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片:“溺爱”儿童是你的死穴
http://www.cflac.org.cn     2011-06-01     作者:楚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据报道,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2》抢滩“六一”档,席卷中国电影市场,上映首日票房即达6000余万元;可与《功夫熊猫2》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相比,供小朋友欣赏的国产动画片不仅“少之又少”,其受欢迎程度更在好莱坞的笼罩下光芒尽失。

    像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国产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大闹天宫》已经成为许多人灯火阑珊处的一道回忆,但毕竟“我们曾经阔过”。近年来,国内投拍的动画片不可谓不多,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也让人眼前一亮;可纵观全局,我们的多数儿童动画片依然在教育、科普的层面上打转,训导多于引导,以灌输替代文艺的“润物细无声”,往往缺乏技术想象,缺乏贴近儿童心理的细腻情节。当孩子们从书本的重压之下好不容易解脱出来,在银幕荧屏上看到的却还是千篇一律的“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此时此刻,即便我们再怎么吹嘘“我们依然阔绰”,不仅孩子不会信,恐怕我们也会自觉无趣。

    事实上,国产动画片并不缺乏文化元素,缺的是元素整合后形成的价值信念,是能让孩子们重温童趣、释放好奇与想象的细节。《功夫熊猫》系列的故事其实很简单,阿宝的形象更多地融入了许多普通小人物的情怀。它憨态可掬、动作笨拙,一如既往地贪吃。这对广大儿童来说,就像身边伙伴似的,亲和力十足。但与此同时,该片并没有失守“主流价值”,“维护正义”依然坚挺,在讲述事业成功的故事背后,还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典型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典型的好莱坞套路,却很好地把励志的内容与文化的教育渗入其中。为什么?因为它立体,它贴近儿童心理,做足了细节和情感。

    表面上看,国产动画片充满了儿童关怀,实际上还停留在一种成人的“儿童想象”,许多动画片还无法释怀孩子们的小顽皮、小毛病。这等于在无形中切断了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的对话。当我们把教育、科普放在了创作的首要位置上,其出发点就是死的教条、死的知识,原创的活力就会逐渐丧失。更进一步说,它就会使我们的创作变成了一个个教育、科普项目,使创作单纯为教育、科普服务。项目结束,创作也就到此为止,从而缺乏文化接续的连续性,也丧失了消化优缺点的循环机制。这太像我们在生活中对儿童的“溺爱”了,而这“溺爱”简直就是国产动画片的死穴。也许,我们该听听孩子们那“沉没的声音”了。

    国产动画片要从好莱坞动画片、日本动画片中突围,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在创作机制上,好莱坞的优点,在于始终把西方价值观放进一个文化的熔炉里去淬取、提炼,熊猫阿宝的故事其实也可看做是一个儿童版的阿甘故事。它们均充分接触地气,贴近普通人,却传达出一个“美国梦”。日本动画片的优点,在于对不同题材和内容充分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甚至成人提供不同的作品。比如,《小红帽恰恰》可能适合10岁以下儿童,《奥特曼》《圣斗士》适合10岁至13岁的孩子,《灌篮高手》《犬夜叉》适合青少年,《蜡笔小新》则是老少咸宜。针对不同的受众心理和欣赏习惯,瞄着受众去。

    对国产动画片来说,完全可以超越原有的教育、科普模式,把文化的元素、道德的精神熔铸成一种带有“中国梦”色彩的价值理念,然后融化到每部作品的血脉中去,多一点生活的灵气、人物的情趣,避免“一个故事一个训导捎带一个知识”;同时也可以借鉴日本动画片的创作机制,细分受众,增加题材的多样性和趣点的丰富性。特别是在面向孩子们时,请少一点成人的“儿童想象”,多一点“儿童聆听”!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