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纪念马勒逝世100周年纪念系列音乐会开幕
7月9日,由著名指挥家陈佐湟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绎的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登陆国家大剧院,正式揭开纪念马勒逝世100周年纪念系列音乐会帷幕。直至12月份,马勒的10部交响曲将盛大奏响,7大中外乐团、10位著名指挥家将为观众带来风格多样、精彩纷呈的“马勒诠释”。
10部“马勒”完美“复活”
“我的时代终将来临!”这是马勒生前对自己作品的大胆预测。在马勒逝世100年后的今天,马勒作为作曲家在世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已验证了他的预测。
宏大的结构、细腻的层次、深刻的内涵和绚丽的色彩,这些标签式的马勒特征,早已使演奏马勒的作品成为当今世界乐坛的潮流与趋势。2010年,为纪念马勒诞辰150周年;2011年,为纪念马勒逝世100周年,世界各地有关马勒的音乐会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马勒的10部交响曲一再被演绎,成就了不同的“复活”版本,更成为音乐界一道绚丽的风景。
在此次系列音乐会中,马勒的10部交响曲将完整亮相,包括艾森巴赫、大卫·辛曼、夏巴尔等世界一流指挥家和柏林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亚洲爱乐乐团、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在内的世界顶级乐团将倾情演绎,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一起,为中国观众送上一份“马勒大餐”。其间,不仅有被誉为“乐迷指挥家”的中国指挥家张艺携中央芭蕾舞团指挥马勒的第七交响曲,更有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陈佐湟执棒名为《复活》的马勒第二交响曲。以如此庞大的阵容、完整地一次性推出马勒的全部交响曲,这在中国可谓空前,在马勒作品的演绎史上也是堪称罕见的。
同时,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任小珑还透露,开幕演出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894年3月29日下午,19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冯·彪罗的葬礼在汉堡举行。现场有近3000人聆听着由童声合唱团演唱的圣歌,马勒就是其中之一。据说,马勒听到其中一句“复活,是的,你将复活”,便如遭电击,灵感随即迸发,写下了后来的不朽名曲《复活》。也正是在这部作品里,他首次提出了“为何而生?为何而苦恼?”的命题。
有意思的是,开幕演出不仅特意把时间安排在下午,更在最经典的“葬礼”乐章“复原”了当年马勒参加葬礼时的情境。任小珑表示,此次以马勒的《复活》作为系列音乐会的开幕演出,本身就蕴含了“复活”其作品的意味。
挑战极致的“大动作”
对中国观众来说,马勒远还没有家喻户晓。“马勒走进中国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但他的特点很鲜明,表现的多为内心的彷徨、绝望以及在极端幻灭中给人以希望,因此具有很强的张力。”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也许正因如此,陈佐湟把此次系列音乐会誉为“国家大剧院的一项大动作”,就是要“利用国家大剧院这个平台,邀请世界高水平的乐团来演奏高质量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为音乐界做一点事情”。
挑战马勒的作品并不轻松,首先就是其编制的庞大让人望而却步。以“马八”为例,要完成该曲演出,光合唱队员就要300多名,加上独唱和乐队,“千人交响”并非虚传。据悉,早在5个月前,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就已为此紧锣密鼓地进行排练了。陈佐湟、关峡也感慨,对于“马八”,凑齐演出人数就已经是很大的挑战了。另一个挑战则源于观众。尽管过去20多年的发展已让中国音乐界积累了丰厚的人才和经验,但马勒作品极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超长的演出时间,依然可能让观众无所适从,甚至难以忍受。观众能否接受,还是一个问题。
陈佐湟表示,对马勒的作品,观众会很快就有反应的,要么很喜欢,沉迷进去了,要么就是很排斥。他说:“马勒的作品非常情绪化,有时前后的注解都是矛盾的,他用一种非常极致的方式表达情感。20世纪初,人类的文明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那时的维也纳也聚集了众多的乐派,但他喜欢来回跑,思考人类命运、生死等终极话题,对音色的细枝末节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可以说,他把交响乐推到了一种极致,在激荡变革的时代里,起到了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之后,世界音乐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
在陈佐湟看来,尽管观众可能会褒贬不一,或者如任小珑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马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和丰富的可能性,这就是马勒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