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的时代抒写——评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沂蒙》
http://www.cflac.org.cn     2011-06-29     作者:卢茂亮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沂蒙》演出现场

    6月21日、22日,由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创排的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沂蒙》在中国剧院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全军优秀节剧目展演。《沂蒙》由7个乐章组成,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生动诠释了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新时期军民团结奋斗的重大意义。

    泱泱中华五千年精神宝库中,沂蒙精神一直闪射着熠熠光彩。在革命战争年代,它是党和人民军队星火燎原、生存壮大的强劲动力;在和平建设时期,它是中国人共克时艰、锐意发展的厚重底气。从某种意义上说,沂蒙精神可以永远耸立在中国主流文化的高地,打天下如此,奔小康更是如此。

    因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家们尝试着以各种形式诠释、讴歌沂蒙精神,有些作品还成为经典。但是,以民乐语言、以当下视角解读呈现沂蒙精神的舞台作品,却少之又少。这至少可以说明,这种尝试存在着很多很大的困难。

    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的艺术家们在庆祝党的90岁生日之际,迎难而上,执著创新,隆重推出的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沂蒙》,以史诗的品格,以磅礴的气势,以深情的抒写,带着观众重新走向那山、那水、那人,感受沂蒙、感恩沂蒙、感慨沂蒙,沂蒙精神就在不经意间,随着最民族的旋律一点一滴渗透进我们每一个毛孔。

    诗意开掘主题 匠心编织结构

    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沂蒙》,其魂魄自然是沂蒙精神,这当然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沂蒙精神的内核,是爱党报国拥军,是牺牲奉献担当,是拼搏奋斗进取。创作者意识到音乐艺术在表达主题时的局限,特意以诗意的旁白引领音乐的走向,赋予其生动的内涵。整篇旁白,既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既铿锵有力又婉转入心:“山是有风骨的,因为蒙山如此刚强;水是有情怀的,因为沂河那般坦荡。山水一经注入人的品貌,便有了魂魄,蒙山沂水就构成了记忆的永恒……”诸如此类的词句,一起珠串成鲜亮的主题。

    在这部作品中,创作者循着主题的脉络,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精心组织7个乐章,呈现着一个个沂蒙精神的符号:山、水、孟良崮大捷、沂蒙母亲、送郎参军、支前小推车……观众的心也随着听觉与视觉逐步深入,最后在“永远的沂蒙”的美好祝福中,与音乐一起波澜起伏,感佩流连。

    科学合理的结构,打开了主题表达的通道,丰富了主题概念的形象,而诗化的旁白又为每一个熟稔的符号注入了崭新的内涵,令人眼前一亮。

    创新呈现形式 延伸内涵外延

    毋庸置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达方式,作为国粹之一的民乐艺术如何跟上时间的步伐、契合当下的审美,应当是创作者心中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全军民乐艺术的佼佼者——前卫文工团素来以敢于领风气之先享誉全国,他们曾对20多种民族乐器进行优化改良,使乐器的组合、音色和表现力产生质的飞跃。

    在《沂蒙》的舞台呈现上,创作者们挣脱传统习俗和观念的桎梏,借用多种艺术元素,对民乐进行了独到策划和精巧包装,延伸了作品主题的内涵与外延,调动了听觉与视觉的多重感受,有力烘托了音乐本体的呈现。他们拿来声乐,以融入故事背景的歌曲来加深印记、升华情感;拿来舞蹈,丰富舞台空间,形象音乐内涵,以肢体语言弥补旋律的不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拿来影视艺术,LED大屏不仅是舞台的背景,更是增加信息量、增强感染力的有力武器,沂蒙的骄傲与苦难,沂蒙的牺牲与付出,沂蒙的坚忍与不屈,在一帧帧画幅中淋漓表现,它为作品主题的开掘与升华提供了基础与支撑。此外,服装、道具、置景、灯光等等,只要能够服务于艺术效果,他们都不遗余力做精做好。“多媒体”混搭,“全武行”上阵,改变了观众过去听民乐的欣赏习惯,令人不愿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画面。

    可以说,民乐艺术的华丽转身、民乐艺术的蜕变升华、民乐艺术的青春时尚,在前卫文工团的有益探索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当下,网络文化异军突起、流行文化千姿百态,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传统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前卫文工团以及刘荣导演的努力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传统艺术年轻了,她的观众才会年轻。

    音乐本体突出 朴素生动多样

    创作者牢记音乐本体地位,将音乐创作作为整部作品的源头活水,其它各类艺术元素都处于围绕音乐、配合音乐的从属地位。创作之初,刘荣导演便带着音乐创作人员深入八百里沂蒙体验、采风,捕捉原生态音乐元素,构建植根于沂蒙山水的音乐形象,创作出一个个动人的乐章。

    作品以《沂蒙山小调》作为引子和串起7个乐章的线索,以无邪的童声演绎出历史与时代的叠影。在演奏形式上,融合民乐合奏、坠琴与弦乐、打击乐、竹笛三重奏、丝竹管弦乐舞、民乐合奏与合唱等多种表现手段。民乐合奏《那山那水》,以《沂蒙小调》为底蕴和神采,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升华,展现蒙山沂水的博大与丰厚。民乐合奏《烽火孟良崮》,以乐器表现战场,壮怀激烈的旋律中,我军指战员浴血奋战、直捣黄龙的英雄风采跃然于舞台之上,引人入胜。坠琴与弦乐《母亲情怀》,叙事抒情,娓娓道来,战争年代沂蒙母亲做军鞋、送军粮、摊煎饼、架人桥的感人场景一一铺陈,感人至深。竹笛三重奏《送郎参军》,一咏三叹,此起彼伏,家国天下,离别聚散,尽在咏叹之中。打击乐《车轮滚滚》,以横扫三军若卷席的气势,艺术地再现了当年人民群众推车支前的雄阔场面,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观看至此,笔者在震撼中发出感慨,民乐艺术不愧为国之瑰宝,它的表现力、感染力和推动力一点也不示弱于其它艺术门类。

    民乐的《沂蒙》,以独特的方式温故历史、解读精神、描绘崇高、讴歌大爱,具有鲜明的艺术品位,它是一首壮美的政治抒情诗,是一曲昂扬的民族正气歌。前卫文工团的艺术家们,正是以此向崇高致敬,他们守望在精神高地,绽放美丽的憧憬。

    (卢茂亮 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词作家)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