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天府锦绣山川,承灾励志多难兴邦!”观看了正在成都四川博物馆举行的“瞬间永恒——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大型纪实摄影展”,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在摄影家卓军的作品前留下了这样发自内心深处,自豪又意蕴深长的话语。这幅作品画面饱满,画面中,3个学龄前儿童手拉手在江油关广场上快乐地奔跑着,笑容是那样的纯真烂漫。身后是镌刻着温家宝总理题词“多难兴邦”的纪念碑、重建完成悬挂“锦绣山川”匾额的江油关城楼。很多观众也纷纷在这幅作品前驻足,多媒体发出的孩子们的欢快笑声,让大家如置身江油关广场,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着美好春光。
每一幅图都是3年重建的一个缩影
“瞬间永恒——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大型纪实摄影展”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川省文联主办,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川商》杂志社承办,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阿坝6个重点市州宣传部协办,本报和人民画报社、中国周刊杂志社、中国网等媒体协办。5月9日的开幕式上,没有致辞,也没有讲话。简短庄重的开幕仪式后,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渝,副省长黄彦蓉,省政协副主席陈杰,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党组成员高琴,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启国,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黔鲁等领导和来自地震重灾区的摄影家代表以及社会各界观众观看了展览。“瞬间永恒”大型图册也同时出版发行,与观众和读者见面。
整个展览分为“昔日山河”、“家园倾覆”、“重建之路”、“四川精神”4个主题区,观看一遍展览就是一次重温四川灾区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的过程,就是一次见证四川灾区涅槃重生的过程。展览前3个部分大量采用对比手法,对家园的原貌、被毁、重建的过程进行诠释,而第四部分“四川精神”则通过孩子们的笑脸、搬进新居、新县城风貌、新生活、新家园等,突出表现3年重建历程中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展览按照用图片讲故事、用小故事构连成一个大故事的思路,充分利用摄影作品向全国人民讲述蜀中儿女如何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倾力援助下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伟大壮举。每幅图片、每组图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3年重建的一个缩影。
全程记录 全景呈现
“今年是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恢复重建的任务在今年全面完成。为了生动展现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成果,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广泛征集来自各个渠道的优秀纪实摄影作品。今年3月20日,为收集反映灾区新貌的最新摄影作品,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还特地举办了‘走进灾区 发现最美’大型纪实摄影采风活动,邀请张桐胜等众多省外知名摄影家、各大中央媒体专业摄影家和省内摄影家30余人,历时1周,走进四川重灾区实地采风,新创作数百幅作品,其中50幅优秀作品入选本次展览。本次展览的512幅优秀作品是从征集、收集和采风创作的上万幅作品中遴选出来的,充分展现了灾区恢复重建的巨大成果,反映了灾区人民自立自强、感恩奋进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气息。之所以选定512幅作品,也是为了扣合汶川特大地震的时间。”看到观众们反响强烈,为展览忙碌了大半年的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贾跃红欣慰地说道。
与以往的主题摄影展不同,此次展览利用了很多装置和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展览的主题和效果。“昔日山河”部分,半景画的运用让观众如同身处地震前美丽的羌寨;大幅观戏照片前的茶椅小几,让观众感受着灾区人民曾经的安逸生活。“家园倾覆”部分,铺在地上的瓦砾碎石让人们的记忆回到家园遭到巨大破坏的地震现场;救援照片配以现场救援声音的回放,让人们难以忘却的英勇救援场面在脑海中更加清晰。“重建之路”部分,巨幅的工人装修建筑外立面的摄影作品前搭建的脚手架,让人们仿佛进入到火热的建设新家园的施工现场。策展人孟繁佳说,这次影展采取了有别于一般摄影展的呈现方式,在展呈主体图片的同时,将装置艺术搭景与实物造景手段相结合,辅之以LED视频,并将航拍图片以垂直投影的方式展示,使参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航拍所见的宏大场面。展出采用声、光、电、视频、触摸屏等新颖先进的科技手段,不仅增加了影展的真实感、立体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在有限的空间里多手段、多样式展现出3年来天府大地的巨大变化。
拍摄的速度赶不上建设的速度
展厅里,人们或仔细端详,或静静观看,或悄声交流,从照片中感受着抗震救灾精神的伟大,欣赏着新家园的美好,体味着灾区群众如今的幸福。在“重建之路”部分,摄影作品《刺绣女孩》中的人物钟思琦的出现更是让大家真实地、近距离地感受了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和灾区群众生活的新变化。身着碎花旗袍的钟思琦一边刺绣一边和大家交流着。她说,正在绣的是《麒麟图》,完成这幅刺绣,大约需要1个多月时间,能卖2000多元。她的家乡在著名的年画之乡绵竹棚花村,那里是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3年前,她家的房屋在地震中塌毁了。地震以后,村里很多人都开始生产自救学起了刺绣,现在大家都住进了新房,村里每户人至少有一位妇女会刺绣。如今她自己也已结婚,宝宝已经5个月大,生活越来越好。而《刺绣女孩》的作者李燊在震后一直帮助钟思琦,让她通过制作年画、刺绣重树生活信心的温馨故事,令很多人感受到了广大摄影家在恢复重建中所作出的努力。
而在“敬礼娃娃”郎铮的照片前、《绵阳晚报》摄影记者杨卫华被众多观众围着。大家向他询问着小郎铮现在的状况。杨卫华在他拍摄的一组照片前讲述了照片中的3个孩子:郎铮、陈思语、王丹妮地震后和近期的生活。当说到地震带给孩子们的伤害已消退,他们现在都健康快乐地成长着,杨卫华的语气中充满了喜悦和欣慰。来自重灾区青川的摄影家段雪朝说,展览中有许多自己熟悉的场景,许多图片让他止不住泪流满面,回顾3年来的艰辛历程,灾区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教育着他。3年来,和他一样身处灾区的许多摄影人都没有停下手中的快门,这是责任也是担当。来自成都的摄影家吴歆说,地震以后经常去灾区拍片,拍摄的速度跟不上建设的速度。自己的镜头要继续聚焦灾区的建设发展。
“这次展览准确表达了党和政府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深情厚谊,全国人民对四川的大力支持,反映了灾区人民群众从苦难中走向坚强乐观,从悲壮走向豪迈的蓬勃精神。”地震后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阶段又很多次到灾区拍摄的张桐胜的话语,表达了所有摄影工作者的心声。 |