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应当坚持以心导物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25     作者:王一川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艺术节目到底给谁看?谁来接受?能达到怎样的效果?今天我们正处在国民非同一般地注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享受的时代,在其中,尤其是把物质的生产与消费放在根本地位上,尽管理想的方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一致。由于如此,物质生活保障和繁荣已成了公众生活中最需要重视的根本之根本了。例如,物质、财物、金钱等在公众生活中引发的悲欢离合故事,就成了电视艺术表达的经常对象。从《幸福来敲门》和《幸福密码》等可见,这些电视艺术作品的标题本身就牵动着公众的极其敏感的物质神经,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心灵颤动。电视艺术只有触动这些敏感神经和心灵颤动,才可能抓住和吸引公众。

    但抓住和吸引公众,却不能停留在心被物化的低级层次上,不能坠入“物化”的深渊。不能仅仅满足于在电视上宣扬“卖拐”、“卖车”、“不差钱”等生活中的金钱忽悠术,而是应当坚持以心导物、心物互渗。现在有一种电视“废广唱红”措施,即废除广告,唱红歌,很引人注目,我不反对,因为它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我同时认为,这种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临时措施并不能真正解决公众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根本的问题是马克思说的“物质决定精神”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所推演的问题:一定的物质生活状况与一定的精神生活状况紧密相连。当前社会公众的根本困扰虽然包含了精神生活层面问题,但根本还是在于物质生活层面,完整地说,根本在于与精神生活不可分离的物质生活。

    电视艺术当然要敢于直面群众所身处于其中的物质生活状况,尤其是直面当下物质生活中的丰富、欢快或者惨淡等多方面,但这种直面必须通过艺术形式,用艺术形象本身来说话。我的建议是,尽力发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兴味蕴藉传统。中国古典美学并不一概拒绝俗或大俗,而是拒绝寡俗,即没有兴味蕴藉的低俗作品。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历来讲究的兴味蕴藉,意味着不是把艺术家深厚的价值取向如情感、倾向、思想、理性等直接指点出来,而是转而通过活生生的富有感兴的,蕴藉深厚的艺术形象委婉地表达出来。通过兴味蕴藉的艺术,电视艺术可以向接受者传达一种以心导物、心物互动的生活观念,从而取得对于“物化”洪流的某种抵抗效果。对此,电视艺术要做的事情不少。首先,以兴味蕴藉的形式去尽力呈现日常生活中的“物化”现实,唤起观众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其次,尽力发掘日常生活中被隐藏或压抑的“心化”或精神化方面,并加以伸张,使其成为可以抵御“物化”的积极力量。最后,倡导一种以心导物、心物互动的生活理念或愿景,不仅能免于被“物化”的后果,而且可以畅想或秉持一种心化的生活信念。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