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剧名把艺术引向雷区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13     作者: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小剧场话剧越来越火爆,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关注。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当下的小剧场艺术逐渐远离了“美”,靠近了“雷”。仅以其剧名即可见一斑,比如《天生我怂我忍了》《全村就我光着腚》《哪个木乃是我姨》等等,一个个令人哑然失笑。小剧场话剧由来已久,在上世纪传播到我国时,其译名为“爱美剧”,这一译法虽来自英译,但形神俱现,呼应了小剧场本身的艺术追求。而当下小剧场话剧的雷人现状无疑背离了其初衷,显得太过庸俗。事实上,小剧场也有其难言的苦衷,因为当下现实的状况是,越俗越雷的话剧越招观众。以至于有些创作竟首先确定雷人剧名,然后依此去构思、创作、排练、演出。本应展现美的艺术却只能走向三俗,这是一个多么无奈的现象。

    有人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确实,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文化心理浮躁,大众文化为了满足观众的消费需求,往往批量生产。这种方式使得文化产品更多地呈现商品的属性,艺术追求却相对不足。同时,也容易在波涛泛滥的媚俗情调中逐渐迷失方向。实际上,艺术的美某种程度上是需要澄怀味象,需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小剧场艺术也属此类。本身缺少观众的小剧场在当下也不得不考虑观众需求。问题在于坚持自我可能导致没有观众,这意味着慢性自杀;而为了吸引观众向市场妥协却又使自身变了味儿。如何在二者间调和是小剧场艺术面临的难题。

    当前,时代的整体浮躁心理作为客观原因影响艺术追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这种浮躁心理不应影响到艺术的创作。就小剧场艺术而言,一方面,小剧场艺术应该做到坚持自身艺术特性与爱美立场,不能全盘向市场卑躬屈膝,这样才能保持住其灵魂。一旦放弃美,没有了灵魂,也就不具有了存在的意义,会很快被各种更俗更雷的娱乐方式淹没。另一方面,话剧之“名”带来的只可能是一时的喧哗,吸引观众踏入门槛,而话剧的“实”即其内容形式才是留住观众的重要法宝。如果一个荒谬的剧名引来观众看一场同样荒谬的戏,而不是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回头客”应该寥寥无几。重实轻名,加强质量,剧名适当调整而不是大幅度夸张,才可使小剧场话剧生命力更加持久。最重要的是,小剧场话剧应该更注重观众的情感诉求和对社会的反思,好的剧目之所以能招来观众,不仅仅靠的是所谓雷人效应,更在于其中所含信息与社会情感的暗相符合,如《东直门天天向上》就是因为其反映了东直门老百姓的生活才赢得观众喜爱,而不是由于剧名的雷人带来的广大市场。因而,从根本上来说,目前的小剧场艺术一味在“雷人”上做文章,意图靠“雷人”获得成功,可能是走入了误区。实际上,放眼电影、电视剧等众多艺术门类来看,那些平实的、贴近百姓生活的、准确把握住时代心理与情感诉求的作品往往获得观众的赞誉,比如小成本制作的《老男孩》就以梦想与现实间的差别呈现出了几代人的心声,换来观众的泪水与掌声。所以,小剧场艺术不应仅仅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来拓展市场,而应发挥艺术自身作用,以正确价值观来引导观众,通过贴近百姓情感诉求来获得认可,而不是随波逐流,走向单纯雷人的误区。

    总的来说,即使现在小剧场话剧面临着自身发展的诸多困难,但亦应坚持美的立场,避免从俗走上雷区。与其绞尽脑汁想各种雷人剧名,不如将目光与心思转向话剧内容实质,从情感诉求与社会反思方面寻找与大众心理的契合点,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