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奔体”缘何爆红网络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25     作者: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一则风投界知名人士示众于自己微博上的高调“私奔”宣言引爆网络,“私奔体”横空出世般迅速蹿红。一夜之间,“凡客体”、“银镯体”、“梨花体”、“羊羔体”、“见与不见体(又称嘉措体)”、“咆哮体”、“五四体”等曾经流行于网络的诸“体”皆成“浮云”。网友一哄而上,争相围观、戏仿,超常的热度甚至引发语言专家对文字的担忧。

    众“体”你未唱罢我登场地浮现网络,让人不由生惑,是否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体”时代?一则广告可以产生一个“凡客体”,一个诗人可以引发一个“梨花体”,一段诗歌台词可以诞生一种“见与不见体”,一个节日可以造就一个“五四体”,一篇博文可以形成一种“咆哮体”……每种新的语体一出现,网友便趋之若鹜地把内心的渴望、焦虑、纠结、不满,对号入座地嵌套在各种“体”中,衍生出“婚姻版”、“加班版”、“跳槽版”、“考试版”、“堵车版”等多种版本,在网络上热情咏诵。这种援引别人的句式、宣泄自己的情绪的网络群体行为,固然可以用惯用的娱乐时代的戏谑、快餐文化的浮躁、网络时代的游戏视角去解读。但是,也许潜藏在表象背后严峻的现实与人们对诗意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落差才是这一现象泛滥的根本。

    科技进步引领工业文明的今天,当人们终于可以为他们一路跋涉换来的“文明”而狂喜时,却找不到那曾经温存的世界和那曾经纯真的自己。那个雨是天使的眼泪、云是玉女的秀发、星是精灵的眼睛、月是嫦娥的天堂的诗意世界被科学袪魅了;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自足的生命境界被工业技术“殖民”了。远离小桥、流水、人家,穿梭于钢筋水泥丛林里的现代化都市臣民已经记不起多久没有数星星,是否还会赏月亮了。但是,来自人类本性的诗性智慧与我们民族农业文明奠基的文化置于人心的诗意冲动却无法泯灭。这个快节奏的物化时代,加重了人们对渐行渐远的诗意的渴念。在最需要诗的呵护的今天,人们承受的却是诗意的空前匮乏,是冰冷的机械、键盘对诗意的无情嘲弄。诗意渴望无以为寄。

    于是,许多人一面用“梨花体”、“羊羔体”来诅咒“口水诗”对诗的亵渎,一面乐此不疲地戏仿、恶搞“见与不见体”、“五四体”来疏泄内心躁动。习惯了现代快餐文化消费方式的大多数人显然无暇在佶屈聱牙、渊雅深隽的古诗词中倘佯缱绻,而只能臣服于轻松的节律、简单的句式、直白的语言,用低门槛的“诗”的模式,安慰内心压抑的诗意冲动,守护心灵尚存的羸弱的诗性追求而不致于干渴而死。即便这种模式与真正的诗相去甚远,即便有时仅仅是靠频频地敲击回车键来实现。众多“体”的出现与热捧,都一定意义上完成了一种诗性的慰藉与祭奠。

    也许这次“私奔体”的语式并非十分符合“诗”的追求,但除了名人效应让道德伦理质疑、商业炒作猜测迅速聚焦外,金融业巨头与财经界翘楚共绝红尘、拂袖而去,这一事件本身就多了一种诗性隐喻。最“物质”的人做了最“诗意”的事,这种强烈反差形成的巨大张力给这个失性于俗的物化时代的人们不小的冲击。“私奔”暗合了人类情感这一永恒的浪漫主题,更哪堪主角那不无风雅的《私奔之歌》的预热,以及温婉的别辞宣言。这一切足以满足网友又一次假以“诗意”的祭奠与狂欢……

    当下时代,诗意的没落要以一次次对“体”的追寻的方式自我慰藉,不能不说是残酷的。但是,也许我们还应该有一丝庆幸,因为即便专家悲呼“微博时代,文学已死”,我们或许可以在众“体”流行的狡黠中看到,在物质的囹圄中,诗性尚未沉沦,至少心为物役的人们还能够自觉地去渴念、去祭奠那远去的诗意,无论他们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无论这些方式本质上如何悖离真正的诗意。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