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徐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他是父亲(萨空了)的朋友。知道徐迟是著名作家、散文学家,还是看了1978年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以后。虽说徐迟是父亲的老朋友了,但一直对他不甚了解,直到父亲去世后很久,我在收拾父亲的书信时才发现他们的友谊,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起被下放到湖北沙洋七里湖的“五七干校”,他们一边放牛、一边接受改造,有着共同生活了两年左右的经历。还有就是了解了徐迟在“五七干校”期间,坚持学习、勤奋思考和努力创作的刻苦精神,及在以后能够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的原因。
说起徐迟,他的一生非常有传奇色彩。早年他受欧美现代文学影响,发表的一些诗作《寄》《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其节奏跳跃较为难懂。解放后,特别是1976年以后,徐迟创作出一系列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生活的报告文学,如《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等,把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融政论、诗歌和散文于一体,独具风格,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告文学。徐迟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样优秀的作品,是与他平时大量的阅读和知识积累及写作分不开的。
当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徐迟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判、抄家、揪斗和游街,后被遣送湖北沙洋“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在干校期间,徐迟和父亲在一起都负责养牛,当时,牛是每天都要出去耕地的,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早上起来喂牛,等牛走了就要打扫牛棚,并负责准备牛的饲料。为了改善住宿环境,他们这些“五七战士”还要自己动手建住房,他们搬砖、锯瓦条、砌墙,从未干过粗活的手上打起了大泡、血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很快建起了一幢幢红砖瓦房。干校生活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外,最大的任务就是抓学习、搞运动、进行思想改造。一般是晴天劳动,雨天运动,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开批斗会,还要“早请示,晚汇报”。通过这样的斗争和劳动,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加强思想改造。徐迟和父亲的友谊就是在干校这个特殊环境下更加深厚了,特别是父亲提前离开干校回北京恢复工作后,徐迟与父亲书信往来频繁,主要是徐迟向父亲倾诉他的寂寞和让父亲为他买书,到后来徐迟就把他在那个期间阅读后的感受和创作的作品寄给父亲阅读,并让父亲提出修改意见。
从徐迟给父亲的书信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他们那一代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能够苦中作乐、始终坚持学习的顽强精神。由于我父亲的离开,徐迟一度十分苦闷寂寞,他就给父亲写信倾诉,在父亲去信安慰和劝导下,徐迟立即表示他明白了。在他给父亲的回信中这样写到:“关于寂寞,你说得对,一旦工作起来,就要羡慕七里湖的寂寞,那湖,那烧砖的窑,那村子,那林子……有时一整天只二三牧人,拣些干柴生火烤馍馍。……那样的寂寞是很沉重的,有力无处使。现在就使用在书本上,最近除了《反杜林论》之外,还学《自然辩证法》,钻了一下自然科学、力学、分子、原子、电子……时间倒是有,有很多,将来决不有的了。心情是开朗的,身体是健壮的,神经是正常的,学习是抓紧的。”从那以后的几年里,徐迟坚持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大量地购买各式各样的书籍,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写了大量的读书心得和评论,还创作出一系列文学作品。
在短短的三四年里,徐迟自己托父亲还有其他朋友购买和借阅了大批书籍,努力学习坚持思考,为以后创作出一系列优秀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徐迟阅读了大量文学、哲学、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的书籍,这其中文学方面的有:《史记》《楚辞》《世界通史资料选辑》《陆游年谱》《民国通俗演义》;哲学方面的有:《列宁选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十批判书》;自然科学与其他方面的有:《梦溪笔谈》《奴隶时代》《青铜时代》《喀麦隆》《红星照耀中国》等上百本书籍。他从《列宁选集》等著作中吸收了许多养分和知识,从《红星照耀中国》等书中得到了很多启示,正如他给父亲的信中所说:“斯诺的书使我回想起三十、四十年代来。我们的出版界就没有出多少关于这两个年代的创作作品。一个外国记者这样生动、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而我们有着比他更为丰富的生活和感受的却反而没有写出什么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看来是我们自己的条条框框多了,限制了自己。但斯诺接触生活之广泛与深入,他有独到之处。这本书简直使我在书桌前坐不住了。于是浮想联翩,真愿意投入到大庆油田或者其他的建设工地去,拿起瓦刀或焊枪,干他几年……可是,没得法子啊!”可想而知,书本里的道理和知识是有多么大的魅力,能让一个被剥夺了创作权利的作家——徐迟的激情迸发出来,产生了巨大的参与工作和创作作品的热情。由此可见,读书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事情,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经过了大量阅读图书和积累了各种各样知识的基础上,徐迟尝试着动笔进行一些写作,最初他是写一些读后感和评论,逐渐就开始自己的创作了。徐迟在给父亲的信中是这样写的:“我这两个月过得很美好。主要是读了《列宁选集》第一至第三卷,共二千五百页,是从今年二月,一过春节读起的;三月四月还读得很吃力;五月六月就越来越顺当了。七月开始读第四卷,月底或下月初就能把它通读一遍了。真是说不出来的振奋!这些年都没有这样系统地读过书。这一读,自己觉得清醒起来。对于当前形势、理论战线、文化工作以及自己的文艺思想都比较豁然开朗。革命的发展有一个总的趋势,从来就是奔腾向前的,冲刷着一切旧的事物,孕育着新生事物、新生力量。理论就是威力无穷的,列宁主义是威力无穷的。……今后我要把理论学习紧紧抓下去,还要把《毛选》《马恩选集》都再读一遍。因为许多理论问题远远还没有弄通。只有一步步把这些基本原则越来越弄通,尽可能弄通,才能较好地工作、更好地工作。”这段时间里,徐迟用了大量时间读书,在哲学、历史等方面有了很大收获,并开始自己的一些文学创作。用他自己写出的信说:“三月份似乎是丰收的。《屈原研究批判》初稿已大体写出来。情绪好,落笔也快,写得比较顺利,已写了四章。第一,释《天问》,第二,释《九歌》,第三,释《离骚》,第四,释《九章》。还缺一个第五,简短的结论,等读完《十批》(指的是《十批判书》)以后再写。我日夜在写,未免占用了参加运动的时间。但我认为这就是参加运动,在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认识工具,研究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新兴这段历史,从诗歌的领域,为文艺革命献出自己的一点儿微薄的力量。‘《天问》’,毛主席说‘了不起,几千年以前,提出了各种问题,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我用主席这个纲,将全诗因皮绳子一断竹简教礼倒置错杂文义不次序,作了重新的整理,编了一个新版本。分为三部,第一部关于宇宙,第二部关于自然,第三部关于历史。关于历史部分,则按照恩格斯《起源》(指的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第一章,蒙昧时代的低、中、高级阶段,野蛮时代的低、中、高级阶段和文明时代,七个段落,顺序安排了《天问》中的诗句。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阶段,屈原都写到了。重点写了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奴隶制的诞生(夏)、发展(殷)到全盛时期(周)到崩溃(战国)。《天问》全部识出,散文识的,夹注夹批。都讲通了。屈原在里面批判了‘王命’、‘天命’论。这个办法,可把《天问》之谜解开了,从而呈现了这部史诗,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发展史、自然史以及社会发展史的宏伟面貌,确实‘了不起’。……下面当然还有一些,要写在‘结论’中去了。还没有完全想好,只觉得要说的话还不少。这些历史的教训,对于今天,也还有现实意义,只要阶级社会存在,屈原的诗歌也还有现实意义的。”
在徐迟的文学创作期间里,他是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劳动,他还把创作出的作品寄给父亲和其他几位他比较信任的朋友,征求他们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以便修改和提高。徐迟在给臧克家同志的信中是这样写的:“这件事,一直没有告诉你,就是我写了一篇文章,叫《红楼梦研究批判》,于去年寄给萨空了同志,他把这篇文章转给严文井同志了。他们都看了文章了。现在由文井同志将此文转给你,你能否抽出时间,将它看一看,并告诉我一些意见呢?……看了之后,好歹给我写点意见,我想再修改一次。……现在报刊上已经发表了许多文章,我都仔细看了。我又把《红楼梦》原著读了一遍,有很多想改的了。但我得多听听意见,自己也还要好好的思考过,还准备找一些社会经济资料,好好的改。”在我整理徐迟和父亲的往来书信中,大概计算了一下,徐迟在“五七干校”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先后写出了《屈原研究批判》《红楼梦研究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一种观点》等多篇文章,为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知识,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现如今,像徐迟这样的名家、先辈的治学精神,是我们这些晚辈望尘莫及的。他的那种身处困境,仍能够坚持学习、勤奋思考、努力创作、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学者风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