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得其宜之黄花梨文化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25     作者:云菲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人们以往印象中,“黄花梨”与“明式家具”可谓关联性极强的两个词。由首都博物馆主办、收藏家杂志社协办的“物得其宜——黄花梨文化展”,对海南原住民早期制作的黄花梨用具、家具,以及后来带有南北方不同风俗特点的明式家具进行了展示,希图借用考古学中的“文化”概念“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来解读黄花梨文化。

    展厅内,依着潺潺流水的串联,工作人员布置了内花园、书房、厅堂、卧室4个家居场景,100余件套明清时期的黄花梨家具置身其间,精致典雅的明代黄花梨玫瑰椅、明风明韵浓郁的黄花梨夹头榫独板翘头案……令观众仿佛身处古代文人家中,了解古典家具的造型、工艺及榫卯结构等,别有一番韵味。黄花梨家具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造型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内圆外方”的伦理思想,恰恰符合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意致,也因此,黄花梨文化在明代发展到了高峰。一对曾为美国纽约著名古董商和亚洲艺术品收藏家安思远旧藏,后被20世纪美国歌剧女王玛利亚·卡拉斯拥有的明黄花梨官帽椅引来目光无数。此椅高靠背,取弓形搭脑但两端较平,挖烟袋锅榫与后腿相连,背板呈大S弯;攒框藤面,椅盘下为券口式素牙板,整体端庄而圆润。另一件明黄花梨雕螭龙纹十二扇屏,除牙板采用浮雕拐子龙纹,其余皆为镂雕工艺,屏心部分为五抹,绦环板螭龙纹镂雕皆双面工,并打磨出“泥鳅背”,为明代镂雕经典之作,无不昭示着明式古典家具的精湛工艺与法式。

    面对当前拍场上年年攀升的高价位,很多人会把黄花梨家具与奢靡、享受联系在一起,但却不知其与生产、生活还息息相关。黄花梨生长在海南,其最初与人类社会发生关系,当然也离不开海南,离不开原住民的衣食住行。在展出的一组黄花梨捣米杵、臼、米缸中,捣米用的杵有一件就是用一根黄花梨原木加工而成的,而另一件则完全由黄花梨心材制成。“这是展览中颇具争议的一部分,但我们认为既然搞这个展览,总要让更多人知道。”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解释说,展览以展示明清时期的黄花梨家具和其他生产、生活用具、工艺品为主,通过学术性和科普性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讲述蕴含其中的文化故事。其实,我们的先民对黄花梨有所认知并早期开发是从药材开始的——提炼黄花梨油;唐宋以后开始利用,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中。于是,吃饭的碗、挑椰子的扁担、织黎锦的机具,甚至盖房子、做门窗,原住民利用黄花梨制造出这些物件,祖孙相传地一直延续使用到上世纪末。

    此展于7月19日至10月16日与公众见面,通过展示观众可以发现,黄花梨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可利用的部分只是树干中心窄窄的一条,其稀缺性和美丽色泽造就了今天如此之高的声誉。虽然展览说明中写道,国家有关机构经过将实际木材标本与故宫所藏明清宫廷家具进行大量比对鉴定后认定,明清家具所使用的黄花梨只属于产自我国海南岛的降香黄檀,但展览组织者想要表达的是:收藏珍贵与否不完全依材料说话。展厅中,与来源不详的黄花梨一桌四椅相临,还摆放了一些其他木质的家具——王光美家传的花梨木一桌四凳。“若按目前材料价格,上好的海南花梨木每吨几十万元,上好的海南黄花梨则超过每吨两千万元,基本不可比;但以文物收藏价值而言,前者甚至超过后者。”收藏家杂志社执行主编丁山借此对比告诫一些收藏爱好者,材质并不是决定家具价值高低的唯一因素,还要考虑其精致程度和文化背景。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