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人在戛纳“做生意”——走进第64届戛纳电影节
http://www.cflac.org.cn     2011-06-01     作者:汪徽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生命之树》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图为影片海报

    5月11日,第64届戛纳电影节在法国戛纳开幕,22日揭晓获奖名单,《生命之树》获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单车少年》和《安纳托利亚往事》均获评委会大奖。电影节期间,每日的红地毯都要有许多女明星争奇斗艳,各部新片消息源源不断。但这些喧闹的风光背后,有哪些事情真正与电影本身有最直接的关系呢?让我们换掉观察女星与礼服的眼睛,去挖掘一番红地毯外围最值得关注的事情。

    大师扎堆

    今年的戛纳,不仅红地毯星光闪耀得晃眼,大师数量之多也为近年少见。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作为开幕片放映,这部“献给巴黎的情书”获得了影评人齐声叫好。《好莱坞报道》评论道:“《午夜巴黎》很容易令人想起伍迪·艾伦的另一部影片《开罗紫玫瑰》,虚妄与实境交织,人物在理想和现实的分界进退维谷。对于伍迪的忠实观众,本片是又一次心旷神怡的幻想之旅”。“银幕诗人”,美国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带来了《生命之树》,泰伦斯·马力克曾在1979年凭《天堂之日》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影片上映后,赞誉一片:“毫无疑问,这部电影将成为电影史上又一部大师级的佳作”。

    凭借《罗塞塔》《孩子》两获金棕榈的比利时导演让达内兄弟携新作《单车少年》前来角逐金棕榈大奖;凭《黑暗中的舞者》夺得金棕榈的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携《忧郁症》参赛;凭借《儿子的房间》夺得金棕榈的意大利导演南尼·莫莱蒂也带来《教皇诞生》。西班牙“国宝”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吾栖之肤》,芬兰“国宝”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土耳其“国宝”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安纳托利亚往事》也都颇受关注。

    今年的终身成就奖颁给了意大利大师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他曾携《革命前夕》《一九零零》《偷香》等影片参加戛纳,然而未曾获奖,戛纳此次将奖颁给他,大约是要将歉意与敬意一同表达。而病痛缠身,坐着轮椅的贝托鲁奇,仍带来了自己新片的消息,这将是一部与时代同步的3D制作。此外,展映单元也回归大师气象。法国“左岸派”电影大师阿伦·雷乃在1974年执导的《史塔维斯基》亮相戛纳经典单元。而这部影片的主演,78岁的法国老牌男星让-保罗·贝尔蒙多在1973年主演的电影《夺命太阳下》也在“露天电影院单元”放映。

    戛纳异类

    3年前,韩国导演金基德据说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带着家人跑到山中隐居,电影界没了他的音讯。今年他带了一部实验纪录片《阿里郎》参加“一种关注”单元。他在媒体前的形象也颇像个隐士,穿件民族风格的服装,银发满头,微微笑着。但最令人惊异的,还是他这部纪录片的奇特形式。这是一部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实验色彩的影片,金基德自述是“一部纪录片、自传或者自我想象”。釜山电影节组织人之一Jeon Chanil说,这部影片是对金基德以前所有影片的彻底颠覆。影片讲述的就是金基德患社交恐惧症后隐居到山间木屋的生活,影片全部由金基德一人完成,你会看到一个金基德对着镜头自语,然后另一个金基德开始与之对话,这还没有完,第三个金基德又开始参与这场对话。虽然争议很多,但这电影还是受到很多人的期待。

    此外,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的名为《艺术家》的电影在戛纳展映,作为“惊喜电影”最后进入竞赛单元。在电影技术、电影语言发展到如今的地步,这部电影竟“胆敢”以默片、黑白形式面世,并且全面对古典好莱坞进行致敬,形式、故事情节、人物角色拍摄手法都极尽复古。放映完毕,掌声如雷,本片成为本届电影节大师如云的阵势中的一匹新人黑马。

    无商业不艺术

    戛纳电影节向来是一个神圣的,艺术气息浓厚的国际电影盛事,然而它真的如此艺术么?当你下了飞机,走到戛纳街头,你会发现这里仿佛被好莱坞占领了。譬如卡尔顿大酒店的外墙被三部好莱坞巨片的海报、宣传板占领,爆炸之王迈克尔·贝导演的《变形金刚3》占领大门门框、风流船长约翰尼·德普主演的《加勒比海盗》占领窗户、真人动画《蓝精灵》则占领屋顶广告牌。再走几步,J·J·阿布拉姆斯的科幻大片《超级8》的立体海报夺人眼球,斯皮尔伯格的最新大片《丁丁历险记》也有巨大的海报在一旁凑热闹。

    这些大片的宣传阵势实在叫人觉得此地并非浪漫而艺术的法国,反而是散发铜臭味儿的好莱坞,好像一盘大生意。不过话说回来,倘没有庞大资金支持,这样一届华丽的盛会也难以支撑。每年都有许多赞助商为电影节提供产品。譬如珠宝品牌“萧邦”每年免费为电影节提供24K金的价值2万欧元的金棕榈奖杯,以此换取红地毯女星佩戴这个品牌首饰的权利。此外,做化妆品的欧莱雅、做食品的雀巢、为旅游助力的法国航空公司等等,每年总共要为电影节投入约1000万欧元的赞助。戛纳市长也毫不避讳这盘大生意,强调要把电影节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于是我们看到戛纳的旅馆在电影节举办的两周内可以实现年营业额的15%。

    据粗略统计,一次电影节所带来的整体经济利益核心可以达到2.5亿欧元。我们每年都会看到,不论好莱坞明星在电影节外围如何闹腾,能够进入戛纳核心单元的作品却都是摈弃娱乐性的,那枚金棕榈也永远不会发给那些户外广告上的好莱坞大片儿。这实际上也完美地诠释了整个世界的电影市场——大部分是被喧闹的,作为娱乐产业的电影包围,然而中间总有那些闪耀着人类思想光芒的精品。

    电影这门生意,没有商业就没有艺术,戛纳也只有如此地“商业化”,才能有足够的资金办好电影节各项程序,让艺术片有最好的展示平台。也即是说,只有如此地“钻钱眼”,才能让商业的归商业,艺术的归艺术。

    中国人的生意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华人没有多少重要的角色,没有一部影片进入竞赛单元。好在以罗伯特·德尼罗为首的九人评审团里,有施南生与杜琪峰两位华人大腕撑台面。

    尽管如此,华人的身影却不少见,反而愈发多起来。早年中国人到电影节来是冲着奖项,如今完全不重要了。“电影节营销”成了各个国内片商关注的头等大事,以戛纳的名声做华丽的包装,在此大作宣传,很容易便被聚集于此的众多媒体记者报道并广布世界。此外,戛纳活跃而成熟的电影买卖市场成为中国电影商人眼中的一座新金矿。中国人要把电影卖出去,在此处有大机会。

    于是我们看到陈可辛导演的《武侠》庞大的楼宇海报。看见华谊兄弟投资出品,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在本届戛纳电影节每日发行的场刊上曝光手绘版海报。徐克的《龙门飞甲》摆了一场“龙门宴”招待媒体。电影买卖市场上,中国许多电影也都找到了买家: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被美国“电影国度公司”购买,姜文、葛优、周润发主演的《让子弹飞》则售出多国版权。

    中国人卖电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中国进口发行商的大算盘。他们拎着大笔资金,来戛纳大肆选购“批片”,即在WTO谈判框架下,每年除了由中影进口的20部热门分账大片之外,仍需引进的20部“多国别、多体裁、多样式的进口影片”,这些影片由内地发行公司向海外版权所有者买断内地发行权,不进行分账,或超过一定的票房才分账。因为“批片”不必是当季热门片,常常能以极低的价格买断发行权,如果宣传操作得当,便可以在国内获得极高票房,“一部电影从国外买进来只要5万到10万美金,随便做做就能在国内赚一两百万”,有以小搏大的机会。

    于是今年在戛纳,国内购买批片的意愿井喷了。美国一位发行商高呼:“中国的电影市场太好了!你们中国的一家公司就把我近20部影片打包买走了。”英国一位发行商则对国内发行公司华狮娱乐总裁蒋燕鸣者表示:“去年年底,你想要的那部片子,40万美元你没要,现在100万了,目前有15家中国公司还在竞价……”

    这个现象的结果好坏如今很难测定。一方面,国内发行者的批片竞争,似乎会繁荣市场,提高选片水准,让国内观众看到更多更好的国外影片。另一方面如蒋燕鸣所说,国内电影公司通过进口批片牟利,就不会注重原创,进一步打压国内电影创作,“毕竟买片成本比拍片低很多”。究竟会如何,还需观众们对中国这片“神奇”的市场拭目以待。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