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
http://www.cflac.org.cn     2011-06-27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刘 艺

    1981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宣告成立,现代意义的书法展览从各省市至全国不断展现在人们面前。书展30年,影响巨大,成就斐然,直接指导和引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值得认真总结。

    一、中国书协与全国书展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诞生,责无旁贷地成为书法展览活动的继承者、组织者和领导者。首先,中国书协将最有影响的全国书展列为书协最重大的工作事项,于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该展览采用各省(市)、自治区书协按分配名额推荐稿件,书协组成评委会进行评选的方式,选出参展作品。1987年,中国书协举办了第三届全国书法展,此展开幕式在郑州举行,带有巡展的意义。198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40周年,在北京举办了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此展在征稿和评审的方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始了作者自由投稿,并首次进行了书法评奖,突破了书法难以评奖的思维定式,为日后评奖开了先河。第五届全国书展于1992年在沈阳举办,中国书协继续对展览活动进行改革,征集作品改为全部自由投稿,评奖不再分一、二、三等,50件获奖作品均称获得“全国奖”,既解脱了分等的困扰,也使评奖名称更加响亮。1995年在北京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展,199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在石家庄举办了第七届全国展,2004年在西安举办了第八届全国展,2007年在广州举办了第九届全国展。中国书协成立30年,直接主办全国书展达8次,平均3至4年举办一次,成为最重要的全国性系列大展,带动了其他书法展览的展开。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展坚持了正确的导向;强调继承与创新一体化,重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坚持各书体、各流派百花齐放,无愧于历史赋予中国书协的重大使命,无愧于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伟大时代。

    二、全国书展推动了书法创作

    全国书展除第一届带有邀请性,其余各届都是选拔性的,即通过评选择优参展。这就决定了作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的关系。第五届全国书展之前,参展作者包括老、中、青3个年龄段,老书法家居于主导地位。第六届全国书展以后,中青年作者渐成主力,所以竞争主要发生在中青年作者中间。由竞争而推动创作,也主要发生在中青年身上。回顾全国书展体现的书法创作演变历程,大体可分3个阶段: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书展,中青年作者的创作取向以学习和探索为主:楷书以学习颜欧及钟繇为多,行书以学“二王”及宋四家为多,草书以学孙过庭及于右任居多,篆书及魏碑则以学习清人为主。不少作者尚未进入创作,可以说这个阶段是以继承为主的初级阶段。第四、五、六届全国书展正值创新之风劲吹之际,有些展览以创新为目的。如现代书法展、流行书风展、书法主义展等标新立异的展出,引人瞩目。在这种氛围下,全国书展坚持正确的导向,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学习前贤的高水准、高格调等内在气质,摸索和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和个人特性的书法作品。这一时期给人印象较深的创新进展有3个方面:一是作品的大型化,二是作品的快节奏,三是作品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学习明清书家的创作能力,结合现实生活的要求,创出的新面目、新意境。创作大型作品表明,不少中青年书家创作能力大有长进,已进入即兴挥毫的境界。创作快节奏的作品,突出表现为当前草书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显著提升,擅长大草乃至狂草的作者大有人在,与上世纪80年代初仅能写《书谱》小草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了。追求作品的趣味性,表现为注重作品的抒情性,使点画的显性动感与文学的隐性内涵更恰当地结合,使作品更耐人寻味。

    三、巩固发扬全国书展的良好传统

    传统书法30年的实践表明,展览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水平,而且与评委会的工作密不可分。评委会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权威性包括整体与个体两个方面。评委会作为整体,应当最具业务权威;评委作为个体,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道德修养。评委个体的权威性形成合力,便是评委会的整体权威。重视评委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是中国书协30年展览工作的重要经验,已初步形成全国书展的良好风气,必须继续巩固,使之发扬光大,以保持全国书展长盛不衰,不断提升书法创作水平。

    李 铎

    1981年5月中国书协成立,我时年52岁,如今我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30年来,中国书协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发展。2009年中国书法“申遗”成功,为书法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书法事业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说我们的书法事业已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呈现出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态势。

    我是中国书协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副主席,第四、五、六届顾问,可以说我是中国书协成长的见证人。

    从1966年到1976年,整整10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那时的书法爱好者并没有自己的合法组织,而是以“雅集”的方式,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互相切磋提高。大概在1975年左右,北京先后有三班人马酝酿搞书法组织,且都握有红头文件的“批文”,规模不大,考虑问题比较窄,我都参与其中,现在这些人大都健在。相比之下,北京书学研究会较为正规,召开了成立大会,赵朴初、朱丹、陆石等老一辈书家出席会议并担任名誉职务,会议宣布了领导成员和组织机构,并策划组织了以悼念周恩来逝世为主题的诗词书法展览,这次展览的具体活动方案最初委托我起草,我在会上作了发言,还请人在中山公园讲大课,展览确定在中山公园举办,收到几百份稿件,那时条件有限,作品由自己装裱,连挂作品的钉子都是大家凑齐的。当时,我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几个人骑自行车来回奔波。开幕式那天去了很多人,影响很大。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北京书学研究会没有更好地发展下去,但我认为这是早期的书法组织,体现了广大书家需要正规组织的迫切愿望,是星星之火。1981年,沐浴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春风,中国书协应运而生。随之全国各地也成立了书法组织,书法艺术发展的专业性、理论性、群众性以及社会影响力自此有了历史性的提升。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书协的各项工作得到全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有了大跨越、大发展。中国书协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书法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发有为、不断进取,中国书协紧密结合书界实际,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中国书法进万家”、“中国书法环球行”。2006年在全国启动了以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为主要内容的“书法进万家”活动;还先后开展了“中国书法环球行”——走进东南亚、走进澳洲、走进欧洲、走进非洲活动。这些活动努力扩大中国书法的国际影响,充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启动了创建命名中国书法名城、中国书法之乡、中国书法家创作培训基地等工作。每逢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中国书协都举办全国性书法展览,诸如建党、新中国成立、建军纪念日,香港和澳门回归,改革开放周年纪念等活动,以特殊的方式为党和国家重点工作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还开办兰亭奖、捐建兰亭学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性展览好戏连台,为繁荣创作、推出精品提供有效载体,还通过举办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书体和篆刻展,组织青年、新人、妇女、刻字、册页、扇面和楹联等单项展,有效地拓宽了出人才、出精品的空间和渠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等自然灾害面前,在扶贫救困等公益活动中,中国书协和广大书法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限爱心。

    几十年的书法创作与实践,我认为学好书法最重要的有8个字:兴趣、勤奋、悟性、路径。其中,路径浓缩为4个字——临、立、变、创,即书学的继承与发展的路径。提倡继承和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讲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讲继承。“临”和“立”是个大的阶段,“变”和“创”也是一个大的阶段。“临”是师法于古代碑帖,求形神兼备;“立”是得到碑帖范本的神韵为己所用,奠定书法的根基;“变”是要多看多读多听,广泛吸取众家之长,不囿成规,渐具自家风貌;“创”是要融会贯通,取精用宏,寓学养于点画之中,得风神于笔墨之外,自开一格,卓然成家。

    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专程来到我家中走访慰问,使我深受感动,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书法家的关爱之情。中央领导希望我们更进一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推动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方面作出新贡献。

    我想,纪念中国书协成立30周年,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培养新人尤为重要。应着力推进书法普及,培养源源不断的中青年书法人才。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字的书写随之慢慢淡化,但“汉字书写”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要正确处理书法事业发展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书法普及,推进“写字教育”、恢复“书法进课堂”,建议注重培养中小学书法师资力量,建立青少年书法教育机制,切实推进中小学生的书法普及工作,培养源源不断的中青年书法人才,继承与创新并举,实现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文艺工作重心下移,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三贴近”,深受百姓拥护。我今年已82岁了,活到老,学到老,要虚心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教育,不断丰富提高,勤勉工作,继日以追,为书法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佟 韦

    1981年5月9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了,现在已经30年了。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周扬、贺敬之对第一次书代会、中国书协的筹备工作特别关怀,由他们拍板并亲自领导了这一工作,这体现了中央的关怀。周扬同志还专门召集会议,研究了中国书协领导班子,并出席了第一次书代会,还讲了话。贺敬之同志听取了中国文联关于社会上要求成立书协的汇报,对成立中国书协给予许多指导。在这里要感谢他们,向他们致敬!

    还要感谢中国文联副主席阳翰笙、夏衍、吴作人、陶钝等同志,阳翰笙同志亲自领导了写报告给中宣部等工作;夏衍同志主持了舒同同志率团访日的报告会;吴作人、陶钝等同志出席了第一次书代会的晚会,给予中国书协的筹备和成立以巨大的支持。中国文联办公室成了第一次书代会的筹备处,很多同志付出了汗水,故也要向他们表示感谢和致敬!

    另外,很多书家为成立中国书协奔走呼吁,并以实际行动为成立书协造势。在北京的舒同和启功、欧阳中石、刘炳森、苏士澍等同志讲课教学、办展评奖等,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全国各地很多书家也是如此,北京的活动就是全国的缩影。特别要提及的是,周志高、薛铸、聂成文、杨仁恺等同志在1980年5月策划并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一次书法篆刻展览,中国文联还发去贺电,派出了代表团前往祝贺。这次沈阳的集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书协的成立。

    中国书协成立30年中,这门表达中华民族美感的传统艺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发展着,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尽管我两鬓斑白,再也回不到过去的年华了,但在这大好形势中,也有几滴自己的汗水,还是很欣慰的。

    现在全国书协会员已达1万多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会员总计20多万人。这说明人才辈出,队伍壮大了。书法人口也越来越多,按日本人的统计方法,凡热爱、学习书法的人,都列入书法人口。按此统计,如普查我国书法人口,必将数百万、数千万,相当惊人。书法是艺术,更是文化。因为书法博大精深,内涵无限丰富。只要你热爱、钻研书法,你就步入了修炼自己的大熔炉之中,不断要求自己读万卷书,提高自己的文化思想道德素质。现在我们书法界素质高的人越来越多,受表彰的书家越来越多,德艺双馨的书家越来越多。未来书坛巨匠、书法大师,必定是在这些人中诞生。

    综观30年,感慨万千,令人振奋,令人鼓舞。在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国的书法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繁荣,未来必将更加繁荣和辉煌。

    张 飙

    参加今天的会议,看到今天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发展盛况,非常激动,非常高兴。因为我们曾经为之奋斗,因为我们对书法的热爱。

    可以说,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书法走上了蓬勃的发展时期,让人特别高兴的是,中国书法活动保持着持续的、经久不衰的热潮。展览和各种书法活动越来越多,搭起了更多展现才华的平台,更多的朋友在这个平台上展示了自己的艺术,而且水平越来越高。

    如今,不仅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的书法名城名镇名乡越来越多,社会上的各类书法组织、书法艺术机构也越来越多。很多部委都成立了书协,各种书法联谊会、创作室、工作室等也风起云涌。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全社会的书法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说到书法艺术发展的时候,我更想说,所有的这些发展,都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盛世兴文,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盛富裕和发展,给书法开创了大好的发展空间。有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有幸在这样的时代从事书法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们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今天在座的朋友们,都对书法有着深深的情感。在“天人合一”的认识论下创造出的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以“运动着的黑与静止的白”这一最朴素的黑白两色而为之,却成为能够表现最高精神境界的艺术,实在发人深思,令人惊叹,让人入迷。于是,书法成了我们的热爱,成了我们的追求,成了我们的梦想。书法把我们聚集到一起,共同的爱,让我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的时候,我又一次回想起我在书协工作的时光。我作了一首诗:

    不悔当年苦且寻,回眸毁誉俱温馨。追书总感中华恋,树艺长将历史存。文运今随国运盛,民魂永壮笔魂神。心中若有真情在,翰墨飞龙自卷云。

    30年前,在党中央直接关怀下,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成立,我有幸参加了这一盛会。会上启功老师高兴地说:“我们今天有‘家’了。”向老一辈书法家老师和同龄书友学习,是我人生又一重大机遇。此后历次书代会我也都有幸参与,并和师友共同为中国书法发展尽绵薄之力。

    30年匆匆如白驹过隙,我只想说:“珍惜”。

    珍惜改革开放以来日益繁荣昌盛的大好国运。

    珍惜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根性的凝聚。在中西文化撞击、交融中坚守与超越,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文化人义不容辞的担当。

    珍惜中国书法文化的传统,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书法文化的根性超阶级、超时空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之中,它是全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珍惜我们的汉字,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信息源,它是中国书法的载体。离开对汉字的尊重与准确使用就远离了中国书法的轨道。

    珍惜几千年形成的中国书法审美理念与经典书法瑰宝。它承载着书法的本体与元意识,是我们当代书法的源泉。

    珍惜中国书法本体的诸多元素,继承、弘扬、超越,寻找时代气息与个性化的表达。

    珍惜30年前在党的领导下组建起来的中国书法人的“家”。珍惜老一辈革命家、书法家所创立的温暖、有序、尊师重道、敬老扶幼,把书法艺术奉献给祖国、民族和人民的好“家风”。

    珍惜鉴赏水平日渐提升的海内外书法受众;珍惜30年书法艺术发展的良好主流与成绩。

    珍惜历史,珍惜昨天,珍惜今天。

    愿我们以感恩心、平静心、平民心,净化自我,净化书坛,细心呵护我们共同的“家”。

    愿我们的“家”成为用毛笔写字的全球炎黄子孙魂牵梦萦的博爱、和谐的共同精神家园。

    申万胜

    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步伐,在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大环境下,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呈现出勃勃生机,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首先是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都知道,几千年来书法传承发展一直是依靠其实用功能推动的,即使是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其初衷也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书法并没有被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和对待。当然这种现象在明末清初以后有所改变,出现了专门的书家和重要的创作成果,但把书法作为艺术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才来研究还是近30年来的事情。前年底,书法艺术“申遗”成功,标志着书法艺术走出国门,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其次,书法艺术从传统的文人书斋走向社会的大舞台。书法是传统文人必修的一门功课,也是其求取功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同时也是文人抒情达意、表露心声、书信往来、交流赏玩的精神园地。今天书法艺术完全脱离了文人的小圈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为时代服务、美化生活环境、活跃精神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发挥着独特的审美功能。

    再次,各级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的建立。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进入高、中、低教育体系,书法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形成了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书法家队伍,为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在中国书协会员已达万余人,是建会之初的30多倍。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硕士、博士生,高层次书法人才不断涌现。随着“书法进万家”活动的开展,书法名城、书法之乡的评选,群众性的书法活动已经成为当今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四,随着《中国书法发展纲要》的制定和贯彻,国展、兰亭奖等重大展事的设立和举办,推动着展览、学术、培训的深入发展,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和精品佳作,也涌现了一批具有时代风格特点的代表性书家,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进入了历史的最好发展时期。这应该归功于国家社会发展稳定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环境,归功于中国书协和各级书协的建立以及卓有成效的工作,归功于广大书家的辛勤耕耘与不懈探索,还归功于人民大众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喜爱。在30年之际,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形势,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

    何应辉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书法本体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当代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方面,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新时期。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日益成为党和人民的共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与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艺术工作者自觉的共同实践。

    另一方面,在近100多年中国社会和文化经历巨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之下,毛笔逐步退出日常汉字实用性的书写领域,作为艺术的书法与汉字实用性书写之间的相对分离,最终在近30年中促成了书法艺术本体的完全独立和主体艺术创造的空前自觉,这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发展最重要的历史成果。

    中国书协的成立,正是在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20世纪中国书法发展的上述历史成果在组织形式上的突出体现。从此,在中国书协的主导与直接推动下,当代中国书法的创作出现了空前持续的繁荣和发展,并积极地影响到书法事业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繁荣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当代书法的创作,以现代考古学和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空前丰富多样的文字、书法的历史遗产为借鉴,以立足当代、植根传统、继承创新为宗旨,以中国书协及各团体会员主办的全国和省级各类展览为主要平台,经过30年的发展,已形成在碑帖并重、碑帖兼容基础上的多元化格局,涌现出大批优秀作者和优秀作品。当代书法创作总体上表现出几个主要特征:1、重视对优秀传统全面、深入、切实的研习和借鉴;2、强调主体精神表现的自由、力量、品位;3、通过对空间形式的现代追求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其间,重视作品形式内在诸关系的变动性,是对程式化的反拨;4、观念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理性精神。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前期、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期两个阶段的发展之后,本世纪初的这10年中,当代书法创作已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稳定的发展时期。近七八年来涌现的优秀作者在承接此前优势特征的基础上,更为理性地审视前面阶段创作的得与失并进行着自觉的调整,对优秀传统研究发掘的深度与精度较前有了大步的推进。

    回顾当代书法创作发展历程,纪念中国书协成立30周年,在缅怀前贤的同时,我们也深感时代与人民30年来对这门典型的民族艺术所给予的惠泽和厚爱,深感党和政府对书法事业所给予的重视和支持,也更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自身责任的光荣和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我衷心希望,通过同仁们的共同努力,随着中国书协和书法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当代书法事业的发展没有辜负时代和人民的期许,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惠及人民群众的同时,克服功利主义对艺术本体的异化,力戒浮躁,切实深入,锻炼出更多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端的人才和成果!

    陈振濂

    我想谈这么几点。第一,中国书法复兴的30年,这30年里我们寄予它非常多的期望,给予它非常多的目标。在这30年里,中国书法的繁荣和发展首先是因为有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所以1981年5月9日这一天,是我们整个书法界标志性的日子。

    我们给今天的书法做一个定义,它已经从文人的书斋走进一个展览的时代,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的30年,从第一天开始就萌生了展览,如果当时没有在沈阳的全国书法家大会聚,可能就不会有很多的书法家都强烈呼吁要成立书法家协会,我们都是当时的亲自见证者。所以我说展览的时代造就了书协,展览的时代造就了这30年的辉煌。

    第二,30年里,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书法活动非常核心的推动者和倡导者。应该说中国艺术体系之中音乐、舞蹈、戏剧、美术都有非常社会化的一面,只有书法从一开始就是比较个人化的文人书斋中的自我修养的艺术形式。正是通过中国书法家协会非常有效的组织和运作以及推广和推荐才使得个人化的色彩非常浓的书法艺术逐渐走向社会和公众,走向这个时代,走向艺术学科的独立。所以中国书法进万家、中国书法环球行,它们是作为个体的书法家开始对社会、对这个时代尽自己的历史责任的行为。可以这样说,中国书法进万家使书法与社会同行,中国书法环球行使书法与我们这个时代、与我们这个世界同行。这样,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规范化和它的活动的活性化就使得全国的书法家有了一个大家庭,同时我们大家的所有努力也都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30年在推动发展中国书法的创作、理论研究和书法培训和教学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然还有很多的功能,比如联络、协调、服务,还有更重要的是它的引领,对中国书法事业起到了提升和凝聚作用。

    第三,我觉得还要给30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和进步,提示出一个特别的性格——30年中的包容性和发展力。张海主席的致辞提到了两组数据,第一个是书法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明清格调的连绵大草书,到后来晋唐和宋元的手札,再到今天20世纪以后的“二王”,其实这中间还有很多形形色色风格的变化,都是通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展览呈现出来的。我们今天能够对30年的中国书法创作画出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其实我们依托的平台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展览。如果没有中国书法家协会这样的组织,没有这些展览,我们理不出这30年到底经历了哪些非常优秀、出彩的事迹和伟业。张海主席提到关于书法发展的各种流派,它不仅仅是书写风格,比如说新文人主义、现代派、学院派等等,我觉得这样的一些流派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在自己的展览里面所倡导的主流形态其实有的时候不一定是同一个步骤。但是在一个大的全国的书法活动中,中国书法家协会有一种非常开放的心态,能够兼容不同的表达方式,兼容各种不同的学术理念,兼容各种不同的艺术创作观念,使得今天30年的书法异常精彩纷呈。

    周俊杰

    中国书法是充满中国人独有的哲学观念、审美意蕴,以汉字和主体精神为源泉的抽象艺术,它不能“典型”地如“镜子”般地“反映”生活,故多年来被排斥在艺术大家庭之外。上世纪50年代以来出版的《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等教科书,一直回避“书法”二字。当1949年六七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时,成立了美术、电影、戏剧、作家等协会,而中国书法家协会直到32年后才迟迟成立,这固然还有其他多种原因,而书法本体所呈现的艺术特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矛盾及作为书法理论的滞后则是其根本。

    1981年,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为散兵游勇式的书法界组建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家庭。当多年后人们以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这一团体时,惊叹其在当代书法创作、教育、出版以及理论上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如此巨大,也是其他任何组织所不能替代的。

    中国书协成立之初,便组织了首届全国书学讨论会,创办了权威的《中国书法》杂志,此后又连续主办了7届全国书学讨论会,并组织了以多项内容、多种角度为专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由此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书法界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整个书法理论界不仅借助了中外多种学科的优秀成果,写出了多篇论文,在方法论上也有所突破,且以思想力的钻头,一直向书法艺术的纵深开拓。此后30年,书法理论从数量到质量不仅超越了近现代,而且对整个书法史来说,也突破了过去所涉及到的领域和研究方法,无论宏观或微观,均有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中国传统学问大致分为三大类:义理、考据和词章。而近30年的中国书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义理的凸显,即思想家对书学研究角度、方法的突破;第二个时期:思想家的淡出与考据家的凸显。能在一个方面有所成就已属不易,而兼义理、考据,也可以说“论”和“史”兼善者至为难得,若再加之词章也甚为优秀则更为凤毛麟角。当然,这两个时期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第一个时期中已有一些考据及书史方面的成果;第二个时期也不乏闪光思想的出现,或者说“义理”方面更加深入。总之,这是一个书法学术上不会令当代以及后世失望的时代。这里仅从大的方面简单梳理一下近30年来的主要成果,而不多涉及具体著作及理论家。

    关于当代创作流派的提出和研究,是书法理论界始终关注的重要课题。有思想的书家和理论家认为,我们这个时代不能浑浑噩噩地写字,要创作出能与历史接轨、能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特征并具有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就必然首先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中外艺术史的规律证明,一个新的流派和艺术思潮的出现,首先要有理论的先行,“让观念转变为实在”(列宁《哲学笔记》),也是一切事物的规律,故当代出现了许多艺术观念,并引导多种创作走向。

    中国是史学发达的国家,在书法界,从事书史研究的要多于以思辨见长的理论家。中国书协成立后即有多种《书法史》问世,而较为完备和系统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卷本《书法史》。此书按朝代分卷,作者均为研究该时代书史的专家,每卷均数十万字,内容上涉及各时期书法的特点、代表书家、代表书作、演变的内在流程等,是一套具有开创性和学术性的重要书史著作。如果说有不足的话,因每人一卷,故在写作方法、体例上尚有不统一之处,而如此大规模数百万字的著作,恐亦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

    当代除大部头的书史著作外,单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考证评论者数量甚多,且质量普遍高于一般的思辨文章。笔者曾参加从第二届到第七届的全国书学讨论会评选工作,深感当代书法史学界的分量之重。之所以如此,与学校教育有关,数所大学中设文献学专业,学生对如何搜集文献、分类整理等有着严格的训练。尤其近10多年,招生剧增,故书史论文及大部头毕业论著亦随之增多。而以文艺学为主要内容的思辨性课程相对要少很多,所培养能提出独特论点、写思辨文章的学生也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去年中国书协以近一年的时间组织人员编辑出版了五卷本的《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其中有《理论卷》《批评卷》《书史卷》《技法、创作、教育卷》《印学卷》,它基本反映了当代书法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有广度、有深度,是近60年,尤其是近30年中国书法理论界除大部头著作外的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其中有些文章将会作为历代优秀书论的延续而留在书法史上。

    当代30年的书学,是由一座座或秀美或野逸或雄伟的山峦组成的美丽的风景线,当我们舒缓荡漾其间时,要极尽其丘壑之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啊!

    周志高

    我作为中国书协成立30周年的见证人,今天在这里谈我们的大好形势、发展规划等,我觉得有4点是不能忘记的。

    第一,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在整理《中国书坛纪事》的时候看到,我的老师的老师沈尹默先生在世时,经过毛泽东同志、陈毅同志同意,于1961年在上海成立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几乎在同时,北京的启功先生、赵朴初先生等等一大批老书家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北京书法研究社,还有广州、西安等等,他们那个时候专门在一个地方上成立一个群众组织,还没有全国性的组织,因此我们全国性的组织成立30年,应该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使得中国书法家协会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得到了发展、繁荣。我们要感恩时代,感恩党的政策。

    第二,我要感谢我们那些老同志、老专家、老领导。我从上世纪70年代搞群众书法大赛,到了1980年承办第一届全国书展,1980年3月15日在北京开了一个小型的第一届全国书展筹备会议。刘炳森、沈鹏、聂成文、姚志忠、杨仁恺在场,十几个人一起商量,给启老汇报,怎么发起,怎么组织。1980年5月10日全国书展如期在沈阳开幕,刚才有同志讲,31个省市基本都到齐了,更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开幕式把舒同、陈叔亮请来了。因此中国书协成立以后就搞第二届,我很感激舒同和陈叔亮老前辈,他们胸襟开阔。不说中国书协成立了,你们前面就不算,我们现在搞得是第一届,不是这样,他们承认是在搞第二届。所以我们要感激这些老同志的功绩。说实话,是舒同、陈叔亮这样的老前辈,当然还有佟韦等同志在那里辛苦努力,方方面面促进了中国书协的成立。

    第三,我要感谢在座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省、每个地区做书法的骨干、专家,这一大批人,除了我们今天在座的100多位,还有成百上千人对我们方方面面的关怀与支持,所以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对中国书协的贡献。

    最后一点,我觉得不能忘记书法艺术是中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有13亿人口,我想,书法人口最起码可能有1亿左右。赵长青书记前不久讲,中国书协会员有1万多人,各县、地区加起来达100万人,书法爱好者少说要近1个亿。所以这个群体非常重要。1980年,我在上海办《书法》杂志,当时的发行量是40万份,现在比较少了,因为现在的杂志多了,说明爱好书法的人口还是很多的。我们之所以现在把书法之乡、书法名城等等开展得非常好,这么受欢迎,我想是因为有了广大的书法人口。中国书法走向世界一定大有希望,很大的人口数量,我们不能忘记群众,始终不能忘记我们的基础。

    今天大家拿到的三卷本《中国书坛纪事》,是在张海主席、赵长青书记,特别是文物出版社苏士澍3位领导的关怀下,花了近5年的时间,找到了赞助单位,终于做出的成果。感谢领导,感谢专家,感谢我们在座的大力支持和每个省市书协给予的支持。第一卷本是综合本,第二卷是各省市区的汇编本,第三卷是各省市区主席团成员,包括各省市区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的作品和简介。我希望在座的朋友、领导,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今后在进一步改进、修正,使之更加全面。还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面港澳台的内容比较少,因为各种原因,我们今后还要出版港澳台的《书坛纪事》。所以趁这个机会对这部书说明一下,既是感谢也是希望,希望大家给予帮助。

    孙晓云

    我出生在书法世家,3岁习书至今,不知不觉已走过了53个年头,书法始终伴随着我,书法让我得到了安静、懂得了思索、学会了做人。

    可以说,我的成长始终伴随着中国书协的成长。我见证了中国书协发展繁荣壮大的历史,见证了老中青三代书法家为书法事业作出的贡献。我记得1985年在第一次全国妇女书法展中,启功先生误以为我的作品是一老先生所书写;记得1987年随由沈鹏先生做团长的中国妇女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过程中对我的亲切教诲;记得随欧阳中石先生1997年访问日本,记得1993年、1995年佟韦先生在我做团长、秘书长访问新加坡、日本之前的叮咛嘱咐;记得刘艺先生在每次评审全国展作品中对我的高度评价;记得1985年张海先生率先举办国际书法展邀我们去河南的盛况;记得所有关心过、培养过我的中国书协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和各位朋友,30年了,我历历在目。

    从我多年的书法实践深深体会到,即便是科学再发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它自身的规律。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闻目染、薪火传递。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承传不是一句口号。尤其书法的承传,首先是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元素的承传,不仅需要不断充实和学习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用已有的书法知识来适应和感染社会,起到引领作用,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书法家的责任。

    今天的书法家,如果仅仅追求独善其身,是远远不够的。书法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是国家的百年大计,也是我们每一个书法家的责任。我想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以我自身的书法创作的实践成果,来影响当代以及今后。在电脑广泛使用、书法早已和实用无关的今天,让“字如其人”、“字如心画”重新成为我们的人文传统。大家都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那么,中国文化、中国书法的继承和发展将是不可限量的。

    叶培贵

    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教育。30年来,在中国书协的带动下,书法教育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

    当然,在此之前,许多有识之士早已在大力推动书法教育,比如1962年、1979年浙江美术学院的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先生,上海的沈尹默先生,北京的郑诵先、萧劳先生等等,开创了新中国书法教育事业。在纪念30年书法发展成就时,必须首先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1981年中国书协的成立,无疑为书法教育形成更加全面、更具规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30年来,书法教育形成了以下几个系统:第一,各级书协的培训系统;第二,文化馆、行业工会或大型社会机构的培训系统;第三,少年宫的校外培训系统;第四,普通中小学校教育系统;第五,高校书法教育系统。这5个系统,教育目标、功能、师资、内容不尽相同,因此所发挥的作用也有区别。

    高校教育系统的长足进步,是30年书法发展最为引人瞩目的领域之一,目前的布局,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美术学院类,第二类是综合和师范院校类,第三类是理工院校的转型类。三类学校的学问基础、培养目标、师资结构有若干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30年的书法教育尽管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相比于书法的悠久历史和博大内涵,显然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首先,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进一步支持。目前,在教育部的学科编制中,艺术已经上升为门类,美术成为一级学科,但是书法仍然仅是隶属于美术的二级学科,这大大制约了学科进步,需要进一步向教育主管部门呼吁,推动书法成为一级学科,赢得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此外,中小学课程设置的长期坚持,形成国家政策层面的统一机制,也是书法教育能否长期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

    其次,需要在理论上厘清若干关键问题。第一是“普通书写”与“艺术书写”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是“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问题。第三是“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这几组问题的对举项之间,是一种复杂的辩证关系,而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关系,如果草率处理,容易引起混乱。当然,厘清问题不是要给出统一答案,而是使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在做出选择之前从学理上进行缜密的思考,避免己尚昏昏而欲使人昭昭的尴尬。多样的立场可以并存,从而构成一个立体的体系,推动书法教育的繁荣。

    李 一

    中国书法家协会及其各地区分会的成立是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在整个书法史上也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书法的独立性,中国书协的成立是国家从组织机构上肯定了书法这门艺术的独特性,确立了书法的独立地位。从此书协和美协、音协、剧协等成为中国文联大家庭中的独立成员,成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团体,中国书协的成立从组织上为发展书法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是开创性。中国书协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书法团体,中国古代没有全国性的书法组织,只有文人雅集,三二知己,清茶一杯,交流书艺。明清时期有一些区域性的结社活动,民国时期也没有这种统一的组织。当时民国时候有中国标准草书社、中国书学会,虽然有“中国”字样,但实际上他们活动的范围是局部的,是地域性的,而且参与的人数也很少。比如中国书学会,它不过是在抗战时期逗留在重庆时所成立的一个松散的书法组织,而且时间很短,抗战一胜利,就随着人员返回东部自动解散了,而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时代表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且有台湾的代表,有满族、蒙族、回族、藏族、壮族、苗族、彝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书法家代表,有妇女书法家代表,老中青书法家代表,全国各地有团体会员,还有许多行业的会员。可以说是自古以来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全国性的书法组织。

    第三是权威性。中国书协成立使书法有了中央一级机构作为专业的社团,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书法家的桥梁和纽带,这个团体具有神圣的使命,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从第一届开始,其核心成员就是著名的书法家,以第一届为例,主席舒同,副主席赵朴初、沙孟海、启功,名誉理事吴玉如、林散之、萧娴,都是杰出的书法家,理事当中有众多的知名书家和各省市书法的领军人物,所以说中国书协的学术权威性和影响力是其他组织所不能替代的。

    第四,中国书协推动了书法的发展进程。书协的成立是书法社会化、组织化、集群化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社会的一个团体,它的目标就是把书法艺术推向社会,由书斋推向展厅,面向广大观众,组织大展和学术研讨,对外交流等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同时,将书法家组织在一起,形成团体的力量。作为联络、协调、服务的全国书法家组织成立以后,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30年的发展证明,在书坛由冷到热,队伍由散兵游勇到集群作战,书法活动由附属到独立,书法创作由业余到专业化,书法态势由封闭到开放的进展中,中国书协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1981年以后的中国书坛,中国书协是无可代替的中心,有影响的重大活动和事件大多是由中国书协来举办的。

    孔子说“三十而立”,中国书协这30年的历史是开创和发展的历史,30年的历史又是承前启后的历史,自中国书协成立以来就一直注意培养扶持我们这一代书家,到今天,我们这一代由中国书协培养起来的书家已经到了中年,应该说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书家的责任,应该向中国书协的老一代书家那样,为中国书协做好培养下一代的工作,为书法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