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老人与木版年画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18     作者:郑浩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听说家乡一条小巷被命名为“陈义文巷”,不免有些好奇与感动。陈义文是一位民间艺人,南派木版年画鄂西北一带的唯一传人。以名人、伟人名字命名地名司空见惯,以民间艺人名字命名街巷的,还真像大熊猫一样稀少。

    沐浴着早春的阳光,我驱车来到陈义文巷。这是陈老先生住了几十年的一条老巷。该巷位于老河口城区北部,巷长约300米,宽近8米,有70余户居民。

    2009年初,当地政府筹资10多万元,硬化巷内道路、粉刷两侧墙壁、铺设人行道彩砖、修筑下水道,并且安装了造型古朴的路灯,栽种了各种花草。令人称道的是,临街窗户都制成了具有年画风味的雕花窗格,不但展现了老河口千年名镇的原始风貌,又经修旧如旧变得意境隽永、优美整洁。行走在古巷里,犹如走进时光隧道,浓郁的民俗风情扑面而来。

    陈老祖籍河南社旗,祖父陈福兴早年跟一个叫“王蛤蟆”的人学艺,以画坊雕版为生。到了父亲陈国卿手上,木刻技艺渐入佳境。陈义文打小跟父亲学习木版年画雕刻艺术,父子俩常年在襄阳、南阳一带刻画、卖画。

    新中国成立后,陈义文进老河口雕刻厂工作,雕过图章,做过乐器。当年的雕刻社离我家不远,我常到那里玩,趴在工作台旁看他雕木版、刻图章,一口一个陈伯地喊他,还缠着他给我配了小提琴的四个弦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和陈老也算“忘年交”了。

    陈义文的家是一栋自盖的三层楼房,简陋而粗糙。在当地党政部门关怀下,几经整修,有了波型墙、雕花窗和圆拱门。最具特点的是朱漆大门两旁的对联:一刀镌刻子午线,七色染成乾坤图。陋室已成当地一景。

    一进门,84岁高龄的陈老先生眯眼含笑向我走来。我大声喊,陈伯,您还认识我吗?

    虽然精神矍铄,毕竟年过耄耋,陈老拉着我的手摇来摇去,不敢相认。我说,我是郑家老二啊。当年您给我配小提琴弦轴,还记得吗?记忆的闸门一打开,陈老伯便想起往事。他拍拍我的肩膀,说,记得,记得。你胖了,也有白头发了……

    陈老先生家里,桌上摆的是画稿,台上放的是画版,墙上挂的是画框,墙角堆的是画具,令人目不暇接。

    我国年画艺术源远流长,肇始于唐,勃兴于宋。明清以后渐成地方流派,南以桃花坞年画为代表,称南派;北以杨柳青、杨家埠、朱仙镇等为代表,称北派。陈老先生的木刻年画,继承南派艺术真传,画风纯朴,色彩艳丽,艺术表现上,以墨线为骨,线条缜密、刀法细腻,虽千丝万缕却纤毫不乱。

    陈氏年画种类繁多,体裁上分中堂、贡笺、神像、历画、喜画等。题材多取自传说、历史和民俗,如麒麟送子、福寿双全、百年好合、五子登科等,还有钟馗、关公、秦叔宝等人物画。近年又创作出“诸葛亮”等一批历史名人画像。雕刻所用木板多为木质坚硬的棠栗子木(目前此木稀少,多以梨木代替),雕好一个版,最快要两天,复杂的得十天半月。从画墨线稿、贴版、站版、刻版到设套色、刻套色版、印刷,至少要十三四道工序。一种颜色一块版,一张年画一般5至7种颜色。陈老告诉我,他印年画从不用化学原料,而以中草药和矿物质自行调制,既环保又不易褪色。

    我请陈老现场表演一下,陈老并不推诿,哈哈笑着说,刻上几刀你娃子也看不出啥名堂。我给你印两张画吧。

    我大喜,随陈老来到三层阁楼。掀开桌上的盖布,露出固定好的雕版,是一幅“一团和气”。陈老挽起袖子,手执自制硬毛刷,在调色板上蘸蘸、刷刷,均匀涂在雕版上,然后蒙上油光白纸(宣纸),用“字耙”从上至下均匀拍打,待每个部位匀实后,轻轻揭下,一张陈氏年画即告完成。

    手捧造型古朴圆润,喜气溢满纸面,散发着颜料香的作品,心中弥漫着的是洞穿千年的民族文化脉魂筋气。

    陈义文的木版年画和许多传统文化艺术一样,“文革”中惨遭摧残。但他历经艰难矢志不移,常常练艺到深夜,冒着风险把几十块祖传画版藏进废弃的木头堆里,使这批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老树发芽,枯藤开花,陈义文和他的年画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86年参加湖北民间艺术展览,1987年亮相首届中国艺术节;之后,3幅作品巡展东南亚各国,1幅作品入选湖北省初中美术教材,多幅作品被省级以上博物馆收藏。2006年,他的木版年画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7月,陈老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湖北活动周,陈氏木版年画在这个国际大舞台上绽放出绚丽光彩。2010年底,陈义文被湖北省民协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我曾教孙子学过一段时间木刻,可他嫌学这门手艺不挣钱,到南方打工去了。”多年前,陈老在接受采访时说:“木版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贝,很受百姓欢迎,我不能让这门艺术在我手上断线。”陈老告诉我,为了不让南派木刻年画在鄂西北失传,老河口地方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老人修缮了房屋,办了低保,并以政府购买的方式收购陈老作品,把它列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品牌,向市场和外地推介。

    在社会各方的努力下,多年在南方打工的孙子陈洪斌已于前年回到家中,作为南派木版年画的“指定传人”跟随爷爷学习技艺。相信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的奇葩——南派木版年画一定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