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等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日渐加强。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都根据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或出台条例,或制定具体措施,实施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一个地处边远省份、偏僻山区的县来说,那份对民族文化的珍视,那份对遗产保护的长远眼光,贵州省从江县的做法无疑为其他地区如何因地制宜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小县城做出文化传承大文章
——贵州从江县让民族文化在课堂中活起来
歌声嘹亮,笑容灿烂,学生们沉浸在歌的海洋里。近日,笔者来到贵州省从江县,在深山里的高增乡小黄小学,侗歌老师潘锦莲正在教学生唱侗族大歌。
小黄小学校长吴杰告诉我们,学校除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侗歌课外,还有民乐、声乐等课外兴趣活动小组。从学前班到六年级的学生都会唱侗族大歌。2007年4月,吴修月、潘鳞玉等9名小黄小学学生随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参加了“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开幕式演出,唱响了中日“融冰之旅”。2009年9月,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从江县从2003年开始广泛、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构造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链取得的丰硕成果,先后培养出“金蝉十姐妹”、“小黄九姐妹”、“小黄十二腊汉”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人。
从江县居住着苗、侗、壮、水、瑶等19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原生古朴,底蕴深厚。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个,省级18个,州级23个,县级102个。
为开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传承链得以持续延伸和发展,从江县早于2003年开始,就先后在高增小学、小黄小学、岜扒小学3所学校开设侗族大歌课,每班每周安排一节侗歌课,聘请当地有名的民间歌师进行教学,吸引学生到校学习,这是全国最先开设侗族大歌课程的学校。
学生唱侗族大歌只是从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中的一项。在从江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民族体育竞技、侗戏、芦笙、刺绣、编织工艺、剪纸等民族文化也进入全县中小学课堂。
2007年,从江县出台《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四进”活动实施意见》,要求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重点,着力解决民族文化资源流失问题。同时,建立《从江县民间歌师、戏师、民间艺人名录》和《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及民族节日名录》等一系列资料目录,建立龙图学校、翠里中学、岜沙小学等“民族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风俗和民情,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县委、县政府组织县民宗局、县志办、县广文局、县教育局等部门,把当地各民族优秀的民族风情、民族建筑、民间歌舞戏曲、传统民族工艺等民族文化,编写成地方中小学教材《我的故乡从江》(分中学读本、小学读本)、《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知识读本》,纳入学校教学活动计划,规定每周有1至2节的民族文化课程,并定期邀请民族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学生授课。
近几年来,从江县先后选送15名少数民族教师到省民院学习,邀请省民委专家到从江培训民族文化授课教师45人次;全县组织民族文化授课教师培训10余次,举办研讨会2次。
目前,该县所有中小学校均已开设侗歌、侗戏、芦笙、刺绣等民族文化课。2007年小黄小学被贵州省民委、省教育厅命名为“全省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示范学校”。2008年7月,县民族二中组织实施的“走进从江原生态民族文化”,荣获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全新大赛展示系列活动一等奖。
雍里乡大洞村民委主任杨忠祥积极与大洞中学联系,借助全县民族文化“四进”活动的契机,把苗族芦笙吹奏、芦笙舞等引进课堂,自己和村里的芦笙队队员吴静、潘超到校担任指导教师,义务教学生吹芦笙、跳芦笙舞。目前,该校开设了苗族芦笙舞、苗族刺绣等特色班,民族文化进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苗寨岜沙小学,笔者看到教学楼的过道里挂满了学生们的手工作品。作品童趣盎然、民族特色浓郁。民族文化进课堂不仅传承了本民族的精神,还激发了学生们的读书兴趣,该村入学率提高到98%以上。2007年,岜沙学生王吉甩主演的展现岜沙民族文化的影片《滚拉拉的枪》入围柏林电影节,王吉甩应邀赴德国宣传岜沙苗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