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尘沙为口忙——齐白石艺术的世俗精神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18     作者:马明宸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公鸡捕蝶  齐白石

    齐白石的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变的一个典型,首先他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家,中年以前他生活在晚清,由民间雕花木匠成长为小有名声的乡间画师,在艺术上诗书画印兼擅,卖画之余参与诗文雅集,过着闲适优雅的文人书画家生活。齐白石同时又是现当代大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生活史延续到了民国,又在新中国初期享有极高声誉。还有一个最为本质的因素,那就是他的艺术风格与传统文人画拉开的距离,这使齐白石的艺术在中国画的现当代转型中产生了里程碑似的意义。使齐白石艺术整体面貌与传统文人画之间的这段距离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齐白石艺术的世俗精神。可以说,世俗精神贯穿了齐白石艺术的全部,从题材趣味到意境基调诸方面,这幅《公鸡捕蝶》可以作为解读齐白石艺术世俗精神一个典型范本。

    禽鸟是齐白石花鸟画艺术的一个重心,有人统计过齐白石画过的禽鸟约有30多种,其中既有家禽也有野禽,既有驯禽也有猛禽,比如鸽鹊鹰鹤等,但是比重更大的还是家禽如鸡鸭鹅等,这是齐白石艺术的世俗精神在取材上的一个表现。齐白石笔下的《芭蕉雏鸡》《棕树竹鸡》《莲叶双鸭》《三公百寿》等,都是他的家乡湖南乡村习见的风物,家园风物富于田园情趣,彰显生活气息,这才是齐白石花鸟画的本色行当,他把这种世俗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进而触及了包括农器草虫、布帛菜蔬等传统文人士大夫画家眼中的“俗不可耐”之物,这是齐白石的艺术胆识,也是他世俗精神的凸显。

    齐白石的艺术形象本身凸显了世俗趣味。这幅画中的公鸡就很有代表性:鸡的颈部、背部用赭石色与干墨细笔擦出,尾部几笔粗重浓墨,畅快淋漓,腹部、腿部淡墨一抹,形状质感都出来了,鸡冠用大红直接涂写,再勾出喙爪,以花青渲染,点上眼睛,神态毕现。蝴蝶则全用墨色,但是笔法变换,墨色的层次清晰,写出了蝴蝶的肢体结构与生命质感。齐白石的艺术形象本身就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笔下的公鸡不是英姿飒爽的观赏鸡,也不是勇武矫健的斗鸡,而是一只农家放养的那种“土得掉渣”的家鸡。这是只有“满身蔬笋气”的齐白石才能勾画出来。

    世俗精神在齐白石艺术主题层面的表现就是他作品中洋溢的生存意识与生活气息,这也表现在几个层面。齐白石本人就是一位饱经风霜的社会画师,卖画生涯中,他饱尝了生存的艰辛,过着“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西厢”的鬻画人生,并且在其中历练出了一种民间智慧与情趣,他喜欢从生存的角度来观照事物,而不是伦理纲常。所以他敢于画苍蝇、蚊子和老鼠等“恶虫”,这就是从生存的角度着眼对于艺术取材的宽容。同时齐白石用画笔不厌其烦、大书特书描绘草虫,画了很多“草间偷活”的凡鸟,对于“多难多忧尚惜生,草间一粥苦经营”的弱小虫豸表现出极大的同情与怜悯,为这些微末如草芥的生命立传。同时,齐白石笔下的花卉迎风向阳,冲出樊篱挣扎开放,不娇贵、不孤傲,富于生命活力,有一种原始的生命野性。即使画梅兰竹菊这些传统文人画题材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齐白石赋予它们的世俗意趣,他笔下的梅枝婉转柔韧,造型平实,兰叶肥厚粗壮,竞相生长,没有清逸幽雅之姿,也没有绝世出尘之态,他也“种菜当花看”。在《题菊花》中他写到“黄菊也知篱外好,著苗穿过这边开”,赞美之中透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这幅画就是一个经典的表现:画中的公鸡与蝴蝶美则美矣,但是两种美之间却构成了一种生存关系,是一种残酷的捕猎关系,仓皇逃走的蝴蝶摇摇欲坠,公鸡大有即将得手之势。生存斗争并不丑,齐白石在他的画中从来不回避这种生存斗争,他视之为当然。这与画中题跋盛赞公鸡的德行与英武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公鸡“禀炎离之正气,应朱火之祯祥,播五彩之繁缛,被华文而成章”,却同样在为糊口着忙,无论多么高雅,衣食住行都是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各色人等只不过获取的方式不同而已,齐白石在一幅《雏鸡图》中题写到:“为王为霸为凡鸟,一样尘沙为口忙”,这就是齐白石的世俗世界观,是他艺术中世俗精神的充分表现。另外此画在构图上别具匠心,公鸡居右俯首与蝴蝶形成呼应,上面数行题跋压在蝴蝶上方,增加了画面左边分量,同时又像篱笆,协调了画面平衡,显示出齐白石的构图与章法功力。此画以简取胜,画面虽然只有两个形象,却一体呼应,气脉连贯,题跋用齐白石的行草书写,遒劲奇丽,如惊蛇出草,与画面形成聚散疏密对比。齐白石作品中用绢者不多见,此幅绢本墨色效果与生宣无异,故齐白石题之曰“喜画之”。此画虽无年款,但从三方钤印可以作出一个粗略的断代,据左下角“寄萍堂”印可以断定此画作于齐白石移居京华以后,齐白石的发妻去世之后他为寄托哀思开始用右首的“悔乌堂”印,所以更准确一点应在1940年之后。

(作者为北京画院齐白石纪念馆研究员)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