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长风古韵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01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徐建融 1949年生,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大物理系。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研究生班。工诗文、书法,擅画山水、花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派书画鉴定委员,上海市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版)编委暨美术系科主编,《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获2001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美术学文库·美术人类学》获2001年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三等奖。其他专著和画集有《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中国建筑史话》《中国画经典之树长青》《毗庐精舍集》《长风堂集》《徐建融山水花卉扇册》《徐建融山水花鸟图册》等一百余部。

海上长风古韵

    面对20世纪以来中国画坛出现的传统末路观,在“八五新潮”后甚至以“全盘西化”取代之的新浪潮面前,徐建融凭着几十年如一日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以及在中国画创作实践领域的辛勤耕耘,凭借一名中国美术史论研究者和中国书画实践者的民族良知、社会良知,以严密的逻辑,倡导实践美术史学,提出以“天下为公”、“见贤思齐”为原则的艺术观,认为“传统自强,传统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同时对待传统,不笼统地讲“传统”,而是强调分清传统的精华和传统的糟粕,具有普遍性的精华和仅具有特殊性的精华,鲜明主张在多元化的一元中,晋唐宋元代表中国画的先进方向,足见其艺术大家之风范和胆识。在这面传统艺术观的精神旗帜感召下,有一大批中青年中国画家传承经典、勇于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地增强,人们对传统经典理解的深刻性将更具普遍意义。

    徐建融先生志存高远,以学者的姿态、坦荡的胸怀,矢志不移,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在学术上孜孜以求,更在教学岗位上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推行他“天下为公”、“见贤思齐”的艺术理想。这种不断探索实践的治学精神,出于他绘画艺术态度的严谨,并不是作为一种自我个人的游戏形式,而是作为一项社会的历史的工作乃至工程来对待。徐建融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是学院的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

(汪大伟)

江南早春 

红雨白鹦图

书法

    名家评说

    徐建融教授已在上海大学执教20余年了。多年来,他一边热心于传道授业解惑,一边更是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终于成就一番骄人之成绩。知道他在美术界颇被看重和推崇,我为我校有如此杰出之人才而高兴……

    ——钱伟长

    20世纪80年代徐建融参与12卷本《中国美术史》的编撰工作,他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文字写作的根底为他在中国美术界奠定了应有的学术地位,成为当代美术史学界的翘楚。到90年代初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创办美术史专业,在他的主持下正式招生。这个专业的成立填补了上海高等教育的空白。

    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文人,徐建融藉助治史、为文、从艺的“技”而最终通达于人生的“道”。对于“道”的深入研究又使他通过在追求学问所下的功夫之中,理解、认识并提升到一个更为广大的层面。建融已经在他已有的人生中体现了应有的价值,相信还将有更为辉煌的光焰闪耀在他未来的岁月之中。

    ——冯远《天真致平淡,千古斯文影》

    徐建融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画晋唐宋元传统(简称唐宋传统)的最有力倡导者,并在我和谢稚柳的讲解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形成更加充分而且旗帜鲜明的论述。其中最有创见的,便是关于针对不同时间、地点、条件、对象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分析。

    ——陈佩秋《徐建融与中国画唐宋传统》

    东海长风堂诸君子,以占天时地利人和之机,倡为雅集之举。一呼则百应,少长咸集于一室,和合而不同,声气流通于海内,阳春召烟景,翰墨逸飞,大块文章,高谈转清,博古以通今,谢傅戴逵,终日惟论琴书,雅会出襟灵,许询逸少,经年共赏林泉。古人之高致,发扬于今日。诗云:“其命维新。”吾于长风雅集,概见之矣。

    ——程十发《长风雅集记》

    有云:“士,三日不见,当以刮目相看。”这个士,进步自然神速。对于这样的士,如果连续三个“三日”不相见,则其神速的进境,不要说他的同侪,或许连他的老师都认不出来。我说,徐建融便是这样的一个士。他不只在年岁的增长,生活条件的改善,或是工作中的适当的易位。更可贵的,在于他的努力,坚韧不懈,锲而不舍,在于他的学术提高、研究深入、大量著作的出版。更在于他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伯敏《刮目篇》

    研究传统中国画,懂得古文和懂得书画的实践,二者缺一不可。一般人懂古文不懂书画,懂书画不懂古文,很少有人二者都懂,这样,要想真正懂得传统就很困难了。像徐建融这样的情况非常难得,他的基础好,古文的基础、书画的实践推动了他对于中国画史论的研究,而史论的研究也反过来作用于他的古文诗词和书画创作。他的古文诗词大多数是针对书画而发,而他的绘画作品上也大多数有古文诗词的长题。

    ——方增先《传统的切实思考者》

    近年,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先后为年登耄耋的美术史论家金维诺先生、王伯敏先生举行学术研讨会,表彰前辈功绩,推动学术传承,激励后学奋进,大有裨益于美术学术与美术教育的继往开来。然而,经过十年“文革”的劫波,在整个学术界普遍存在知命之龄优秀学者奇缺的现象,毗庐精舍主人徐建融先生恰恰是这个年龄段中著作等身影响广泛的名家。

    毗庐精舍主人不仅对篆书、草书、古文、诗词博闻强记,而且善于以文情并茂的古体诗文写作,讲求格律,妙于文词,思如泉涌,议论纵横,观其《毗庐精舍集》,功夫之深,运用之妙,有如老师宿儒,而其见解之新又非冬烘先生可望其项背也。

    我常想,绝顶聪明的人往往不太努力,有坚实广泛专业基本功又能做精深研究者往往见木而失林,深谙技法风格的精微奥妙者又不免得技忘道,皓首穷经地研究学术者亦常常做成脱离现实的书斋学问,然而毗庐精舍主人却难能少有地具备上述诸长而并无其短。以往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思维敏捷并世少见的奇才,是讲求学理方法与时俱进的学者,还是游弋于古文诗词、武侠小说、书画创作与书画鉴定间的当代文人,近年他自成一家之言的振聋发聩系列宏论,他那种不同流俗的思维,那种任重而道远的弘毅精神和复兴伟大民族艺术的高迈情怀,说明他还是一位学问渊博思想敏锐有担当精神的通儒和复兴伟大民族艺术的志士。

    ——薛永年《毗庐精舍主人治学印象》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