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县衙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11     作者:尚洪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去年十一黄金周,秋雨连绵。携文友赴河南叶县参观市书画联展后,一同秉伞游览了风雨中的明代县衙博物馆。

    明代县衙位于叶县城东大街。县衙门口,一对雄狮威武地盘踞大门两侧。门额上方高悬一方木质黑漆横匾,其上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所书“叶县县署”四个镏金楷书擘窠大字,遒劲有力,与四扇红门相映衬,分外庄严肃穆。

    大门门楹悬着一副木刻楹联,为叶县籍著名书法家“云南一支笔”冯国语先生书清同治六年知县欧阳霖在任时所撰:

    天听民听,天视民视;

    人溺己溺,人饥己饥。

    该联比较易懂,唯“溺”作“陷入困境”解,本自《诗经·大雅·桑柔》:“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门前由巨大石条铺成三级石阶,厚重而坚实。

    拾阶登临,穿过县衙大门,紧接仪门,仪门东侧为汉代萧曹庙。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深知民间疾苦,重视国家治理,要求各级官员学习萧何、曹参的治国方略。仪门西侧为衙神庙。仪门专为接待上级官员所置。

    仪门前甬道上有宋太宗御制诫石铭石碑,正面书“公生明”三个大字,碑阴由宋代大书法家、曾任叶县尉的黄庭坚书《诫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黄体行书挺拔劲秀,点画犀利,遒劲有力,与铭文风格相融。《诫石铭》与正堂遥相对应,旨在时刻提醒县令,身为父母官在审案时,要为百姓作主,欺虐下民即是欺侮上苍!警戒自己与后来者秉公问案,善待百姓,无愧于天!

    大堂前有三间卷棚,是高级别县令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因叶县位于“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交通要津,明代叶县令官居五品,建置明显高于其他县衙。卷棚下有一方石英跪石,上面有深深的膝形凹陷,这正是叶县县衙深沉岁月的真实写照。跪石上方正堂前额高悬于右任先生手写的“天地正气”四个字的行书匾额。大堂公堂后面是海水朝日图。公案上仍摆放有笔墨、石砚、惊堂木等物,公案上方悬有“明镜高悬”横额。

    穿过大堂,二堂内列有一方大表,列举了在叶县任职的历任官员,其中最有名的当为宋代的叶县尉黄庭坚和清代知县欧阳霖。据《叶县志》载,黄庭坚20岁时进士及第,出任叶县尉,在叶县任上,为官清正,政绩显赫。

    叶县明代县衙三堂内,画家绘有《黄庭坚风雨夜缉凶图》《推行王安石新法》《月夜访友》等数幅画卷,再现了黄庭坚在叶时的政治活动,以纪念这位年轻有为的县尉。

    黄庭坚在叶时,曾写下多首悯民题材的诗章,其中《同孙不愚过昆阳》写道:

    田园恰恰值春忙,驱马悠悠昆水阳。古庙藤萝窗户牖,断碑风雨碎文章。

    真人寂寞神为社,坚垒逶迤女采桑。拂帽村帘夸好酒,为君聊解一瓢尝。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叶县在当时的农忙时节,村民采桑的田园景象,可以窥见宋代中原农民的些许生活状况。

    清代的欧阳霖在任叶县知县时,曾编修过《叶县志》,并注重文事教化,为官清正廉洁,为人所称道。欧阳霖在叶县城北的卧羊山为黄庭坚修建了黄文节祠,并辗转索来黄庭坚所书《幽兰赋》拓片,请石工镌刻,立于祠中。可惜今天黄祠已不复存。

    今天留在叶县县衙博物馆的《幽兰赋》十二通碑石,为省一级文物,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幽兰赋》是黄庭坚晚间在京城汴京时奉宋徽宗之诏所书。黄庭坚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点画纵横,大小错落,大气磅礴,整体浑然天成。该碑也是黄庭坚晚年仅次于《松风阁》诗帖的得意之作。

    秋雨渐止,雨后的县衙内,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沿蓝色古砖铺成的小径,到后花园内,只见草木葱茏,静谧幽深。一株年逾百龄的银杏,生机勃勃。一株数百年的老石榴仰卧在花坛之上,斑驳的枝身宛若虬龙,枝条萧疏,但依然有石榴挂在枝头,令人称奇。花园东有一泓池塘,池中莲叶伏于水面,一片深碧。

    稀疏的雨点落在荷叶上,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池心有一小亭,有卵石小径通往。踏石径步上小亭,观池中游鱼,鱼见人而不惊,悠然来去,怡然自乐。遥想当年县尉黄庭坚在“了却公家事,亭上倚晚晴”时,品茗观鱼的情形是何等的悠然自得。

    置身于如此境界,令人陶然忘归。伫立亭上,整座明代县衙久经风雨侵蚀的古城墙尽收眼底。明、清两朝四百年的历史沧桑,恍如眼前随风飘零的萧萧黄叶,舞起了几多感慨,几多思绪。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