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飞天》剧照
在当下的中国,要在“主旋律”后面加上“商业片”三个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类似“十七年”时期众多内容雅俗共赏、观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影片的电影,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口碑票房获得双赢的主旋律大片《建国大业》诞生之前的20余年间,虽然零星出现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河谷》《生死抉择》等几部卖座主旋律电影,但就整体而言,在这段时期里,主旋律影片无论从艺术质量上看,还是从观众反响上看,都处于低迷萎缩的状态。2009年的《建国大业》依靠明星效应和精良制作为颇具传统的中国式主旋律电影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于是我们进而在2011年看到了同样明星云集的《建党伟业》,以及主打航天题材与视觉特效的《飞天》。作为我国首部以载人航天为题材的影片,《飞天》几乎聚集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所有创作精英,堪称一部大国复兴的银幕史诗。7月6日,《飞天》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飞天》出品人明振江携《飞天》主创团队出席研讨会,与黄会林、章柏青、王人殷、胡克、饶曙光、尹鸿、陈旭光、赵卫防、吴冠平等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飞天》的得与失。
听到《飞天》的片名,了解到影片表现的是航天员的生活,那么大多数观众一定会认为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杨利伟、费俊龙式的英雄。但影片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为观众献上了一位历经20余年方才实现“飞天”梦想的“悲情英雄”张天聪。明振江道出了创作的初衷:“其实航天员是一个‘淘汰率’极高的职业。我们采访了很多航天员,其中有顺利飞上天的,但更多的是从没上过天的。采访后我们才发现,最让我们感动的,恰恰是那些没有上过天的航天员——上天了他们就是英雄,没有上天他们可能会一生默默无闻。最后我们决定,《飞天》就是要表现这群在英雄背后默默奉献着的航天员。”
无论是表现时代楷模事迹的《焦裕禄》《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还是展现当代英模风采的《任长霞》《生死牛玉儒》《郭明义》《杨善洲》,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大多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飞天》中的张天聪,却是一群人的集合体,是一个典型人物。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认为,创造一个艺术典型人物需要付出比再现真人真事更加艰苦的努力,如果《飞天》直接表现杨利伟、费俊龙等航天英雄的人生轨迹,创作上当然会相对容易,但与此同时却可能降低观众的欣赏趣味,因为航天英雄的事迹观众早已是耳熟能详,他们更希望了解英雄背后的“英雄”们。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指出,与过去主旋律影片中的高调英雄不同,张天聪是一个低调的英雄,甚至略带悲情。张天聪从梦想“飞天”,到梦想几度破灭,再到梦想终于成真,完成了一个欲扬先抑的释放状态,最终成为一个真实可信的航天英雄。
诚如尹鸿教授所说,对于一部主旋律电影而言,人物塑造得真不真实、可不可信,是影片能否打动观众的关键。当我们在主旋律影片中看到了太多的政治口号之后,就会特别渴望一位鲜活、生动,仿如街坊邻里的“平民英雄”出现。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指出,《飞天》以外在平民化元素与内在英雄精神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地塑造出了航天英雄张天聪这一人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也认为张天聪这个人物是能够“立”起来的:“影片并没有集中全部笔墨表现‘神八’是怎样飞上天的,而是着重表现主人公张天聪对航天事业的那种信念和执著,这个角度可以说是独出心裁,独树一帜的。”电影评论家王人殷指出,《飞天》巧妙地将国家选择同个人命运融合在了一起,张天聪最终成功“飞天”,不仅完成了国家的任务,也实现了自身的梦想:“通过影片我们会发现,张天聪对航天事业有着无比的热爱,而正因为这份热爱,才有了他妻子对他的支持以及他女儿投身航天事业的选择。张天聪的无怨无悔、永不言败,使这个人物平凡而崇高,也让他的家庭变得真实动人。”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涌入,电影早已从“杂耍艺术”转变为现代工业。在21世纪的影院里,3D视效、IMAX技术已成为吸引观众入场的重要法宝。主旋律电影面对发展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是该说“Yes”,还是说“No”?答案显而易见。《飞天》除去独特的航天题材,另一个卖点就在于其出色的视觉特效。据明振江介绍,本片使用了600多个特效镜头。有人评论《飞天》是一部“高科技打底,主旋律升格”的影片,实不为过。王人殷指出,影片的视觉特效非常精彩,但绝无卖弄之嫌,创作者将高科技手段与故事情节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技术为情节、人物所用,通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了未来中国的美好图景。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则认为,《飞天》具备了科幻电影的雏形,将主旋律电影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一般都是从历史中寻找主流价值,但八一厂的《歼十出击》和《飞天》却转变了创作观念,去现代和未来中寻找主流价值,这使得影片所呈现的主流价值更具现代性,从而也更易于被当下的观众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