说:“我很喜欢放电影,那时觉得放电影的工作比管理布达拉宫好,放电影很赚钱嘛,别人都求着我们。而布达拉宫银行账面上只有7780元,还欠着9000多元电费,要是去布达拉宫,感觉就像叫花子,老得问别人要钱。”但是不管愿意不愿意,任命还是下来了。从正式任命的那天起,强巴格桑在布达拉宫工作已经20个年头了。这些年来,他睁大眼睛,犹如一只尽职尽责的猎犬,紧紧地看守着布达拉宫。把文物一件一件登记造册,上报国家文物局。亲自守在布达拉宫的维修现场,一点都不敢马虎,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他的足迹踏遍布达拉宫的各个角落。

    早就听说强巴格桑是个十分倔强的老头,工作起来六亲不认的。想想强巴格桑上任以来,布达拉宫经过好几次大的维修,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去,布达拉宫仍是那个千年不变的布达拉宫,没一点维修过的痕迹,这跟他的认真应该是分不开的。我们闲聊了几句,便缠着他,要他带我去看地垄。

    地垄是什么呢?布达拉宫是建在山上的,建筑地不是平面的,北边高,南边低。当初修建时,为了防止建筑下滑,底下就打了很多像井一样的深坑,相当于地基。上面建筑修起来后,下面的井就密封起来,什么都看不见。说起发现这个地垄,还是很巧的事。当时强巴格桑和管理处的另一位副处长带着川大一个考古的学生、一个木匠、一个石匠,想查出布达拉宫到底有多少房子,正一个房子一个房子地清点,无意间发现红宫下面有一个窗户和一道门全都是堵死的。他们还以为找到了藏宝贝的地方,便把这个门打开了,想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宝贝。这一打开,就发现了24条地垄,为布达拉宫的第二次维修、也是真正让布达拉宫屹立于世界之上找到了“着手点”。

    布达拉宫每个房间的地垄都是独立的,要找到它们一个一个维护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你不可能把每间殿堂的地面都挖了吧,这就靠老布达拉宫人的经验了。强巴格桑说,现在已经找到了一部分,还在继续寻找。不敢说全部找到,但90%还是有把握的。我们行走在那些没开放的黑房间里,因正在维修,到处是石头和泥土。老人家打着个小手电,脚步轻快,那感觉,就像行走在他家一样熟悉。我不行,不是踢着这儿就是踢着那儿,几次差点摔倒。从地垄出来,我发现头发上、衣服上都沾了一层灰,原来强巴格桑身上的灰是这么来的。回到办公室,已临近中午,老人换了衣服,擦了脸,又变成那个我熟悉的慈祥老头了!

    布达拉宫的工作人员中午是不回家的,宫里为他们准备了简单的工作餐。因到了开饭时间,我便有机会“蹭”了一顿饭。说实话,那顿饭实在不怎么样,一小碗萝卜炖牛肉,一盘青笋,一小碟凉拌黄瓜,外加一碗米饭。如果不够想去添点饭菜都是件很难的事。因为食堂在布达拉宫的另一头,走过去都要十来分钟。据食堂的师傅说,让食堂远离红宫白宫,主要是怕失火。

    在我们吃饭这会儿,强巴格桑的手机、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个不停。他不时得放下碗接个电话,电话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要布达拉宫参观门票的,而他都是一口回绝,然后“啪”的一下扣下电话。

    自从西藏开通铁路以来,游客如潮水般涌来,而布达拉宫是所有游客必去的地方,以布达拉宫土木结构的建筑基础,实在难以承受如此大量的人流,其实大多游客不加控制地一股脑儿地涌入布达拉宫,看到的全是人,也影响参观的质量。从2003年起,布达拉宫就开始实行限制参观人数的措施,新增加的旅游人数虽多,但并没让布达拉宫变得更加喧嚣。夏天,每天参观的人数控制在2300人左右。到旅游旺季,布达拉宫的参观都要分段、限时,即游客分时进入布达拉宫,参观只能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导游也是一边走一边讲解,中途不得停留。

    由于布达拉宫每天发售的门票与想进布达拉宫参观的人数严重不成比例,一到旺季,人们便会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办法找门票。于是,强巴格桑的办公室便会变得门庭若市,他的电话也成了“热线”。顺便说一句,强巴格桑工作起来很倔,原则性极强。为了布达拉宫的保护,这些年他可谓是呕心沥血。即使“上面”来了人,领导发话,他往往都不给面子,更不要说想通过他搞到计划外的票了,那真是“门都没有”。

    饭后,我跟随强巴格桑巡察,下山总算是比上山容易多了,也有了心情东张西望。一拨拨的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一边听讲解,一边往上爬着,惊叹声不时从人群里发出来。“太伟大了!”“雄伟呀,听说修建时没有图纸呢!”“不虚此行呀!”这类话不绝于耳。到大门时,见守门的两个小伙子正跟两个老太太争吵。原来两个老太太是从上海来的,因不知布达拉宫的门票要预约,便把参观布达拉宫安排在了最后一天。哪知今天到此,门票早在两天前就卖完了。两位老太太不想这么遗憾地回去,便跟守门的吵了起来。“让她们进去吧,年纪这么大了,来一趟不容易!”强巴格桑问明情况后,跟守门的说。两个老太太说声“谢谢”,欢天喜地地进了大门。我可真有点傻眼了,不敢相信眼前笑眯眯的老头就是刚才办公室里那个大声对着话筒喊“没票”的强巴——众多布达拉宫守护者中的一员。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