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坊间流传一种说法,说是“教授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教授”,可以说颇为形象的道出了当下商人、教授的某种特征:教授越来越像商人,原因很简单,自然是因为现在的教授,流行跑场子,频频出现在不同的商业或者半商业的场合,通过展示自己的在场,获得一定的金钱报酬,有点类似商人,不同处在于,教授是以自己以前努力混出来的名声作为获得报酬的前提;商人越来越像教授,却是因为,现在的商人动辄都以儒商自居,照个相片后面肯定是极大的书架,满满当当,一副学富五车的样子。商人是否看书,他们照相时候背后的书是道具还是真的是他们阅读的对象,可能地球人都知道。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当商人拼命要显示自己儒雅的时候,他一定要拿书做道具。那么,书有让人高雅的神奇品性么?
其实,在我看来,商人完全没有必要在自己的办公室弄一堆书装幌子。一个成功的商人,如果是勤劳致富的,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成功的人,是大家学习的对象——并不是只有有学问的人才值得大家学习。能够做到一个成功的商人,就是说,在他们的这个行当里面,他们做得不错。那么,这样的话,即使他浑身铜臭气逼人,那又怎样,作为一个成功的人,他理应受到人们的学习。可惜,只有我自己这么想,在这个世上,除了世俗的成功之外,大家似乎都还有一个指标,就是高雅。这样,大家才不约而同地拿书来装幌子,似乎这样就高雅了。是什么赋予了书这样的品性哪?书之所以能够成为高雅的东西,在我看来,是和它的历史分不开的。在古代,由于造纸术、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籍是相对奢侈的东西,自然不是一般人能够读到的。即使后来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书籍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但是,由于统治者实行知识垄断,真正能够念书的人还是不多,而真正的社会名流、达官显贵又往往是由这些人构成,于是,对于书籍,对于它所代表的文化,以及它背后隐藏的统治力量,人民自然就有了异乎寻常的崇拜。在中国民间,庙宇里面通常有“敬惜字纸”这样的说法,在我看来,这其实就表达了民间的对于知识,对于书籍的崇拜。至于西方,在中世纪时候,由教会垄断知识,不允许传到民间,使得大家对于知识,以及知识的载体——书籍,先就有了一种敬仰。而且,西方一向又有“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这就使得知识这种东西具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先验的神圣,这样的话,不把书籍、知识看得神圣才怪哪。可以说,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在古代,书籍都带有了神圣的力量,所以,也就有了那么多的关于书籍的所谓名言,比如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等等,恕不赘述,这些东西在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已经耳熟能详了。
这样,书籍获得了某种神圣象征的位置,成了高雅的象征。但是,这种高雅反过来又造成了它的世俗性,或者说,恶俗。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书籍广告,卖的是所谓的礼品书,换言之,就是专门用来装点门面的书。于是,这就有了那些大老板们,所谓的儒商们背后的那些厚厚的书籍。这样,书籍就脱离了它的实际阅读功能,而成了典型的装饰品。如果说,在“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下,书籍还真的有傲视世俗的清高的话,那么,现在,这些可怜的书籍已经成了世俗的点缀。由傲视世俗到极端世俗,似乎一转眼间就达到了,这也可以说是咄咄怪事,也不由得我们不感慨,在这个世间,神圣二字是最难保持的,因为它往往能够引来更多的亵渎。写到这里,我突发妙想,何不专门生产一批礼品书,只有书的包装,里面放置些塑料泡沫,如此,放到某些儒商,或者有品位的官员的书架上,岂不是两全其美:既装点了门面,又没有造成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